书城成功励志给人生每日的心灵鸡汤
25014800000044

第44章 十月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1)

失败的前提

多年以前,戴维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去参加一次商务销售,这位朋友正在开始销售一种他们确信许多人想要的小机械设备。但是没有花多长时间,戴维就发现没有人想要这个东西,所以,在关键时刻,戴维退出了这次商业活动。

戴维的朋友不幸地把销售进行到了最悲惨的结局,整个过程中,他损失了几万美元。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他告诉戴维:“你知道,我憎恨损失了钞票,但是我真正担心的是这场经历将会使我变得更加胆小怕事,自己以后会害怕再去考虑其他可能的商业机会。如果是这样,那我的失败真是太巨大了。”多么精辟的分析啊!

历史上,不被失败吓倒的伟人是很多的。曾经有这样一个男人,开始他卷进了一场石油投机,结果丧失了所有的石油和金钱。他离开了石油生意,又开了一家服装店,但是这次并不比上一场的石油投机要好。结果,他破产了,但是他并没有泄气。在生命的后期,他从政去了。历史学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关于这个人的很多精彩事迹,他就是能在两次人生打击后再爬起来,最后成为美国的杜鲁门。

乔伊·路易斯说:“虽然事情变艰巨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疲劳和沮丧。如果你想成为冠军,你就要多次拼搏。你所遇到的第二次挫折还是不够的,你最好有第三次,第四次,或者更多的挫折才好。”

点滴哲理

乔治·福尔曼曾经说过:“当你放弃的时候,你就失败了。”你曾经为了一些事情付出过最大的努力,可是问题却还没有解决,千万不要放弃,只要你去开始另外一个方案。

不要患得患失

古往今来,学会放弃的典故和事迹不胜枚举。明朝时,山东有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来信,说家里盖房子为一堵墙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他能出面为家里讲话。董笃行接信后写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董母读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主动退让。这个故事列今还传为美谈。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得下生死,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此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尽管人生奋斗不止的目的是获得,但有些东西却是不能不学会放弃的,比如功名、利禄、美色……学会放弃,在深秋时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热情,春天的柔情,冬天的真情。但是,放弃并不是悲观失望的退却,而是“扬弃”。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是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而且每天却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也许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有一首老歌,歌词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原来人生必须要学会放弃,答案不可预期;原来结果最后才能看得清,来来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俱放弃。

欧洲金雕筑巢于高山悬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强壮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窝,只孵出两只幼雏。在食物不足的年份,小金雕就会挨饿,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喊叫。到这时,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而这时的金雕妈妈又总是容忍这种“兽行”。

人是难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对残酷的饥饿,金雕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全部饿死。岂止金雕,我们人类不也时时面对着痛苦的放弃么?

点滴哲理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选择放弃

有篇很幼稚的文章叫《小猴子下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手空空的小猴子路过玉米地时,摘了一只玉米;当走过一棵桃树时,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当他走过西瓜地时,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当它看见兔子时,便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上,最后小猴子只能仍旧空着两手回家去。“小儿科”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不小的道理:要学会放弃。

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大观园内的王熙凤,精明能干远胜过贾府中任何一男子,但她太争强好胜,万事劳心,终为所累,反误了卿卿性命。人为血肉之躯,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取舍。取其要者而为之,不要者而舍之,不为琐事劳心伤神。身体乃革命本钱,一旦身体遭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放弃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敢。放弃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面对全军覆没的危险,有胆略的军事家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面对将要破产倒闭的厄运,有眼光的企业家会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兵压境时,毛泽东毅然放弃过延安。落水的财主因舍不得腰间沉甸甸的铜钱而最终葬身鱼腹。

放弃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大度。汲汲于名利者永远不会知道满足。金山银山,换不来会心一笑;机关算尽,只留得千年骂名。清记住赫拉克利特的话,最优秀的人宁愿要一件东西,而不要其他一切,这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辉而不要变灭的事物。

每逢过年期间,总能收到许多有关昔日同窗或熟人的消息,他们有的发达了,有的下岗了,有的很得志,有的很颓废……从他们的经历中你会发现勇于放弃的人往往是赢家。

几个人毕业后一起分到一家工厂,而这家厂管理松懈,设备老化,产品过时,种种迹象表明在这儿干前途渺茫。

面对现状,不同的人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主动下岗自谋生路,有的留在厂内准备找到合适的岗位再跳槽。后者的择业思路一直为媒体推崇,即所谓“骑牛找马”,它符合国人求稳的心态,从理论上讲的确是最佳选择。

然而实践证明,孤注一掷自谋生路者大多走出了一条新路,骑牛找马的最终却很难找到马,虚度了人生中的黄金十年。

某人所学专业不错,家境也可以,在单位工作的十年间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充电”,先自修英语、计算机;又拿了驾驶执照,谁也不能说他不曾努力过。然而一次次利用业余时间匆匆参加招聘会,一次次权衡利弊最终因为有一匹“劣马”可骑而迟迟下不了决心,怕一失足摔得很狼狈。等单位面临破产这才打算搏一下,但年龄已大竞争力大打折扣。另一位同事小丘则相反,他在上班第二年便毅然离职去了广东,期间也曾有半年找不上工作的时候,可几经努力最终站住了脚,月收入也达到了三四千。

古人云“不破不立”。学会放弃是择业时必须经历的痛苦决定。尤其对于有一匹破马可骑的人。不冒一点被淹死的风险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点滴哲理

学会放弃吧。放弃并不完全代表着失败和气馁,务实的放弃是为了更少地失去。有时,选择了放弃,也便选择了成功和获得。

接受意味着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雨·布兰登举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的24岁的年轻妇女无意中读了他的一本书,找他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骂起街来却粗俗不堪,她曾吸毒、卖淫。

布兰登说,她做的一切都使我讨厌,可我又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因为我确信在堕落的表象下她是个出色的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她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上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我让她做真空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你使我感到痛苦,也感到了期望,你把我带到了真实的生活,我恨你!一年半后,洛蕾丝考取洛杉矶大学学习写作,几年后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10年后的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邂逅相遇,我几乎识不出她了:衣着华丽,神态自若,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后,她说:“你是没有把我当成坏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作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承认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人,这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人们常说承认自己的缺点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实承认自己的美德更是多么难。”

真正要面对成功,就必须要学会放弃完美,不求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越是极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极早地向新的目标迈进,这是人生的真话。

没有自我接受、自我肯定这个先决条件,我们怎么会改进和提高呢?比如怎么看待自我形象?

你站在一面穿衣镜前,观察自己的面孔和全身。你可能喜欢某些部分,而不喜欢某些部分。有些地方可能不怎么耐看,使你感到不安,如果你看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抵触,不要否认自己的容貌。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放弃完美,放弃“公有化”的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否则你就无法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法国大思想家卢俊说得好:“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其实说的是实在话。可惜的是,许多人不肯接受这个已经失去了模子的自我,于是就用自以为完美的标准,即公共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失去了自我。

“成为你自己!”这句格言之所以知易行难,道理就在于此。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与自我意识,你还谈什么改进和提高呢?

应当怎么办?你要用自己的眼光注视镜子里边的自我形象,并试着对自己说:“无论我的什么缺陷,我都无条件地完全接受,并尽可能喜欢我自己的模样。”你可能想不通:我明明不喜欢我身上的某些东西,我为什么要无条件地完全地接受呢?

接受意味接受事实,是承认镜子里的面孔和身体就是自己的模样。接受自己承认事实,你会觉得轻松一点,感到真实和舒服了。时间不长,你就会体会到自我接受与自信自爱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学会接受自我,才会构建属于自己的头脑。

点滴哲理

为什么真正做到放弃完美、自我接受不容易?因为自我肯定这个事实,使你必须真正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情绪,抓住机遇,迎接生活的挑战,这就是自觉的生活,积极的心态。如果我对朋友没有诚意,即不能自我接受、自我肯定,自己也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可见,自我接受是自信的意识和勇敢的行为!

戴尔的经验

戴尔公司的经验证明,人可以发掘并掌握大家原本以为不存在的机会优势;想要做到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用大学文凭,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架构和一个梦想。

“DELL”与“直销”是一组关联度很高的词语搭配,在很多场合,听到人们这样谈论、这样评说。除了“直销”这个表象之外,DELL成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核心的要素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戴尔本人坚持认为,要放弃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用他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天,戴尔在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大意是说“通过某种测试即可拿到高中文凭”云云,他便发出了一封申请信函。当测试中心人员上门来找迈克尔·戴尔先生时,她惊讶地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儿童浴袍的小男生应声出现在她面前。那年戴尔8岁,正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当然可以对这段趣闻将信将疑或者干脆一笑了之,但当我们继续看到这样一组“回放镜头”——15岁生时戴尔得到了第一台电脑,随即将它解体完毕,动作完全是熟门熟路;16岁的戴尔在为某报纸联系订户时通过细分市场的方法轻松找到了数千张订单;18岁的戴尔开着卖报纸赚钱买的宝马汽车去大学报到第一天,后座里藏着三部个人电脑;1984年,DELL公司以1000美元的注册资金在大学宿舍里成立,电脑升级销售的生意成长得如此之快,年轻的戴尔开始考虑“全职”从事这一充满潜力的事业,并径自办了退学,他只读完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感叹于这个美国年轻人对兴趣的追求、对商机的把握、想到就做的果断以及那种既然要做就抛掉一切去做到最好的执著。

当然,DELL的“直销”模式也不是一帆风顺、一成不变地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在起初的“直接模式1.0版”,DELL不经由专卖店或零售渠道,在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与顾客建立直接联系,聆听他们的意见,确保把他们的所需尽快送达他们手中。由于销售人员的全部重心都摆在顾客身上,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很快凸现出来,这指导了DELL公司一直坚持市场细分化、提供个性化的专门产品和服务、针对特定顾客群不断拆分出专门的经营团队进行独立运作,以保证公司决策的迅速有效以及服务的周到细致。这在长期以来解决了DELL上公司自创立伊始就存在的困扰:如何在业务逐渐扩大的同时,还能维持稳定而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