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
2505400000027

第27章 隋朝思想文化的演进(1)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它所拥有的先进政治体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设计师李春的贡献

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桥梁建筑工程。可惜的是,史籍对它的建造者李春的记载并不多,我们也只能从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中来探索杰出工匠李春的事迹。

李春是隋代的一位普通工匠,由于史书缺乏记载,他的生平、籍贯及生卒年月已无法得知。唐代中书令张嘉贞为赵州桥所写的“铭文”中有:“赵鄂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我们方知道是李春在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年)建造了这座有名的大石桥。赵州桥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石拱桥,在将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中,赵州桥虽然历经无数次风雪侵蚀、地震冲击和战争破坏,但至今仍傲然挺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但是,赵县城外的洨河却阻碍了南北的沟通。每当洪水季节来临,这条南北要道就会被完全阻断,严重影响了南北交通的顺畅和贸易的交流。为了结束这一局面,605年,隋朝地方官员委派李春负责在洨河上造一座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后,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李春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赵州桥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赵州桥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赵州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稳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在赵州桥主拱顶上雕有龙头的龙门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永安的愿望。

后来人们开始纷纷借鉴和仿造这种结构精巧、气势磅礴、设计合理的桥型。

赵州桥的桥面十分平坦,分为三条区域,中间专供车马通行,两侧供行人通过,这样既提高了通过桥面的效率,也避免了人马相撞的意外发生。在那个时代能设计出如此完美的方案,实属不易,李春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建筑经验由此可见一斑。

赵州桥所选用的都是重约一吨的长方体石材,可以想象,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隋朝,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条件下,把那些笨重的石材码放在准确的位置上是多么的不容易,选好石料后,工匠们把所有石材的表面都凿出一道道的纹路,使石块之间能够契合得更加紧密;然后把石材砌成二十八道独立的石拱,再由这二十八道石拱拼合成整座桥身,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把承载的重量分散到每一道独立的石拱圈上,而且还方便了日后的维修工作。接着,李春用几道铁梁贯穿所有的拱背,再用腰铁把它们固定在拱石上,使各拱圈之间的连接更加坚固,以延长桥的使用寿命。

不仅在技术上先进,赵州桥还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珍品。它横跨洨河,宛如一道长虹,气势雄伟。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玉环,装饰在桥身两肩。巨身空灵,线条明快,在恢宏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大桥顶部,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兽,寄托了人们祝福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上和望柱上雕刻着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其中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称得上是隋唐时期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中国赵州桥作为第十二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为中国石拱桥增添了新的光彩。

名家回眸

范文澜曾这样说:赵州桥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赵州桥“敞肩拱”的运用,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桥,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但它比赵州桥晚了近1300年。西方学者承认,赵州桥敞肩拱式结构,成了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赵州桥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迹”。

建筑奇才宇文恺

宇文恺(554~612年),字安乐,其祖先为鲜卑人。他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莫豆干,北周时为安平公,父亲宇文贵从小就喜欢武艺厌倦诗文。史书记载宇文贵年轻时曾跟随老师学习,一天他却扔下书本对老师说道:“男儿应当骑马提剑以取功名,怎么能像老师一样做博士呢?”后来他从军作战,多次荣立战功,受到皇上的封赏,北周时为大司马、许国公。其兄宇文忻为杞国公。

宇文恺因是功臣之子,3岁即被赐爵双泉伯,7岁晋封为安平郡公,食邑两千户。他自幼聪明好学,很有抱负,与几个哥哥不同,他不喜武而好文,读了许多书。特别对有关建筑方面的书更感兴趣。所以,青年时期,宇文恺就具有渊博的建筑知识。20多岁时曾被任用为上开府、工部匠师中大夫,成为北周政权主管建筑的官员。

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为了巩固大隋政权,彻底断绝北周残余势力复辟的念头,在建国初期,杨坚曾经大杀北周皇族宇文氏。宇文恺原本也在被捕杀之列,但因为他久有才名,深得杨坚的赏识,而且他的哥哥宇文忻对杨坚有拥戴之功,所以,杨坚特赦免他一死。此后,宇文恺由于长于技艺,隋文帝、隋炀帝多次派他监造大型土木工程。他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以及工部尚书等职,其间他还一度担任过莱州刺史,也甚有能名。

而长安城、洛阳城两大历史古城的主持兴建则是宇文恺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在古代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安是今西安市的前称。它位于渭水之滨,是我国着名的古都之一。隋朝建立以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为都城。开皇二年(582年),为了加强统治防御措施,也为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隋文帝下令建造新的都城,由高颎、宇文恺分别担任营建正、副监。虽则如此,实际工作均由宇文恺主持:规模计划,营造施工,均由他包揽。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有其独具的风格和鲜明的创新。他首先对旧都城周围的地势进行了勘察,最后选定东南龙首川一带平原作为新城址,并绘制了平面设计图样,这里三面临水,一面傍山,是比较理想的建城之地。新都城在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开始破土动工,同年十二月,大兴城基本建成,次年三月即迁入使用,前后仅用了九个月时间,堪称世界都市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新都城被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规划之严谨,规模之宏大,建设之快,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宇文恺规划设计的大兴城,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大兴城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大体呈方形,总面积83平方公里,比今西安市旧城大七倍半,比北京旧城也大得多。其次,该城实行科学的分区设计。宫殿、衙署、住宅、商业各有不同区域,突破过去“前朝后市”的传统,也改变了以前“人家在宫阙之间”的居住混杂状况。再次,该城运用里坊制的设计原则,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大街纵横交错,形成网格布局,把全城分为110个方块,每个方块称为一“里”,交通方便、美观大方。四是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共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加上里内街道以及和住宅相通的巷、曲等,构成了便利的城内交通网。此外,城里水源丰富。有引自浐水的龙首槊等渠水入城;不仅便利了航运交通,排除了城内积水,而且给城里秀丽的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姿色。这些都是他的独到之处。后来,唐帝国也建都在此,大兴城被改名为“长安城”。

大兴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的中国城市以及一些邻国城市的兴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无论是从官城位置和坊市配置上看,还是从街道的设计和名称上看基本上都是仿效长安城建造的。

开皇四年(584年),宇文恺又负责开凿广通渠,引渭水通黄河,自大兴城东通潼关共三百余里,以通漕运,为隋朝开凿大运河做了先导。开皇十三年(593年),宇文恺被任为将作少监,受命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别宫仁寿宫,华丽辉煌,无与伦比。

开皇元年(586年)闰八月,宇文忻谋反伏诛,宇文恺受牵连,被罢官回家,长期不予使用。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建造仁寿宫,遍访可胜任之人,右仆射杨素推荐宇文恺,隋文帝也深知宇文恺有此才能,于是,又起用他作检校将作大匠。一年后,授宇文恺仁寿宫监、仪同三司。不久又为将作少监。

602年8月,独孤皇后驾崩,宇文恺与杨素负责营建陵宫,隋文帝非常满意,遂又恢复了宇文恺安平郡公之爵,食邑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