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风吹樱花落尘泥
25174100000018

第18章 差距在哪里(2)

比良松道一还说,“学生们到高中毕业为止,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学生俱乐部活动中,谁都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做饭。虽说学生们在选课时,也有出自为了节约开支而不得不学习做饭的目的,但我希望他们能同时了解到饮食生活变化与健康、医疗、农业的紧密联系。”

像这样又省钱,又能学以致用,还容易拿学分的课程,大学生们又怎能轻易“放过”呢?

至于“自己做饭塾”老师所说的,“学生们到高中毕业为止,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学生俱乐部活动中”,这在我们中国不也是一样吗?从小学到高中,中国家长对孩子们说的最多得恐怕就是,“你只要把书给我念好就行了”。而近年来,记者在日本还看到不少90后中国小留学生“带着保姆来留学”,也就是有妈妈陪读,专门负责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等。

像这样的“自己做饭塾”,中国的大学其实也不妨一试。

理财,从娃娃抓起

每年的岁末,家住东京的小学生吉田佳惠就急切地盼望新年尽早到来。因为除了吃年糕和长寿面,更令人欣喜的事情莫过于拿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

和中国春节的习俗一样,日本儿童在新年里也会得到压岁钱,而且数额随年龄有所增长。少则两千多日元,多则一万多日元。积少成多,进账为数不小。

对于这样一笔为数不薄的收益,如何管理与支配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孩子使用压岁钱时乱消费或高消费,折射出他们的理财能力较差。许多中国家长也不大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殊不知,在现代社会,“财商”已经与智商、情商并列为是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儿童、青少年接受理财教育势在必行。而在这方面,应该取经日本。那么,日本到底有哪些经验可供学习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日本家庭对开展理财教育异常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勤俭节约更是成为日本人推崇的观念。虽然零用钱由孩子自己支配,但父母不会忘记叮嘱他们节省使用和储蓄。而且,即使富裕的日本家庭,父母们也不会因此而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比如买玩具,每个月只能买一个,想买另一个要等到下个月。随着孩子年龄渐长,父母们还会要求孩子准备账本来记录零用钱的收支情况。

日本父母上述做法的成效,可通过日本珠算教育联盟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所做的调查得到证实。东京市接受该联盟调查的300名4~6年级小学生,普遍表示攒够一定数额的零用钱就会存起来。85.7%的小学生回答有存款,其中约60%的人回答存款的理由是“为了将来”。

可见,日本父母的做法既在日常生活中向子女灌输了正确的财富观念,培养了子女的理财能力,又为他们日后向下一代传授经验打下了基础。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金钱观的萌芽期在6岁以前已经形成。这意味着,对幼儿开展理财教育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对此,日本幼儿园教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理财知识。

以秋田市私立山王幼儿园为例,孩子们在游戏课上聚集在模拟柜台前,扮演各种经济角色,分别从事询价、购物、找钱等行为。为了让孩子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幼儿园开设了“珊珊银行”并发行专门的“货币”,作为对幼儿帮助他人的报酬。此外,幼儿园会要求孩子体验生活,比如外出步行一段时间,然后购买车票乘车返回,理解步行的艰苦和车票的价值与用途。不论哪种方式,都让孩子在幼年阶段就接触到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知识。

理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了解,社会各界也非常重视。

比如东京证券交易所等证券机构,专门向孩子推出了学习股票知识游戏软件,孩子们可以根据实际股价进行模拟交易,在游戏中逐渐掌握操作方法和相关的财经知识。这项活动自1995年开展至今,已有2000多所学校运行这一软件,近万名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学习了股票知识。

又如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日本教育部门、品川区政府和花旗集团的资助下首次在日本办起的“学生城”。繁华的商业街被搬到学校里,学生们在银行、便利店、公司努力“工作”,一丝不苟地履行义务和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对成人世界、赚钱的甘苦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的科学理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国情不同,日本的经验不便全盘吸收。但对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而言,今日培养孩子的财富观念和理财能力,才能让他们往后在经济活动中从容应对,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大学排名,别样风景

日本是一个“学历社会”,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乃至企业雇佣的时候,都比较重视学历以及出身的大学。日本政坛曾有这样一个笑谈:前首相宫泽喜一毕业于东京大学,最喜欢问别人毕业于哪一所大学。日本另一位前首相竹下登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就很被他看不起,他甚至曾经带着揶揄的口吻问:“你进早稻田大学的时候考试了吗?”

在这样一个“学历社会”里面,人们自然就重视对大学的选择。因为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就意味着人生的一半已经决定了。我曾经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学生交谈,聊到现在的大学生不够用功,是否会影响将来找工作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早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的!至于说这个工作是不是最满意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前校长加藤祐三先生毕业于东京大学,也曾经是我留学时代的指导教授。最近,我们聊起了有关媒体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问题。他的看法是尽管现在世界上对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排名方法,但日本人实际上是并不看重的。日本人心目中对大学的排名,实际上还沿袭着许多战前的传统。比如,日本有所谓的“帝国系”大学的说法。战前,日本在国内建立了8所帝国大学,还在海外的台湾和韩国也建立了两所“帝国大学”,当时叫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台湾帝国大学、汉城帝国大学等等。战后,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和韩国的帝国大学自然没有了,国内的“帝国系”大学都改成了“国立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改名为东京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改名京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改名为九州大学。这些“一流学校”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评比都改变不了的。此外,对私立大学,日本人心目中最为认可的就是所谓的私立“双雄”,一个是早稻田大学,一个是庆应大学。其他私立学校的排名,人们并不真正的关心。他还说,至于日本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本人也不是非常关心的,只是当作“花边新闻”来看,因为不管排名如何变化,能够入选的也就是东大、京大、早大、庆应这些学校。

加藤先生认为其他国家之所以比较关心大学的世界排名问题,一个原因是把它当作了留学的参照,一个是据此争取国家教育部门的资金援助。他拿出了一份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今年3月就留学意愿问题做的调查,里面显示目前考虑去海外留学的日本初中生、高中生比例为37%和41%,低于美国、中国、韩国的水平。有意出国留学比例最高的是中国的初中生和韩国的高中生,比例分别为84%和64%。他微笑着说:“也许日本人比较满足于国内的教育质量和生活状况,也就不很关心世界上的大学排名问题了吧。”至于国家教育部门的资金支持问题,加藤先生说那都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早已定好了的。比如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经过学校推荐出版的时候,大都能够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经费补助,其他二流、三流学校就很难拿到了。但是,那些县立、市立大学又可以从当地政府那里获得资金援助。

日本九州大学退休教授川胜守也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他多年的看法是大学排名的问题意义不大。他说,日本大学比较重视的是“特色”。比如,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即“中国学”的“重镇”,但是他们分别形成的“东大派”和“京大派”就是各显特色,前者相对重视理论,后者相对重视考证。因此,所谓的世界大学排名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影响。

我还注意到,日本一些周刊杂志经常刊登一些对大学的介绍,有的还专门开辟出“竞争对手学校”的栏目,陆续介绍一些二流、三流大学之间相互竞争的故事。据了解,这都是一些大学背后支付“宣传费”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让那些没有考入一流大学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我从庆应大学了解到这样的故事。庆应大学毕业的学生集中在日本的经企界,他们对庆应毕业的学生也就格外地“照顾”。比如,世界500强之一的三井物产商社,里面有许多庆应大学毕业的学生。每年进入学生就业活动时期,三井物产商社就会指定几十个员工将自己的联系电话、工作部门等转告给庆应大学的学生科公布出来,让作为“后辈”的学生们自由地咨询。如果有学生愿意到商社来看看或者面谈一下,这些员工就要出面接待,中午还要请吃一顿价格在1000日元的便餐。出面招待的员工要支付自己的午餐费,而学生的午餐费则由三井物产商社报销。因为还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否要来商社就职,三井物产实际上把这笔费用当作了一种“宣传费”。但三井物产员工的“庆应圈”也就因此不断地扩大。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大学不仅仅重视学术研究、教学质量,更注重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一所大学真正质量的高低,最后还是要通过就业率来体现的。中国发生过“北京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北京大学毕业生月薪800元就愿意就业”的新闻,在日本名牌大学里面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也是焦点——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日本经济常年不景气,往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不尽如人意。不过,2013年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日本文部科学省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断增长。其中,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就业率为95.3%,比去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私立大学就业率为93.4%,比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不过,男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男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2%,比去年降低1.3个百分点,五年来首次低于女生的就业率(94.1%)。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社会今年对医疗、福利行业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引起的。而男生惨淡的就业率则主要由于日本制造业人才需求的急剧减少引起的。

日本大学高就业率的另一个背景就是中低层次人才需求旺盛,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极高。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就业率有时甚至达到100%;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达到95.8%,比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日本很多大学毕业生都瞄准大型企业,而高中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则往往倾向于在小城市的小企业就业,也得益于公共职业安定所(俗称HelloWork)等公共组织的努力。

经济的长期不景气让日本就业率一直比较严峻,近年来,日本政府和一些高校等公共机构不断绞尽脑汁改善就业状况,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如上述公共职业安定所就是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代表国家设立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民众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在日本各地主要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日本文部科学省还在此前推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扶持项目”,引导大学积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日本文部科学省还修改了科目设置标准,规定各大学有义务设置职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当前,日本的医疗、护理和福利机构人才严重不足,日本厚生劳动省推出“紧急人才培养·就业支援基金”项目,就业者在接受职业培训期间每人每月可得到10至12万日元的生活补贴。

此外,日本年轻人就业心态比以往更加务实,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快乐工作,而不是公司的名气。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出生于比较富足的年代。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快乐地工作,更向往自由。这也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如2010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的近1万名本科毕业生中,有24.4%的人选择了升学,12.6%的人则因备战资格考试等而没有就业。比起上一代,当前的日本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找工作上,都显得拼劲不足。

日本大学生就业也面临一个体制性问题,也是一个日本特有的因素,就是大学生就业活动开始得过早。日本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就开始找工作,多数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就业行情缺乏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也没有成熟的考虑,容易一窝蜂扎堆大公司,导致“撞车”或“撞墙”。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半年后就投身“就业大军”,很多大学教授坦言,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校两年,有半年在学习,有一年半在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