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25178200000042

第42章 节阴阳,说动静(1)

当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已使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达到前所未有,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的四时无序,也使疑难杂症层出不穷,大病、慢性病的低龄化已呈明显趋势;冲击人体极限的奥林匹克运动,在满足少数人的金牌梦的同时,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医院却越建越不够用,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当代大德高僧净空法师说:“儿女有问题都知道问爸爸,现代社会有问题应该问祖宗,中华5000年的智慧和经验,一定会帮助我们解答。”这是净空法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陈大惠问道当今社会政治问题时的答话,用到我们中医养生的问题,同样道出真谛——应该向《黄帝内经》寻求答案。前面从顺四时重睡眠、和喜怒调情志、节阴阳和五味,把人的基本需求即睡、情、食如何遵循阴阳五行规律做了交代。本章重点要说明,如何遵循天地阴阳五行运动规律,通过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一、生命在于如何运动

(一)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

有人说东、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因而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天壤之别。东方(中国、印度)的古代帝王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标,向自然探求养生之道(规律)与方术,形成的是以“天人合一”(规律)为基础的道、佛、儒、法传统文化体系,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人的心灵深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文化的传承,都将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源泉。

西方的历史文化产生于200年之内攻城掠地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崇尚探求的是“点石成金”之术,形成的是物理化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文化,包括以人的利益为重心的强权政治,以及向自然掠夺、竞争、弱肉强食的价值观。强身健体,“生命在于运动”就是19世纪西方人为增强体质,提高竞争力而形成的思想观念,被当今世界奉为真理,他们以为找到了防病健身、长寿的诀窍。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检验证明,“生命在于运动”是个严重误导。这个结论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郑伟建博士提出的。他是通过对国内外运动健将、成功人士的英年早逝与百岁长寿老人的比较得出的。

(二)误导后果与恶性循环

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人中,死于“运动”的不乏其数。马华是多年前每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健美5分钟》节目的年轻时尚的女教练,就是这样一个提倡“天天锻炼身体好”的女子,因病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是因运动过量而意外身残甚至死亡?一代拳王阿里,也不可能摆脱帕金森症的折磨。朋友们查查资料就会明了,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这个误导的后果是普遍存在的。

很多人怕生病,希望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整天高强度锻炼,挑战身体的极限,中年以后仍摆脱不掉气虚体胖,慢性病缠身。有人说这与他们吃得多有关。

吃得多是满足能量需求的必要保证,否则怎么支持运动的体能呢。然而他们正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吃得多不运动就会发胖,运动就得吃的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量逐渐减少,原来已经撑大的胃,吃少了饿得慌,吃得多运动少,发胖是必然的。人体发胖就意味着酸化,就是各种慢性病的“温床”。

反之,我们看到很多心胸宽广、与世无争的人往往是长寿之人。例如不争名夺利的大学教授、心平气和的书画家、身心舒畅的音乐家、安享晚年的老人、衣食自理的田间老人都是长寿者。巴马是着名的长寿村,大于100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最长命的竟然120多岁。看看这些长者,他们无一人是由于运动长寿的,反而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懂得静养,静养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总之,过量运动对健康无益,静养也不是绝对不动,需要在动静之中找到诀窍。

(三)生命在于如何运动

当今人类的许多科技发明不乏仿生的成果。这使我想起了日本人长寿的秘诀:

崇尚龟的精神。他们喝足了牛奶,又崇尚龟的静养和韧劲,据说人均寿命已突破80岁。龟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说法,虽然没有见过,不过有资料报道太平洋深海龟有300多年的寿命。龟的长寿秘诀,科学的解释是不剧烈运动,心跳、新陈代谢慢,是对体能的最大化的集约利用,是喜欢静养的结果,这也应该是生命运动的一个奇迹。

为何高强度运动反而减寿,适当静养才会长命呢?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科学,都承认能量守恒定律。人体的寿命,理论上可以活到150~170岁,人体每分钟心跳按平均70次,每年心跳24×60×70×365=3679.2万次,按人的寿命100岁计,人的一生心跳36.792亿次。呼吸与心跳按中医理论,正常情况下一吸一呼间心跳四次,人的一生呼吸36.792÷4=9.198亿次,决定人一生的“气数”,这个气数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具体以心跳次数来说,每个人的一生的心跳次数是一个定数,如果你过量运动,那么,势必在单位时间内你的心跳次数会增加,那么,相对寿命就会缩短。这也解析了为什么生活在寒冷地带人的寿命通常会比生活在炎热地带人寿命长的原因。

以上比较,我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没有错,因为生命运动和为生存必须的劳作、锻炼是人的本能,要求人要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阴阳平衡)。所以,健康长寿与否决定于运动的方式。按照辩证的说法,应该讲究“生命在于如何运动”。

(四)生命在于动静平衡

把“生命在于运动”放到《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下考量,得出结论:生命在于阴阳五行动静平衡。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

一是因为生命的重要体征就是心脏跳动,进而推动精、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体脏腑的五行生克制化、气血流注,由天地五行运动控制(是否与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系统是一回事呢),心脏每分钟跳动六七十次,气血周流阴阳二十五周。所以说生命运动是天地五行运动的复制,不用我们人的主观意志参与,这是生命运动的原本状态。

二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指导下的肢体运动,属于心的“任物”功能,是心脑结合,通过神经系统支配肢体运动完成的。包括生活所必需的劳动、运动锻炼、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以消耗脏腑的精、气、血、津、液为代价,客观上起到改善人体气血运动状态,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前者可以称作“阴动”,或天地五行支配的运动;后者可以称作“阳动”,是人的主观能动反应。所以中医养生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要求适量运动,节阴阳而调刚柔。以不耗伤脏腑的精、气、血、津、液为原则,掌握动静的平衡,即中庸状态。人体疾病,很大程度是因为打破了这个平衡。正如《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所说:“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其中“过用”多表现于非时、过量所造成的阳气“失其所”、“烦劳则张”,以耗伤人体器官的精、气、血、津、液为代价,打破了人体阴阳平衡,是人体生病的普遍规律。

二、如何把握四时动静的原则

自然界阴阳五行运动,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地球生物不二的法则。《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所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对于规律顺之还是逆之,是人的主观意志的选择,但超出这个规律的制约,就灾害生、疴疾起,这是中国古人的训诫。说白了如今自然界和人体的多灾多难都是违背规律的结果,解决问题也必须从遵循规律开始,人体的劳作、运动也不例外。

前面笔者在第八章详细解读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各个方面,相信多数人已经掌握。面对大家提出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当今人类生活严重妄劳、妄作的无序状态,有必要针对动静平衡问题加以讨论。

(一)春天劳作要养“生”——动静平衡

再次根据《黄帝内经》理解其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根据第八章的解析:春天人体藏养一冬的肾(精)水滋养肝木,随着天地阳气缓缓升起,要求人要早起、缓行,以舒缓的动作使人体阳气的生发与自然界同步,不能晚起而不及,也不能动作剧烈而太过,太过了,就会皮肤开泄出汗。早春气温低,出汗时受到风寒侵袭就会伤肝。《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古人有“避风如避箭”之说,重点是指春风而言。因为春天初生的阳气是稚嫩的,身体的防线是脆弱的,风很容易从颈项侵入人体(外伤)。所谓“春捂”

就是寒衣慢减,早晨过了“日春分”(6点)起床,就会使肝气不得生发,郁而化火,怒气横生,此为内伤。

自然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无苗夏天无从谈长,到秋天就颗粒无收。人体也一样,不管是内伤还是外伤,“逆春气”都伤肝,少阳(胆)不长,肝气内变,夏天就会痞胀、洞泄寒中,到秋天不治就可能死亡(参看第八章)。所以春天的劳作、运动,要守养“生”之道,要点是早睡早起,劳作舒缓,以不使皮肤开泄为宜。说白了就是尽量不要出汗,出汗了就要避风,以防伤风感冒。否则,邪气留连,杂病丛生,一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二)夏天劳作要养“长”——动大于静

仍需在《黄帝内经》中找依据。“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自然界阳气达到鼎盛,万物充分的宣发、成长,要求人体早起、无怒、使气得泄等,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体的宣发、成长与自然界同步,否则就会伤害心脏,到了冬天会得重病,其中的道理可参看第八章。

夏天劳作或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养“长”,要点是“使气得泄”,让人体的气机得到充分的宣泄。有些练功的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冬练三九不可取,夏练三伏赞可嘉。夏天的皮肤开泄、出汗,顺应“阳生阴长”的规律,使人体达到高水平的阴阳平衡,能增强心肺、肌肉筋腱吐故纳新的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所以,夏天劳作的要领是动大于静。

人体通过夏天的气机宣泄,加上营养、药物的配合,可以袪除体内寒邪、痰湿、瘀滞,正所谓冬病夏治的天赐良机。另外,夏天的充分宣泄,如同为秋天“收成”腾出仓库。试想,仓库腾不出来,秋天的收成就没有地方存放。在人体就会秋天内热、咳嗽,拒而不收,《黄帝内经》称为“奉收者少”。饮食上以“夏吃姜”

为指导思想(暖食),预防夏季洞泄寒中;大汗之后注意补充淡盐水,以维持体液正常的渗透压,这些都是夏季养“长”的必要措施。

当今,人类把“天赐良机”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空调、冰箱,利弊不辨自明。听一位中医讲过:“张仲景写《伤寒论》的年代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和战乱,人们染伤寒较多。而今,百姓丰衣足食,多以‘过盛’的病为主,所以《伤寒论》

过时了。”我觉得此话多有偏颇,现代人夏天的冰箱、空调、桑拿、汗蒸、夜生活等不符合规律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有些年轻人,恨不得24小时都在折腾,消耗人体有限的元阴元阳,阳气消耗太多了,多数人面带寒相,仍符合《伤寒论》所列之证。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按中国古人的智慧,现代科技的这些东西不是造不出来,是古人不造,因为古人有道德的约束,怕的是使这和谐的世界失去平衡。历史上中国古人任何一种发明创造,必须按生克制约的思想发明一种制约的东西,否则就宁可不造。例如古人发明一种制胜的毒药,必须要发明解药,否则就不敢用。如今人类瞻前不顾后,发明的农药有解药吗?原子弹有解药吗?生态环境的破坏有解药吗?有人说现代科技给人点儿小恩小惠,反过来会要你的命,奇怪的是人们还心甘情愿的给,你说现代人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有人说,现代科技正在加速人类的自我毁灭,我同意这个观点。

(三)秋天劳作要养“收”——静大于动

还是要从《黄帝内经》中找依据。“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北半球秋分之后,太阳从直射赤道向南半球移动,赤道以北进入秋天,北方寒冷空气从高空下压,将热量压入地下储藏于水中,这就是自然界阳气渐收的过程。人体的劳作包括体育运动,也要顺应自然阳气的收势,原则上要掌握“静大于动”。这就是《黄帝内经》要求的“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的养收之道。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肺为天,肺主皮毛,肺气清肃(凉降),是体内阳气收降的基本条件。

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平衡关系要符合秋天养收的原则。自然界阳气收杀,秋风扫落叶,越冬的植物将营养物质集中藏于根部,为冬藏储备和明年春生积蓄足够的物质基础。人要收敛神气,不要过于张扬,随着天气的转凉,逐渐减少运动量;暮而收拒,不使皮肤开泄出汗,不着雾露,以免寒邪袭肺。为冬天的阳气藏养做好准备。否则,动大于静,肺气不得收敛就破坏了体内“天气清肃”这个格局。

肺气焦满,阳气不收而外泄,寒湿邪气客居,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这个痿厥,可以理解为肺痨,就是咳嗽时间长了,肺痿失养,使人晕厥。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会影响到肾的闭藏功能,这就是“奉藏者少”意思。

(四)冬天劳作要养“藏”——静大于动

同样以《黄帝内经》为依据。“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一段几乎都在约束人的行为。冬天自然界万物皆藏,阳气藏于地下的水中。人把精华藏于肾,来年春天,肾精随气温升高而“起亟”生发。冬天藏养的好坏以及春天精力是否旺盛,都取决于秋天收得多少和冬天闭藏的条件。人是恒温动物,常年正常体温保持在37℃左右,所以冬天为保持体温,要祛寒就温。人体五脏储藏精华,都与冬天的闭藏条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对阳气藏养的基本要求——“无扰乎阳”。具体的做法是“早卧晚起、使志若伏若匿、袪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冬天人体劳作、运动要符合“养阴”的要求——静多动少。在穿暖吃温的前提下,劳作、运动尽量不开泄皮肤(出汗),使气亟夺(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