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2513900000024

第24章 修身齐家之方 养性慎独之术(4)

壬子,以太中大夫①京兆②宋弘③为大司空④。弘荐沛国⑤桓谭⑥,为议郎、给事中⑦。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⑧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且曰:“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⑨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⑩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

【注释】

①太中大夫:汉官名,职责是论议国事。

②京兆:汉代行政区名,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

③宋弘:长安人,字仲子,汉哀帝、平帝时官侍中。汉光武帝即位,官太中大夫。

④大司空:官名。中央高级长官,主要职责是监察、执法。

⑤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⑥桓谭:东汉哲学家、经学家。

⑦议郎、给事中:给事殿中,以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议郎是正官之名,给事中是加官之称。

⑧伺:观察,守候。

⑨顿首:磕头。

⑩离席免冠:都是谢罪的表示。

【译文】

建武二年二月十九日,任命太中大夫京兆人宋弘为大司空。宋弘推荐沛国人桓谭,当了议郎、给事中。汉光武帝刘秀让桓谭弹琴,他喜欢听那种复杂的音调。宋弘听说了这事,很不高兴。他派人去探听,得知桓谭从宫里出来了,就整理朝服坐在官府堂中,派个官吏叫桓谭来。桓谭来到,宋弘不请他坐就责备他,并且说:“能自己改过呢,还是让我根据法律检举你呢?”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长时间,宋弘才让他走。后来有一天皇帝大会群臣,皇帝让桓谭弹琴,桓谭不禁看了看宋弘,失去了常态。皇帝觉得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宋弘于是离开坐席,脱掉官帽,谢罪说:“我推荐桓谭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用忠正之道来辅佐君主;而他呢,叫您喜爱上了凡俗的音乐,这是我的罪过。”汉光武帝刘秀一听,面部表情由奇怪变为惭愧,向宋弘表示了歉意。

【心鉴】

无私荐贤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断超越中成长,这种超越指的不仅是超越别人,而且还要超越自己。无私地举荐他人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人难免会有私利之心、嫉妒之心,关键看你是否能够战胜它们。人只有战胜自己的心魔,才能做到心底无私、摒弃嫉妒,为了集体和国家的发展,无私地举荐他人。

举荐他人是一种美德,举荐贤才而又能对其行为举止负责,更是难能可贵。宋弘无私地向皇上举荐桓谭,希望其能用己所长,帮助君王共同治理国家。而桓谭却投皇上所好,为其弹琴,这遭到宋弘的严厉批评。宋弘没有嫉妒之心,极力举荐桓谭为国家献计献策,他这种举荐之德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在工作中,如果发现了人才,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将其举荐出来。这样做,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大有益处的。看着一个人才的存在而让其白白浪费,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因此,当你发现一个真正的人才之后,就应当把他放在适合于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上,这便是一种举荐之德。

荐贤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并且直接渗透到了封建道德领域中去。中国把荐贤列为公、正、廉、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荐贤是诸种美德中的重要一条。因为举荐贤能是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这条途径被堵塞,国家的繁荣就无从谈起。长安二年,侍御史张循宪在担任河东采访使职务期间,遇到一件疑点很大的事情无法决断,他向下面的官吏问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可以商议事情的杰出人才呀?”官吏告诉他,张嘉贞有奇才。于是,张循宪便召见了张嘉贞,并向他请教处理这件事的办法。张嘉贞认真地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分析。张循宪于是请他代写奏疏,所谈到的都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张循宪回到朝中,见到武则天,武则天称赞他的奏疏写得好,张循宪就把张嘉贞分析问题、拟写奏疏的事如实禀告,并请求武则天允许将他自己所担任的侍御史职务授给张嘉贞。武则天说:“朕难道还没有一个官位来荐任提拔贤能之士?”于是就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为了奖赏张循宪举荐他人的功劳,武则天还提升他做了司勋郎中。张循宪没有将大功据为己有,隐瞒真情,而是出于公心,真心地向上推荐张嘉贞。他自愿腾出自己的职位,让贤于人,这种思想和作为不仅在封建社会视官如命的官场里不多见,就是在今天也是很少见的。相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嫉贤妒能,尽力压制身边有才能的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使自己相形见绌。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瘟疫,不仅会坑害别人,往往也会坑害自己,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人类的嫉妒之心,按形式逻辑的内涵与外延来界定,它是一种针对别人的价值而产生的心怀憎恨之情。《圣经》中曾把嫉妒称做“凶狠”,占星术把它叫做“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到的地方。放眼大千世界,因嫉妒所产生的悲剧屡见不鲜。在《三国演义》中,文韬武略的周瑜如果不是处处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也不会落到吐血身亡的下场,临死时还念念不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他这又是何苦呢?一些人不看自身的能力怎样,就是害怕别人比自己强,一见到别人强于自己心理就不平衡了。这样的人不会对人有起码的尊重与赞赏,就更不用说举荐他人了。嫉妒潜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如同毒蛇深藏于洞穴之中,只有根除它,才能使人拥有开阔的胸怀,具有举荐之德。因此,人们必须摒弃嫉妒之心,不吝推荐有才之人。

具有举荐之德的人,因为能够摆脱世俗偏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所以能够襟怀坦荡,站得高,望得远。春秋时期,楚国有个重臣叫虞丘子。有一天,虞丘子对楚庄王说:“我当了十年令尹,没什么功绩很惭愧。我想推荐一个人来代替我。”楚庄王说:“你给我办了许多年的事,使楚国一天天强盛起来,终于成为了各诸侯国中的强盛者,怎么能说没有功绩呢?我还等着要你做很多事情,为什么这时要离开我呢?”虞丘子说:“我年纪老了,学问又不够,老占着令尹的位子,比我有本事的人就不能出来为楚国出力了。有一个人叫孙叔敖,很有学问,品行又好,老百姓都挺敬重他,要是请他来当令尹,楚国一定会更加强盛。请答应我的请求,也算是为楚国做了一桩好事吧!”楚庄王见其恳切就答应了。孙叔敖当了令尹,勤勤恳恳地办事,果然把楚国治理得很好。虞丘子能够甘为人梯,举荐他人,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而那些嫉贤妒能、压制人才的人,是为世人所不耻的。嫉贤妒能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和不人道的情感,它会导致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诋毁、争斗,甚至是相互残杀。其结果,无论是哪一方受害,都是两败俱伤,最后将祸及共同的事业,使其受到损害。从根本利益上讲,嫉贤妒能其实是一种自毁前程的愚蠢行为,它在无形中已经贬损了其自身价值。因此,摒弃嫉贤妒能的心理,拥有举贤荐能、甘为人梯的品行是人的重要品德修养之一。

能够适时地抓住机会推荐别人,允许别人超越自己,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德,而且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举重运动在挺起的一刹那,需要奋力一举,飞机在飞上蓝天之前,需要螺旋桨的飞速旋转来推动,而一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其他人的推荐。因此,拥有举荐之德,会使你以一个博大的胸怀来赢得众人的尊重与爱戴。

#8.王权拒辱于契丹

【原文】

(后晋天福三年十月)帝①遣兵部尚书②王权使契丹③谢尊号④,权自以累世将相,耻之,谓人曰:“吾老矣,安能向穹庐屈膝!”乃辞以老疾。帝怒,戊子,权坐停官。

【注释】

①帝:指石敬瑭,后晋创建者,庙号晋高祖。

②兵部尚书:兵部为当时全国军事行政的总汇;兵部尚书为兵部的最高长官。

③契丹:我国古代民族名,为东胡族的一支,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分属八部。唐末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公元916年建契丹国,自称皇帝。

④谢尊号:天福三年十月,契丹授予石敬瑭以“英武明义皇帝”尊号,石敬瑭想叫王权去谢恩。

【译文】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皇帝石敬瑭派兵部尚书王权出使契丹,答谢契丹赐给他的尊号。王权以为他家历代都任朝廷将相,叫他担负这样的任务,是莫大的耻辱,对别人说:“我老了,怎能向契丹屈膝!”于是便以老病为由加以拒绝。皇帝大怒。戊子日,王权竟因此获罪而被免官。

【心鉴】

保持气节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言:“事业文章,随意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群信不以彼易此。”意思是说事业文章也许会随着个人生命的终结,被随意销毁,而精神却能万古如新;功名富贵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而气节却能千古传颂。二者绝不可等同交换。气节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可以使一个人自立、自主、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它是一个人值得骄傲一生的桂冠和荣耀。

老臣王权之所以拒绝出使契丹,就是因为他刚正不阿,具有崇高的气节,即使是丢官杀头,他也不愿与那些国贼同流合污。王权从心眼里极端蔑视石敬瑭这个卖国贼,因而对契丹授予的“英武明义”的尊号,决不愿昧着良心予以苟同。试问,连后唐废帝的腐败军队都招架不住,竟要请契丹主来解太原之围,这难道是石敬瑭的“英武”吗?为了当上一个儿皇帝,而甘心认贼作父,把北方的一大片土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难道是石敬瑭的“明义”吗?所以他拒绝出使契丹。宁可丢官,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王权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

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崇高气节的人不胜枚举,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他们在国家与历史面临生死存亡或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苟且、不退缩,经受了种种考验,以自己的崇高气节和敢作敢为的作风,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诗篇。西汉时期,中郎将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来因事被扣留,他面临着或投降,或被囚遭杀两条路。苏武大义凛然地对众人说:“作为堂堂大国的使者,却要像犯人一样被审问,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我已经有辱使命,倘再丧失气节,即使活了下来,又有何面目去见人呢?”说完就拔刀往自己的脖子上抹去,即刻晕死过去,浑身是血。匈奴的单于感于其气节与作为,就想将苏武收归己用,但是对其软硬兼施皆不奏效。于是,单于就将他流放到北海,让他放牧公羊,并扬言等到公羊生出小羊后,才准他归汉。在那里,苏武只能以田鼠野菜充饥,对人生的种种磨难都不以为意,唯独忘不了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他时刻紧握着自己手中的节杖。十九年后,苏武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汉朝,而他节杖上的穗子已经全脱落掉了。我们从苏武身上看到了支撑历史的脊梁,看到了他的气节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力量,看到了气节如何具体地落实为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苏武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他却以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顶天立地,名留史册。

爱默生曾经说过:“骨气是人的道德准则,它借助于品格表现出来。人类社会的良心,就是有骨气的人。”气节可以说是品格中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它真正地体现了人的价值。不管在哪一领域,不管处于何种生活状态,那些具有高尚气节的人都会博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伟人们往往有其独特的个性,但伟大本身也是相对而言的。人们生命如此有限,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成为伟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保持刚正不阿的品格,绽放出我们自身的人性光彩,体现自身价值之所在。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将带给我们对真理、忠实和诚信的坚守。失去原则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手和罗盘的小船一样,只能随波逐流,随风漂荡。气节就如同是道德上的原则,它属于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人类借以对抗堕落、恶习和无序的力量。

气节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大家都偏重于技巧、权谋,而忽视对高尚气节的培养。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高尚的气节为基础,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或巨大的利益,但总不至于会失败。而那些人格堕落、失去操守的人,永远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为什么许多公司情愿以非常高昂的代价,去用已去世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名称呢?因为在那些已逝者的名字里面,含有无价的、永不消逝的人格价值。每个人都应当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种真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被出卖的。无论在你的面前是多么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抵制的诱惑,都要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无论你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处于怎样的地位,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真正的人。只有具有崇高的气节,你的人生才会有意义。当然,这种高尚的气节,也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来塑造。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种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经过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自律和自我控制力的磨炼来克服它。

气节不一定要在关系到国家危亡的时刻才表现出来,它同样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在平日的人际交往中,以放弃原则的曲意逢迎来讨别人的欢心,还不如坚持正直的节操而令别人有所忌惮。对于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代的我们来说,气节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会面临重大的外部变故,但就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持有高尚的气节。比如,在生活中与外国人交往时,要做到不卑不亢,不做任何有辱国格、人格、有损于民族尊严与利益的事。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克己奉公,不充当墙头芦苇般的角色——随风飘摆、放任自流。所以君子在为人处世时,不要贪图一缕一丝不应得到的财利,要以无愧于天地的气节来维护个人的尊严。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气节做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趋于消亡。当它不再尊重正直与真诚的美德时,那么它就不再有生存下去的理由。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做支撑,那么他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当他不再拥有正直与真诚的美德,那么他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永远保持高尚的气节,它能够使我们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忘做人的原则,更能使我们的人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9.殷浩乐极生悲

【原文】

东晋永和十年正月……(桓温①)将以浩②为尚书令③,以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十数,竟达空函。温大怒,由是遂绝,卒于徙所。

【注释】

①桓温:东晋大将,晚年把持朝政,废海西公(继承哀帝皇位的司马奕),立简文帝,意欲篡位自立,未遂而死。

②浩:殷浩,东晋大臣,简文帝引为心腹。因讨伐后赵屡败,为桓温所打击,解职为贫民,抑郁而死。

③尚书令:官名。尚书二字是主管文书的意思。魏晋后尚书令实际成为负责国务的要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