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一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十分重视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勤于实践,把读书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李时珍在着手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过许多实地考察,作过不少实验,甚至自己吞服一些药物,亲自体验这些药物的作用。他还下过煤窑,到过炼铅炼汞的作坊,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性疾病等等。但是,他并不满足,仍然感到自己的直接经验太少。于是,在年近半百的时候,李时珍又别离了妻子、儿女,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和笔记本,走出家门,到实践中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他们以自己的家乡湖北蕲州为起点,历尽风霜,长途跋涉,先后到了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几年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正是由于李时珍有丰富的直接实践经验,所以,他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的地方,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并且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为世界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们常说:艰辛出人才,实践长才干。而现今一些知识分子还是愿意沿袭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学风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是,不能以为这样,你就可以坐晓天下事了。要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社会中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去学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学校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经。丰富的社会实践,对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真知,不仅使其在专业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更使他们对人生、事业、成就、挫折等有了更成熟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刻苦钻研技术,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更加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现在许多的企事业单位也在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将其划入自己招收新员工的一个评判标准。世界闻名的壳牌公司每年都到各地知名的大学招人,他们有一个经验:凡是在校期间参加过学生会或是社会实践、做过青年志愿者的,往往能力都较强。可见实践经验在现今社会之中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人生往往是无数次实践的总和。
常言道,知易行难。人们都知道要想有所作为,自身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但往往重视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生活实践中知识的学习。其实,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从书本上学,另一个则是在实践中学。单纯地从书本上学习到的往往是普遍性的知识,而在实践中学习到的东西则更为实用、更为灵活。长期在实践中的观察、学习和体验,会更加丰富自己的才能,从而避免了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每个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奋斗。成功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增长理论知识。而失败者却沉溺于理论之中,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内,如同赵括一样,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行,仿佛这样就可以运筹帷幄、统率全局了。但是,一旦落到实际的工作中,就寸步难行了。究其原因,这就是一个人惰性的表现。这些人希望自己能用最简单、最省力的办法和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成功。他们往往不愿意努力地工作,而是耽于幻想之中。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且还要进行有效的实践。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为你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在不断实践中延续,实践塑造了人生。实践让你脱掉了幼稚的面纱,学会用更理性的思维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让实践接受真理的洗礼,在实践中绽放活力,拼出一个无悔的人生!
#5.夏侯胜诘难诏书
【原文】
汉宣帝①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君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②独曰:“武帝虽有攘③四夷④、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⑤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⑥阿意顺指⑦。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注释】
①汉宣帝:名刘询,汉武帝的曾孙。
②夏侯胜:西汉著名的经师,《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
③攘:排除,排斥。
④四夷:泛称四境少数民族。
⑤奢泰:奢侈。
⑥苟:苟且,没原则。
⑦阿意顺指:迎合顺从上边的心思。
【译文】
汉宣帝在本始二年夏季五月里,发布命令说:“孝武皇帝亲行仁义,发扬威武,功业德行宏伟盛大,而他庙里演奏的音乐,没有与他的功德相称的,对此我十分悲伤。要同列侯、二千石、博士商议。”于是群臣在朝廷里面商议,一致认为:“应该依照皇上命令办事。”唯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驱逐四方外族、扩张国土的功绩,然而阵亡了很多将士,耗尽了人民的物力财力,奢侈享受没有节制,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有一半儿之多,大闹蝗虫,吃光了几千里,还有人吃人的现象,到现在还没有恢复粮食储备。看来武帝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惠,不应该为他创立庙乐。”公卿一起反驳夏侯胜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夏侯胜说:“皇上的命令是不能用的。做臣子的义务,应该是直言正论,不能随便附和顺从君王的意思。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即使被处死,也不后悔!”
【心鉴】
直言进谏
《论语》中,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向孔子请教应当如何侍奉国君。孔子回答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同他争辩。”由此可以折射出对于领导者的决策,下属不能一味地服从,当领导者的决策出现错误,你应该勇于直谏,大胆指出其错误之所在。这不仅有利于领导者作出英明的决策,而且,你也可以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
汉宣帝认为孝武皇帝素行仁义,德行远大,而其庙里演奏的音乐却没能与他的功业相符合,因此,汉宣帝就想提升孝武皇帝的尊位。他颁布了命令,请众臣在朝廷里商议,大家一致同意皇帝的命令。而唯有夏侯胜敢于直谏,不同意诏书中的评价。面对皇帝的龙威,他毫无畏惧,面对众臣的千夫所指,他也毫不屈服。夏侯胜的这种勇于直谏的精神是十分值得赞扬的。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臣子单刀直入式的犯颜直谏被认为是一种忠臣的行为,因而,在历史上关于直谏的事例很多。
唐代的魏徵是被史学家誉为敢于直谏的典范,他经常给唐太宗李世民提意见,当面直陈其过失。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应征,魏徵却扣住这道诏书不发。唐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唐太宗十分生气,召他前来,训斥其大胆抗旨,魏徵却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十八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后,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国家的赋税由谁来负担呢?陛下以前宣传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服兵役,现在诏书一下,您不是失信于民,失信于天下吗?”唐太宗听了,哑口无言,过了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对领导者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人未必就对领导忠心,对领导者直接指责、直陈利弊的人未必就是对领导不满。魏徵没有执行唐太宗的命令,而是当面直陈唐太宗的过失,使其及时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魏徵的屡次直谏,使唐太宗能够兴利除弊、振兴大业,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大多数人都认为,领导者喜欢的是绝对服从于自己的人,所以作为下属千万不能逆领导的意,万事都要顺心说好话,领导者指哪儿咱就打哪儿。难道这样就可以无往不利、事事皆通吗?其实不然。人们受几千年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变得迷信与盲从,或是出于顾全大局,保全领导者的面子的考虑,或是出于一己之私,唯恐丧失既得利益,因而一味地委曲求全、随声附和。这不仅会造成你自己的内心非常痛苦,而且一旦领导自己发现了错误,若是追究下来,想必你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作为下属,你应该勇于直言进谏。
直言进谏,是一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观点鲜明,易于表达。它不像其他的劝谏方式,如迂谏、讽谏等,转弯抹角,隐晦曲折。赞成什么,应该怎么办,说起来直截了当,听起来清楚明白。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能够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于领导者来说,也能够轻易地理解下属要表达的意思。二是干净利落,省时省力。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极具成效的。危急时刻,容不得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仔细考虑、认真分析,在帮助领导参谋的过程中,你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快的反应,及时向领导提出意见或建议,以避免领导决策时的失误。三是印象深刻,震憾强烈。由于下属是直言进谏,语言必然会对领导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在思想上给人以震撼。这就很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和警醒。领导者的重视和深入思考,才能使你的直言进谏卓有成效。
单刀直入式的直谏,也是与智慧、勇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不讲技巧、不求效果的横冲直撞、盲目行事。就像魏徵每次犯颜直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其中也是有一定技巧的,魏徵是以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心为公,谏言总是有的放矢。他深知唐太宗求治心切,而且胸怀宽广。在一些稳定的场合下,魏徵对唐太宗的总体把握比较准确,所以敢于直言。即使皇上发怒,他也神色不改,唐太宗总是“霁威”改容。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直言进谏,也有其弊端。由于意见急,语言直,往往容易造成上下级之间的僵局,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上级领导不仅拒绝接受你的谏言,而且会致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所以在使用单刀直入式的直言进谏方法时要谨慎小心。首先,你要了解你所要谏言的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以区别对待,如果其为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你就不能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而是要迂回谏言。其次你的建议或意见一定要正确、合理、有见解,确实能够震撼对方,给人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还有就是要注意直言进谏的时机场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顾及面子而不直言进谏,也不能因直言进谏而不顾及领导的面子。我们所说的直言进谏,虽然有些尖刻强硬,但尖刻强硬的谏言如能使人接受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直言进谏所要达到的,所要追求的。
直言进谏,会使领导认识到你的才能与忠诚。这也是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领导的重视与赏识,将会为你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正所谓“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汉武帝末年,汉武帝听信佞臣谗言,因巫蛊之事杀太子刘据。后来查明巫蛊之事,多有不确。太子实际上是为江充所迫,不得已才弄兵自保,汉武帝非常后悔。田千秋当时为高寝郎,负责护卫高祖灵寝。他上书讼太子刘据的冤情,略言:“子弄父兵,罪当杀。天子之小过误杀人,当何罪哉!”武帝看后,为之所动,召见他。武帝说:“父子之间的事,外人难以说清。现在你却明白说清了其中的委曲利害。这恐怕是高祖有眼,特派你来点化我啊!你就留在我身边,做我的左右手吧!”于是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由高寝郎到大鸿胪,一日超升九阶。这就是所谓的“千秋九迁”。田千秋只因直言,替太子辩冤,一言感动君心,便得拜相封侯,这种际遇实属罕见。但这也说明了直言进谏,未尝不是一种进身之阶。
明代文学家于慎行曾经说过:“使己之所见,人皆从而和之,则何难之有?唯其以一人之身,横当上下之阻,出万死一生之计,而后可以立不世之功。则亦安能和于俗而悦于众哉!”不顾国家集体的利害,一味地迎合顺从,是不可取的。因此,人们应该勇于直谏,不怕触犯逆鳞,做到“忠而不顺”,这才是为人之道,立身之途。
#6.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原文】
初,淮阴①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③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④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⑤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释】
①淮阴:秦县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
②商贾:流动贩卖叫商,设店售货叫贾。
③漂母:漂洗丝絮的大娘。
④因:接着。
⑤孰视:仔细地看。
⑥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爬。
【译文】
初,淮阴人韩信家里穷,本人也没什么作为,不能被推选当官吏,又不会经商做买卖,常常跟着别人吃喝,人们大都讨厌他。韩信在城下河边钓鱼,有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拿一些饭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他对老大妈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老大妈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是希望得到什么回报吗?”淮阴屠户中的小伙子中,有个欺侮韩信的,他说:“你虽然身高个儿大,爱佩刀带剑的,可心里是很胆怯的。”接着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你想死,捅了我;不想死,就从我裤裆底下爬出去。”韩信仔细地看了看他,弯腰就往他裤裆下钻,在地上爬。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很胆小。
【心鉴】
能屈能伸
在《论语》中,孔子告戒子路:“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忍”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不受情绪和欲望的支配,人才能对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反应。忍,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待机而动。一个人在成就大事之前,若无法忍受小事,他就无法实现其伟大的理想。
青年时代的韩信,只是一个布衣百姓,常常衣食无着,寄人篱下,人们都瞧不起他。当一个少年向他挑衅,让他从其胯下爬过去时,韩信顺从地爬了过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韩信成了大家眼中的胆小鬼。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韩信听到无赖少年的话也很生气,怒火中烧,他之所以忍受了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是因为他不愿意将生命葬送在这种无谓的争斗上,韩信自有壮志在心。果然,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他先是投奔项梁、项羽而未受重用,后来投奔刘邦,于是就有了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最后,他被刘邦设坛拜为大将军,率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创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俗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因此,要想生活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就必须要善于“忍”。“忍”可以促使一个人变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