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开国第一战3
25180900000010

第10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1)

兵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之所以激者,怒也!

——《乾坤大略四囊书》

李克农把李奇微算得很到家:“谈的时候想打,打的时候想谈!”这不,战场上不顺手,李奇微又想谈了。但大家打得横眉怒目的,要直接说恢复谈判有点太那个。想想,堂堂的合众国军队战场上打不过人家,现在又要跟人家说谈判,显然是件很跌份儿的事情。不过美国人也有美国人的办法。9月6日,李奇微先是致信中朝方面,要求改变谈判地点。本来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由于当时敌军正气势汹汹扑来,中朝方面认为即使要换地点,现在也不能同意。必须让“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碰了钉子后才能拿上桌面来商议。中朝方面没理这个茬。

李奇微又换了个招。

开城谈判期以来,“联合国军”曾经多次派飞机骚扰轰炸扫射中朝方谈判代表驻地,中朝方曾经多次提出抗议,“联合国军”方面要么矢口抵赖,要么不理不睬,态度极为傲慢。

反正,没有一次是痛痛快快认账认错的。可这一次不一样了。

9月10日,“联合国军”夏季攻势正打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一架美国飞机违反协议飞临开城地区轰炸扫射。不过这次它没动中朝谈判代表团的驻地,却扫射了满月里附近一个朝鲜农民的牛车。

中朝方面照例提出抗议。可“联合国军”方面这回不“照例”抵赖或不理睬了,而是很郑重其事地声明这是其飞机“误炸”,并对此表示遗憾,提议双方联络官恢复会晤。什么“联络官恢复会晤”呀,这是想恢复谈判!谈判老手李克农明白这个。果然,联络官们一会晤,美方代表的态度空前的好,当场就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这是我们错了这完全是误会,是不是让双方代表团在会谈时解决这个问题?中朝代表们忍俊不禁。

9月17日,李奇微致信金日成、彭德怀,再次对“误炸”事件承担责任,表示道歉。美方代表态度的好坏是战场形势的晴雨表。解方将军笑言:“别看美国人个子大,他要弯腰的时候也是很灵活的嘛!”好!给美国大个子垫个台阶。次日,金日成、彭德怀联名致函李奇微,建议恢复开城谈判。9月19日,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愿尽一切努力促使朝鲜冲突获得和平解决”。这下该好好谈了吧?没那么简单!

彭德怀早看出三心二意的李奇微没真正服气,还会再冲上来。彭德怀把李奇微拿捏得很准。所以当夏季攻势正在进行的时候,志愿军总部就已经在调整部署,准备粉碎“联合国军”正酝酿的攻势。8月末,肖应棠、王道邦率第六十五军调至开城地区,接替将归还建制的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部队,加强开城和朔宁方向的防御;

陈坊仁、李呈瑞率第六十八军亦由阳德地区调至洗浦里地区准备接替朝鲜人民军第五军团的防务。

9月上旬,李湘、旷伏兆率第六十七军接替第二十七军在金城地区的防务,第二十七军撤至马转里、阳德地区整补。

与此同时,志愿军总部还为第一线主要防御方向上的各军加强了2~3个榴弹炮兵团、一个火箭炮兵团、一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和一个坦克团。在便于敌人坦克和空降的地区,各军均加强了反坦克火器和高射火器,设置了反坦克、反空降地域。

为准备空军参战和加强东西海岸防御,中央军委还派出董其武、高克林将军率第二十三兵团于9月7日入朝,接替第四十七军担任修建南市、泰川、院里机场的任务。

9月17日,军委又决定,第十六军调至东北通化地区待机,所属第四十七师则先于军主力入朝,进至咸兴、兴南地区,归第九兵团指挥,担任海防守备任务;第十一军进至凤城、安东地区待机,准备支援朝鲜西海岸作战。为统一海岸防御作战,经与朝鲜人民军总部协商,决定分别成立东西海岸联合作战指挥所。西海岸指挥所由韩先楚任司令员,朝鲜人民军第四军团军团长朴正德中将兼任副司令员,统一指挥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第五十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第四军团。东海岸指挥所由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兼任,朝鲜人民军第七军团军团长李离法中将兼任副司令员,统一指挥志愿军第九兵团之第二十军、第二十七军和刚入朝的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以及朝鲜人民军第七军团。

就候着不甘寂寞的李奇微来了。

不出所料,李奇微确实是没服气,也确实还想再来较量一番。

这次攻势规模更大,重点是西线的志愿军阵地。

9月底,范佛里特在对“伤心岭”的进攻毫无进展之际,曾经制订了一个“兰格拉”(Wrangler)计划,其企图是“10月中旬以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韩军一个师在库底、通川地区登陆,美第九军、第十军和韩军第一军团采取攻势,将战线推进到平康-淮阳-库底一线”。

这是范佛里特在一个月之内3次提出带“登陆”的作战计划。

李奇微心说怎么没完没了啦,已经搭进去那么多了,还嫌不过瘾是不是?

他没搭范佛里特的茬。

几天后,他没理会范佛里特的“兰格拉”,却批准了美第一军军长约翰·奥丹尼尔少将的“指令”(Command)计划。“指令”计划要谨慎得多。“指令”的目标函数,是“在10月初开始进攻,占领从汶山里东北约14公里的临津江西岸开始连接沙尾川畔的青延里-临津江畔的桂湖洞-驿谷川南岸的高地一带-铁原西北10公里的中于村到铁原东北8公里的中佳山一带”。奥丹尼尔这样解释他的计划:

如进到这一线就将战线向北推进约10公里,这样就可以掩护涟川-铁原-金化铁路,确保“怀俄明线”的防御,可歼灭敌之前线部队并给其造成混乱和威胁,而且还能复活经常不振的第八集团军的士气。战场几乎都是丘陵地区,在发挥我方战斗力方面比其他战线都容易,10月份连续出现秋季的晴天,不必担心洪水和泥泞。还有中国军队不会像北朝鲜军那样死守着土地不放,因此受到的抵抗会小些,损失也会少些。另外远离开城和板门店,不会直接影响谈判。

奥丹尼尔这是在干什么呀?

他怎么也不想想,从朝鲜人民军那里都占不了便宜,在中国军队那儿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中朝军队是在统一协调的作战方针下行动的,此处坚守,彼处也会坚守。把“复活经常不振的第八集团军的士气”的希望寄托在这种纯属瞎蒙的一厢情愿上,不吃败仗那才真是活见鬼呢!

“联合国军”在中国军队面前,碰得更惨!

9月21日,夏季攻势刚刚结束,美步兵第七师、步兵第二十五师和韩军第二师、第六师各一部,共8个步兵营,在75辆坦克、100余门火炮及航空兵的掩护下,分3路向刚与第二十七军部队交接完防务的第六十七军金化以东1.5公里的甘凤里至北汉江一线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

激战终日,占去第六十七军3个前沿支撑点。而付出的代价是1140余人伤亡,15辆坦克被击毁。

按理说,李奇微等“联合国军”的头头脑脑们该醒过味儿来了吧?不!

从9月29日开始,“联合国军”采取“逐段攻击,逐步推进”的战法,首先从西线开始发动了进攻。

第四十七军第一四一师夜月山、天德山至铁原以西8~10公里地段的大马里地段首当其冲,受到了美步兵第三师第十五、第六十五两个团在100门火炮和60多辆坦克支援下的猛烈冲击。

防守夜月山阵地的第一四一师一个连,在炮火掩护下,与敌人激战终日,连续击退敌人14次冲击,最后,工事全被摧毁,坚守主峰的守备分队一个排全部牺牲,阵地被敌占领。

此战,第一四一师前沿分队共杀伤敌人800余人。

然而天德山阵地却屹立未动。

没奈何,范佛里特立马把摊子铺开。

10月3日,范佛里特集中美骑兵第一师全部、美步兵第三师第七团、第十五团(含菲律宾营)、泰国第二十一团、英联邦第一师,在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105毫米以上)和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又向第六十四军第一九一师防守的高浪浦里北6公里的防内洞阵地、高旺山阵地、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防守的高作洞阵地、第一四一师防守的天德山和大马里一线40公里正面发动了猛烈进攻。

志愿军西线防守部队按彭德怀司令员“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反复争夺、歼灭敌人”的指示,有重点地部署兵力、火力,以坚决阻击与连续反冲击,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每一阵地均经数次乃至数十次反复争夺才能决定其归属。

打剩下10~30余人的连队,在当时不是一个两个。

这种阵地战打起来异常艰难。

第六十四军扼守的高旺山、马良山等要点战况最为激烈。

这是谢正荣师长所率第六十四军第一九一师防御地域,进攻之敌为英联邦第一师和美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一部。每天,敌人均以1~2个团的兵力向第一九一师阵地猛扑。

10月3日,麦克唐纳准将的英步兵第二十八旅先扑了上来,与第一九一师前沿分队发生小规模接触。

次日,英联邦第一师全师投入,全面展开攻击。

战至下午16时,在击退英军的多次冲击后,因伤亡过大,谢正荣命令部队主动撤出高旺山(355高地)及其以西227高地,收缩阵地,固守马良山(477高地)一线阵地。

5日,英联邦师的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及其西南的216.8高地,并改取集中兵力、火力逐点进行攻击的战术。每天均以一个多团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进行多梯队轮番冲击。即或是一个连甚至一个排的阵地,都要反复以飞机轰炸、炮击,随后以20~60辆坦克引导步兵反复冲击。

最多的一日,发射炮弹竟达3万余发。

马良山阵地3天内5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均拼尽了全力。一方占尽火力优势,火力强度超过对方10倍以上,一方则只能凭借步兵火器和依托野战工事与之周旋。

既公平又不公平的较量!

这时,志愿军总部已决定采取带坚守性质的机动防御方针。

这种方针的要旨,是在前沿只以少量部队疏散配置,而在第二线保持强大的预备队,以连续的反冲击来挫败敌人,守住阵地。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队,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坚守防御,只能采取节节阻击并不断进行反冲击的方法,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步兵火器的作用,给敌以重大杀伤以阻止其攻击势头。这在没有强大火力和坚固工事为依托的情况下,对于以步兵武器为主的中朝军队来说,不失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美国军方后来也承认:面对这样的防御,“情况往往是,美军攻占了作战目标之后,兵力不足以抵抗敌方随之而来的强大反冲击”。这样的防守,代价虽然比运动战时期双方相互拉锯时小,但仍然相当严重,只能凭借中朝军队雄厚的后备兵员优势与敌人较量。毋庸讳言,这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人海战术”。而且战线仍然在缓慢北移,整个防御仍然呈不稳定状。总的态势仍然被动。然而,正是在这种严酷的防御作战中,人们找到了新的战法。

第十九兵团部队将当年冀中平原的地道战搬到了朝鲜战场。这得益于他们在华北八年抗战这个特殊的成长历程。

在马良山216.8高地的防御作战中,第一九一师第五七一团第七连在副连长阎志钢带领下,把“猫耳洞”挖通,形成马蹄形的防炮洞,成为坑道式掩蔽部的雏形。他们依托这样的工事,一天之内连续击退英联邦第一师的21次冲击,估计毙伤敌军700余名,而全连只伤亡26人。

而此时此刻,杨得志司令员也正在为怎样在敌人强大火力下保存有生力量的问题而殚精竭虑。为此,他和李志民、郑维山等兵团首长来到在保卫开城作战中伤亡很大的第六十五军,想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效的作战方法。

一见到杨得志等兵团首长,军长肖应棠一脸的惭愧:“杨司令,这两天打得不好,部队损失很大。”“这个情况我们知道,我们就是为这个来的,看来咱们得想个不让敌人打着,又能打着敌人的办法。”杨得志首先让大家回顾了当年的石家庄战役。那时,为在进攻中减少伤亡,攻城部队大都构筑了以屯兵洞和坑道为基干的进攻出发阵地,缩短了部队在敌人炮火下运动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进攻,也可以用于防御呀。“这几天发现战士们为了防炮,在阵地背面挖了防炮洞,效果不错!”肖应棠说。“走,看看去!”杨得志一听很感兴趣。“这几天敌人炮击得很厉害,是不是等等再说?”肖应棠很担心。“等停战再去就晚了!”杨得志抬腿就走。这一看收获极大。

杨得志等到了第一线的连队,发现战士们挖了许多防炮洞。

“每个洞能蹲一个人,有的两个洞连在一起,成了V形洞,可以多藏几个人。敌人一打炮,我们就撤下来躲在这儿;炮一停,我们就进入阵地。”连长很得意地向首长们比比画画地介绍。

“能不能再挖深些?挖通它?再凿几个了望孔,挖几个射击孔,那不省得上下跑、来回跑了吗?”杨得志认认真真地跟连长商量道。“那好,我们马上就干!”连长双手一拍,欣然采纳了首长的建议。“我们第六十五军是华北兵团的老底子,是打地道战的祖宗。”军长肖应棠很是得意。

“这是一个创造!”彭德怀在电话里听了杨得志的汇报很高兴,“其他部队现在也有类似的经验,你们要好好总结,完了给志司写个报告。”放下电话,彭德怀还骂骂咧咧:“娘的,我就不信,你美国佬能把地球给砸通!”

后来在战斗实践中,坑道工事的构筑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炼和发展,由两个口的坑道发展成为“Y”型三洞口和“X”型四洞口坑道,还有“H”型和鸡爪型的坑道。坑道口也按照防弹、防毒、易排水等要求作了改进,顶部普遍加厚。在敌人火力强大、表面阵地难以久守的情况下,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持防御稳定的重要手段。

这就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谢正荣在与英联邦第一师争夺了5天5夜并予以敌2600余人的重大杀伤后,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英联邦第一师因伤亡过大,也停止了进攻。5天5夜,全师伤亡近1/3,最远前进了3公里。大不列颠亏得起这个血本么?

向天德山一线进攻的美骑兵第一师也碰上了对头——曹里怀的第四十七军。

第四十七军就是原来东北野战军的老十纵,辽沈大战时守黑山的部队。刚成立时是独立师改编的二等部队,一般像一纵二纵这样的老主力都不怎么把它往眼里放。

可铁匠“梁大牙”梁兴初带着他们在黑山上蹲了那么地动山摇的几天,愣是把廖耀湘西进兵团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主力治得动不了窝,一下子就让十纵像当年首战平型关的第一一五师一样,“威名天下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