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25178200000058

第58章 中西医学之理能否殊途同归(3)

人体是带有高度自动控制系统的“化工厂”,五脏相当于各负其责的系统单元,又像“五节电池”,他们之间由阴阳五行生克的系统软件在协调工作,比我们人类设计的电脑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还强,虽然硬件是化学结构,出了问题也不用外界干预,只需要首先检查工作温度(37℃左右)、管道是否堵塞(虚实),“五节电池”是否能量不足就可以了,当满足这些工作条件后,系统就能自我修复。

首先是温度(阴阳)问题,要进一步检查是外部环境问题还是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当然好解决,解决铺盖、穿戴就可以了;内部问题,如果是堵塞,就用疏通的办法;如果是哪“一节电池”电量不足或过剩,就用充电、放电的办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传统的中医就是这样看病的。与现代医学比较,应该完全属于物理方法。因为中医用药也是在模拟春夏秋冬,协调脏腑五行生、克、胜、复的平衡关系。

化学药物是参与人体硬件结构的某个化学程序,是针对于消除病变结果的,而对于其他正常化学程序的副作用往往也是确定的。这些药物被人使用以后的副作用,也要在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可见,人体自有维持系统稳定的机制,我们只需维护一下五行架构(五脏功能)的稳定条件就行了。实践证明,维护人体五行架构稳定的关键,还是人心主神明功能的修炼,还要顺应每一天的春、夏、秋、冬五行运动。

中科院曾邦哲先生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分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连接模型,因而称为超稳态结构模型。人类真的应该为天地赋予的、稳定的“阴阳五行架构”而感恩戴德。

3.机制紊乱才是病根

“五行”是人体工作机理,相当于电脑的软件系统。从中医学的角度理解,当这些“软件”系统出了问题,或与“天地”五行不协调,人体就会不舒服,这应该就是现代医学定义的“亚健康”状态。机制问题的长期存在或继续发展,促使人体某个部位因为气血能量的耗伤、功能衰弱,出现了瘀阻,长出了实体“病灶”(或肿、或瘤)。由于有害自由基长期刺激某一部位使组织细胞癌变,依次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都是问题的结果。西医学只处理这些结果,摘除肿瘤,而对机制问题不探讨。不协调的机制持续存在,才是各种病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就像我们养蘑菇,要给他创造一个阴暗潮湿的环境,在适当的温度下才会长出来。

解决人体癌症问题,就类似把营养钵菌棒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自然蘑菇就长不出来了。要给人体创造一个“光天化日、阴阳和合、五行畅通”的环境。这样癌症不用手术摘除也能自动消失。相信自然的造化,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被古今医家高手所证实。

有人说“个案”不能说明问题。辩证法告诉我们: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个案多了,就成了一般性。山西老中医李可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载了“攻癌夺命汤”的创制、应用过程,为许多患者攻克了癌瘤,挽救了生命。说明只有清楚了解疾病的机制,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努力,提高辨证施治水平。

前面提到的笔者的好朋友,患多发性骨髓瘤,经笔者几年的养生指导,基本康复如初。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耳闻目睹。

从以上诸多论术看,解决人体疾病问题,了解、解决患病的机制是根本,是中西医结合的焦点,只有在这个焦点问题上达到统一认识,才能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四、中医创新必须以全面继承为基础

中医养生的对象是天下人,养生包括必要的中医药治疗。所以笔者想从中医的角度,谈谈关于中医创新的问题。中医有许多传统理论需要搞清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笔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做一描述,还希望专家学者给予完善。

目前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正在逐渐显现其威力。

许多中医学者高举“创新”的旗帜,在不自觉地做着“消灭中医”的事。比如前面提到的“中药现代化要与西医接轨”的问题,反映的事实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不自信。所以笔者想说的是:必须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就会谬之千里。

客观真理往往是简单的,学问的复杂是人制造出来的。做学问搞科研,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对阴阳五行的本质理解本身就是错的,一切“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也必将是错误的,对提高中医学水平没有任何意义。

五、中医养生在于恢复和保持人体能量水平

中医学对气的认识深度,令现代科学难以理解,所以到目前也没有测量人体气血水平的仪器出现。

在中国,医、道是相通的,对世界物质本源的认识是“气聚成形”。中医学对气的认知深度应该算一大发现,从阴阳二气、脏腑之气、宗气、大气、元气、营气到精气神的相互转化,还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气”等等概念,对人体气的论述可谓精道。

人体先天来源于父母的精气,是发动之机;后天生命发育的材料、能量来源于水谷的精气。精、气、血的相互转化是生命体一刻也不能停止的生理活动,精血为阴,气为阳,精血充足,人体各种气才能充足,表现为人体活动的“精气神”。所以人体的“气”与呼吸的自然空气不是一个概念。人的心脏一旦停止跳动,一切脏腑的“精气血”转化工作会全部停止,成了纯阴之体,精、血、津、液都在,只是没有了气,就是“阴阳离绝”了。

我们反着推想,心脏的动力来源于食物,需要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所以要不断地吐故纳新。当由于某种原因使能量(以食物为主)摄入减少时,人体气血的总量就会减少。人的“精气神”反映人体的整体气血水平,是一个“多少”的概念,为中医望诊提供依据,与现代医学抽出定量血的化验指标不是一个概念。

脏象学反映的是人体气血量减少,首先影响某一脏腑的“精气血”转化功能后,给人以气色变化的像,表现在对应的窍和人体表面反射区域(如动脉)。所以,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理论依据是:人的气血多少所反映在气色、力度的变化。总之,中医诊断的本质是人体的脏腑气血、能量水平。目前现代医学所测量的血压,不是人体气血、能量的真实表现,且不能进行脏腑定位。正如前面所讲,测量血压只是诊断的一个症,不是人的气血多少的概念。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是气血转化活动的概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说的是一回事,是“体”和“功能”的关系。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血的理解,其实就是一个“活人”和“死人”的区别。所以,正如吴清忠先生所讲:

现代医学还没有测量人体脏腑能量水平的仪器,而人体的许多慢性病往往是气血、能量水平低下的“正常”反应。所以中医养生所强调的尊重规律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要保持和恢复人体的正常气血水平,从而达到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是笔者在实践中反复思考的几个问题:

(1)中、西医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的结合必须建立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之上,“包办婚姻”难以实现美好愿望。

(2)中医的物理学原理、西医的化学原理,决定中、西药的区别。用化学原理研究中药就会变为西药。用阴阳五行、性味归经原理研究的成果,才是中药。

(3)用中医学理分析探讨了心对内的“君主”功能与对外的“任物”功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明确了与之相对应的血管、经络、神经系统的概念认识,探讨了人体控制机理等问题,从而确定了解决“控制机制”是中西医结合的“焦点”

问题。

(4)对当前中医与西医接轨、弄清中药的化学作用原理”的创新思路感到担忧,是中医人缺乏理论自信的结果。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站在古人肩上创新。否定、歪曲传统理论的创新,就是篡改,就会毁了民族传统瑰宝。

(5)中医及其养生,走的是增加气血能量、调理阴阳五行平衡的路,与西医消灭病灶的对抗疗法不是一回事。目前中西医结合只适合于急症,符合中医“急症先治标”的原则。如果中医师抛开阴阳五行辨证,用“对抗、消灭”的思路给人治病,其实质已经背离了中医理论根基,成了用中药的西医。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难免有错误之处,写作本章的目的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认为通过中西医学的共同努力,攻克这些“关节”上的问题,实现学理上的殊途同归,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幸福做出贡献,希望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正是:

中西医学理不同,宏理微化分途用。何时盼得殊途归,辨证施治五行中。

吃饭用药理相同,古理今化分途用。欲得饭药养生旨,阴阳营养五行宫。

心脑本是主和仆,共同选择人生路。扶正对抗殊途理,选对人生才幸福。

实践篇小结

以上笔者用九章的篇幅,详细总结了多年来实践《黄帝内经》养生原理的理性思考和应用体会。安排的顺序是按照笔者认为的重要性依次排序的。当然,养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但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原理出发,阴阳平衡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的一阴一阳最基本的状态就是“睡”和“醒”的平衡,所以睡眠与其他各章所讨论的内容是阴阳平衡的关系。实践也证明:没有优质的睡眠,其他养生手段都没有用,或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人类的自我修复、更新、成长甚至繁殖都是在亥、子、丑三个时辰(睡眠时)完成的。所以睡眠是养生的基础,养生必须把睡眠放在首位,这是天人合一原理的最基本要求。

其他各章内容都属阳。按照《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和“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秘诀,把养生原理具体落实到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回答了养生的三个实质内容:

第一,养生的实质,是养人体器官的精、气、血、津、液,使之充盈而不耗伤,以保持人体的“阴平阳秘”。即尽量减少“精化气”的消耗。

第二,养生的关键,是借天地收藏之力保证每天的优质睡眠,以完成当天的新陈代谢(细胞增殖、更新、修复、排毒,使组织器官恢复生机,生产健壮种子等生理活动)、能量转化。即尽可能地提高“气化精”的储备效率。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体魄打基础。可见,夜间没有睡好觉,白天的一切养生活动都会失去意义。

第三,养生的最终目标,是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一生无疾而终、“度天年乃去”。

以上三点概括了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白天的生活劳作要节阴阳,不使精、气、血、津、液耗伤,以保证晚上的优质睡眠,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最后无疾而终,应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一生。

按照《黄帝内经》养生原理,要求人类重点要把握一年和一天的“春、夏、秋、冬”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把握好生活节奏,要顺之,而不能逆之,否则就“疴疾起,灾害生”。其中对“心性”的把握,从小养成符合自然规律的文明习惯,才是治本之策。图8-5体现了《黄帝内经》养生原理和中医学原理的核心,也反映了中西医学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十五章启发人们把握生命节奏、正确理解人体正常与异常反应,指导人们科学调理慢性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其中许多观点与现代医学相悖,因为笔者一直相信:世界上的问题,包括人体疾病都是有办法解决的,不能解决,只是没有找到方法而已,任何疾病有来的路,就有回去的路。医疗是养生不可或缺的手段,医疗是“救火”,养生是“防火”,只研究“救火”,不研究“防火”,是人体疾病逐渐发展成“不治之症”的根本原因。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是在没有弄清人体工作原理时“盲人摸象”

的结果。中医学创新也应该避免误入歧途,要有理论自信才行。所以笔者在最后一章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有关问题,愿天下医学之理殊途同归,各用所长,为人类防病祛疾、提高生存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