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2516200000009

第9章 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1)

巧妙掌握说话的时机

说话除了要有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采,但如果机掌握不好,而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交际场合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分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无从插话,找不到话题。这里有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讲话要及时“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王某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拉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经理立即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有关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速同客户回去重修。

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王某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借不到第三集。”王某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

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洗衣机修好了,两个人还成了要好的朋友。

切入话题要注意双方所关心的共同点,还要考虑在什么时候最好。

在讨论会上,要是先发言,虽可以听众心中造成先人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随之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谈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个人谈完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效果最佳。这时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不先时机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关注。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二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省,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大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及挂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的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了。烦死了……”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人们白天忙了整天,下班可以说是带着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的。如果这对在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困苦,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顶撞。

相反,先把这些“苦”搁在一边,温和地说:“公共汽车太挤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安静下来,才把家里的事情说出来,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

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在你儿时讲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金玉良言。那是因为饭后的心情稳定。

尽管场合、时机都与人的心境有关,但是,把人的心境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仍然是必要的。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才决定说什么话。这种所谓“脸色”,不过是心境在脸部的一种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时,“无所不乐”;心境不时,“无所不愁”。当你与人说话时,必须把这作为一个前提来考虑。

把话说明白的学问

说话表达中,只有交谈对方对问题的概念明确,其思想才有被对方领会、接受的可能。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某中学为了迎接校庆,作整队的练习。一个学生会干部负责整理队伍。

他高声宣布:“高中、初中的分开;校运动员、校文艺队员分开;男同学、女同学分开,一律按高矮排队。”

大家听后,吵吵嚷嚷,都问:“我站在哪里?我站哪里?”

该干部还以为大家没听清楚,又重复宣布了一次,同学们还是不知道往哪里站,吵嚷了好外,队伍始终没有整理成形。最后体育老师来到,才把队伍整理好。

这个队伍为什么整不好呢?是这学生干部号令有同题。

例如,一个高中的男同学,既是运动员又是高个子,应该站在什么地方?一个初中的女同学,既是文艺队员又是矮个子,又该站在什么地方?

总之,按这个概念不明确的指令行事,准也不知道应站在哪里。

请记住,要明确地而不含糊地把话说出来,才能准确地快捷地把信息输进对方的大脑里。

明确,首先要中心突出。

说话不同写文章,文章写了之后,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删改。而说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要紧扣一个中心,才能有针对性。

如你要向人介绍一支钢笔,关键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推销商品,就要把中心放在说明钢笔的质量和性能上;如果你丢失了笔,要到招领处去询问,就要着重说明它的构造。总之,你不能不分讲话目的把钢笔的各方面都说到。

有位父亲回忆他女儿小时侯一件往事:“我的孩子小时候就有很好的天分。有一次,她使我和她妈妈很吃惊……从那个时候才注意这个问题。大约一岁多一点吧,过国庆放焰火,一九六九年吧,一岁零四个月吧…。”

这里,光是表达孩子的年龄,就用了好几句不同的话。说话者一开始没有明确地点出“一岁零四个月”这个关键信息,而是边想边说,因为事先没有想清楚,把问题复杂化了,显得很不明确。

所以,明确要做到条理分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说话时,有些人层次不清,最突出的是犯两种毛病。

一是引用的对话太多。例如,你要向人陈述自己和朋友见面的经过,一会儿是“他说……”,一会儿又是“后来我又说”,接下去又是“他又说……”,“那时我就说……”,“这时他又说……”。

这样“说”来“说”去。把人都听糊涂了。

二是讲太多的细节。如这段话:“我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在××路的转角,门牌是××号。××路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店是5年前开的……。”讲了大推话,人家不知你想说什么。

其实你不必说这么多,直截了当地说出你走进一家理发店,看到一个理发师是你中学时的同学。他为什么当起理发师呢?这才是你的故事要点。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番较长的讲话完了之后,为给人留下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确的结语,以使人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特别是一些不断改变话题的谈话,层次不容易显露,中心也不突出,更应如此。所以,讲话结尾时简明扼要地把全部内容作一次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别用质问的语气说话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两位乘客在谈话。

“昨天看的一部《孤儿的春天》实在很好。”第一个说。

“有什么好?”第二个用倔强的语调质同他。

“剧情不错,对改善社会风气别有一番见地。”

“有什么见地?”第二个仍用那种语调说。

“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不良少年都是被迫走上岐路的吗?”第一个似乎有点不悦了。

“这算是什么别有见地?”第二个依然用质问的语气说。

这两位乘客话不投机,气氛很是尴尬。

毛病出在第二个乘客用质问的语气来谈话,这是最容易伤人感情的。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在质问式的态度与对方谈话所致。

像上述两位乘客如果第二个乘客改变了他的态度,坦白地说出他对电影的见解,而不要用质问的方式窘迫对方,这样谈话就愉快地进行下去。

谈话时习惯质问对方的人,多半胸襟狭窄,好吹毛求疵,与人为难,或性情乖僻,或自大好胜,所以在谈话小节上,他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了。

其实除了在某些场合如法庭上的辩论等之外,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对方意见不对,不妨把你的看法表达出来,而不必用质问来使对方难堪。

也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

“我想昨天是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了。”

“你怎么知道。”

对方虽然说错了,但你何必要先给他一个难堪的质问呢?你明知道昨天温度36℃,而前天却达37℃,那么你说出来好了。先质问,后解释,这犹如先给对方一次精神打击,然后再解释一样。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

虚心、诚实、坦白、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以逞一时之快,于人已皆无好处。你不愿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尊严。如果你想使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意见分歧的时候,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被你的质问所窘迫时,在表面上他是失败了,但他必定会抱恨在心。

讲话开好头的窍门

许多有经验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最初十分钟内,吸引听众是容易的;但是保持这个状况就困难了。因此,从讲话的最初几句起,就要设法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你的听众。

下面一些方法不妨试试:

(1)用故事开始讲话

一般来说,可供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和一般的故事。但幽默的故事不可妄加使用,除非讲话者有幽默的秉赋,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而后一类故事,只要讲话者在叙述时有具体情节,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2)用展示的物品开始说话

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就行。甚至讲话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能引起话题。

(3)用提同的方法开始说话

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4)用名人的话开始说话

名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5)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始说话

这种事实可以使听者产生一种要对说话者述说的东西追根究底的“悬念。”

(6)用赞颂的话开始讲话

一般人总是喜欢听赞颂话的。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话时,可以赞颂他正在讲话的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很快会活跃起来。

(7)用涉及听者利益的话开始讲话

把自己的讲话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8)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始讲话

这些话可以涉及双方以往的相同经历和遭遇,也可涉及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友谊发展的前景,等等。

说话前先调整呼吸

人在休息的时候也是要进行呼吸的。说话是在吐气中载着语言,所以呼吸一混乱,话就会说不出来。这使我们想到在上楼后,会喘得说不上话;拳击赛结束记者采访时,只能听到拳击手“是、是”的回答,一时得不到具体答话。

不少人在众多的人面前说话时,容易怯场。首先是呼吸不正常,这样就无法说好话。一旦想要说话时呼吸紊乱,氧气的吸入量就会减少,势必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

因此,“哗!”血液一下子就冲上头,“说了些什么就不知道了”的这种人是很多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在这瞬间氧气的供给停止了,头脑的机能也一时停止了,而陷于痴呆状态,从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因而“调整呼吸”就是“使气息安静下来”。

印度自古流传下来的锻炼身心的方法——瑜伽气功,也是重视呼吸法的。

说话时是按下列程序发生不正常情况的: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一情况恢复正常。

说话前,全身不用力,使全身处于松驰状态,静静地进行深呼吸,然且在吐气时稍微加进一点力气即可。

这样一来,心就踏实了。做出有意识的笑的状态才能如此镇定。“哈哈哈”笑的时候,吐气中加入力气。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有很好的作用。笑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敏,话语集中。

说话是要注意前题

利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说话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而听话人对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这就是“话语前提”。

比如,甲告诉乙:“他来了!”乙要理解这句简单的话,首先必须知道这个“他”指的是谁,否则就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所以,说话要注意前提。

说话如果不注意前提,就可能造成意思含糊不清。某地第一中学是所重点中学,该校一位教师在同一位外地同行萍水相逢的短暂谈话中,多次自我介绍说“我在一中工作”,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由于对方根本不知道“一中”在当地多么热门,所以也未能领会这句话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了。

注意交际中的“话语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两个张教师,都有可能有事要找学生C,学生D通知学生C:“张老师请你明晚九点去他家。”这句话就是有歧义的,必须明确讲清是哪一位张老师。

(2)说话内容要有足够信息量

如甲问乙:“那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对于这样没头没脑的话,乙是难以回答的。必须在问话中具备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应讲:“上星期二我在湖东路上看见一个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3)言语要有顺序

比如你去单位找一位素不相识的A君,接着自我介绍,然后才能说明来意。如果颠倒这一系列的言语顺序,就很可能把一个不相干的人弄得莫名其妙。

把握话中的同语异义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同语异义”的现象,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了不少麻烦,也带来了许多便利。

《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八口,就是因为听了一句可以多方面理解的话。事情是这样的: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富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弟吕伯奢家求宿。吕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接近了后院,只听得有人在说:“捆绑起来现杀!”。

曹操对陈富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便和陈富拔剑冲入后院,见一人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

“捆绑起来再杀”这句话由于宾语未明确指出,所以给疑心很重的曹操造成了误解,酿成一场悲剧。可见,语义不明确的言词常会引起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