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最招人爱听
25194700000007

第7章 说话中勿忘优雅礼仪——谈吐得体的话别人最爱听(1)

米卢有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涵义颇广,于生活各个方面都可包含,这其中说话的礼仪亦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谈吐得体、举止谦恭而文雅的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喜爱,他们离事业的成功也就更近一点。

1.言谈礼仪是彼此深入交谈的开始

即使你拥有了滔滔不绝的雄辩口才,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礼仪和修养,没有人会喜欢满嘴脏话粗俗不堪的人的。谈吐得体,言谈雅致的话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能为彼此深入交谈打下基础。

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或媒介,包括语言、文字、态度、表情和姿态。其中最普遍、最有效的工具为语言,它占所有的沟通流量百分之九十以上。良好的谈吐,不但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而且可以把彼此间的歧见,逐渐凝聚成为共同的意见。它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睿智和学识修养。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你赢得别人的喜爱,能为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创造机遇。

有位名叫亚诺·贝尔的小说家曾说:“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此话说得颇有道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于自己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谈吐的缺陷往往可能导致个人事业的不幸或损及所服务机构的荣誉与利益,可能导致父子不和、夫妻离异乃至人际关系的紧张恶化。一个人的谈吐如何,往往决定企业是否愿意聘请他工作、别人是否愿意与之交往,或是否愿意投他信任一票与之发生商业关系。

一个人如果谈吐有障碍或者表达能力不足,则会被人低估他的能力。一个人即使思想如星星熠熠生辉,即使勤奋得如一头老黄牛,即使知识渊博得像一本百科全书,但若缺乏良好的谈吐能力,成功的机遇往往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可见良好的说吐对人生是多么重要,但要想拥有它就必须从最基本的言谈礼仪开始。

平常我们说话有许多口头“敬语”,可以用来表示对人尊重之意。例如“请问”有如下说法:借问、动问、敢问、请教、借光、指教、见教、讨教、赐教等;“打扰”有如下词汇:劳驾、劳神、费心、烦劳、麻烦、辛苦、难为、费神、偏劳等等委婉的用词。如果我们在语言交际中记得使用这些词汇,相互间定可形成亲切友好的气氛,减少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摩擦和口角。

你和别人相见,互道“你好”,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可别小瞧这声问候,它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表示尊重、亲切和友情,显示你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其实,许多小小的日常生活用语都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略的。

日本人说话爱道“谢谢”。有人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日本职员,一天平均要说571次谢谢,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职员,有被解雇的可能。不管571次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顾客如果买了东西,营业员对他说声“谢谢,欢迎再来”,顾客即使不买东西,只是逛了一圈,仍对他说声“谢谢,欢迎光临”,相信这位顾客下次更愿意光顾这样洋溢着温馨气氛的场所。

与日本人爱说谢谢不同的是,美国人说话爱说“请”。说话、写信、打电话都爱用这个“请”字,如请坐、请讲、请转告。传闻美国人以前在打电报时,宁可多付电报费,也绝不省掉“请”字,因此,美国电话总局每年从请字上就可多收入一千万美元。美国人情愿花钱买请字,我们与人相处,说个请字,既不费力,又不花钱,又何乐而不为呢?

英国人说话少不了“对不起”这句话,凡是请人帮助之事,他们总开口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我要下车了;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对不起,占用您的时间了。英国警察对违章司机就地处理时,先要说声“对不起,先生,您的车速超过规定”。两车相撞,大家先彼此说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下,双方自尊心同时获得满足,争吵自然不会发生。

相形之下,中国人则大多以吵架为生。马路上,骑车者碰倒了行人,有的骑车者就会先发制人:“混蛋,你怎么不闪开?”,被撞者是受害方,自然也就不会让步,于是谩骂、厮打的事情就会时有发生。此时,如果骑车人开始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您没伤着吧”,被撞者如果再大度一些,那么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语言沟通与个人的人格特质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格是一个人恒常固定的行为模式。因而具有下列品格对一个人拥有高超的人际关系来说至关重要,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必须从最基本的言谈礼仪开始。

懂得赞扬别人,赞扬别人要对事赞扬,并表示真诚;

争辩是伤害人际关系和友谊的毒箭,多应用商量和协调,少逞强争辩;

说话不可武断,不说扫兴话。即使心有不快,亦不可借嘲弄来讽刺别人:

语气要温和客气,越是不满和激怒,越需要用温和与客气来处理,顶撞对你绝无好处;

避免采取教诫别人或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意见,那对彼此都无益处。要平心静气讨论问题的本身,而不能毛毛躁躁地攻击对方的自尊心;

要学会聆听,仔细的听,欣赏别人的意见,并测量它究竟与自己的意思相差多远。要常常提醒自己,一定有一个更好的答案,夹在两者的中间;

当你感觉到受激怒时,应该说“让我想想”,争取短短的十几秒钟,让自己不说话。你的心思会有时间和空间来做休息,激动的语言就不致脱口而出,出口伤人;

少使用批评的语句,多解析事情的真象,先谈彼此同感的事情,让对方一开始就说:“不错!不错!”接二连三地提出对方认为正确的部分,又次次赞同他的论点。最后,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同意几分钟前还坚决否定的结论。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的错处,而要平心静气引导对方赞同自己的结论。

巧妙地运用一些人际交往及语言交谈的技巧,能为你的深入交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知道谈话得体的话别人永远爱你,它能促使你在人际交往和事业中更成功一点。

2.恰当而得体的称呼,能为你的“亲和力”加分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用什么称谓称呼人,既是礼貌问题,也是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得体的称呼不但能显示你的涵养,也能为你的“亲和力”加分不少。

称呼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藏着不少学问,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积淀起来的特殊文化使称呼颇为复杂多变,掌握好各种常见的称呼礼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称呼恰当,得体的话才能让别人满意。那么恰当的称呼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1)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1)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中使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于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是很妥当了。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于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比较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刘校长”等等。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应该更加注意,因为稍不留意得罪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可以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相对来说比较妥当一点。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2)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3)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非常之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的话,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适当的称呼语在适当的场合用在合适的人身上会显得非常贴切,反之则会显得很生硬和尴尬,甚至会弄出许多笑话。掌握称呼时的各种习惯用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称呼别人准确恰当,再加上嘴巴适当的“甜”一点,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了。

3.礼貌称呼,让你少走点弯路

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无礼的问话不但使别人感到厌烦,而且可能会使一些小绊子让你摔一跤。所以聪明的人会加强自己的涵养,能让自己少走点弯路,也能更多的得到别人的喜爱。

问路是人们出行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礼貌的问路方式能很快的获得别人正确的指点,从而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缺乏教养的问路方式却会适得其反,裁了大跟头也只能说是自讨苦吃。

解放前有一个小伙子骑着毛驴去逛白马寺,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后迷路了,这时看见正前方有一老农正割青草,就想问问路如何走。这位小伙子骑在驴上问:“喂!老头!去白马寺怎么走啊?”

农夫没理小伙子,小伙又重复一遍那句话,老农抬头看了小伙子一眼还是没说话。小伙子气急了,明明听见了却不理,骑着驴来到老农身边嗓音提高“八度”大声地说:“老头!问你上白马寺如何走,干嘛不理我啊!”

这回老农连头都没抬,嘴里说话了:“没功夫,没见我正割草嘛!”

“那说句话也耽误不了你割草呀!”

“小伙子,你不知道,家里等着草去喂驴哪,昨天晚上,我家那头驴下了个骆驼!”

小伙子一愣,毛驴下了个骆驼,这可新鲜稀奇:“嗨,老头,驴哪能下骆驼呀,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乌龟生得王八蛋,驴应该下驴才对嘛!”

老汉这时冲才小伙子一笑:“哼!谁知道啊,这畜生他不下驴嘛!”

小伙子这时才醒悟过来,脸刷地胀成了猪肝色。

小伙子的无礼称呼自讨了个没趣,被人骂了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下面的一个故事则反映了无礼问候与礼貌待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看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5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10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5里,5里,什么5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5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前方已没有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二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见了陌生的长者,一定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那位骑马的年轻人,只因少了一句尊称,便多走了不少弯路,而一句热情的称呼便为自己带来了莫大的方便,这便是礼貌称呼的魅力,说话谦和礼貌,不但在问路时能让你少走弯路,甚至你的人生也会少走许多弯路。

4.说话要讲场合,要顾及他人感受

良好的口才固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欣赏,但如果说话不讲场合,不分轻重,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和厌烦。所以注意公共场合的礼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行20余人参加了道奇夫人举行的家宴。

宴会不久就出现了一种让人尴尬情况:每个人都在跟自己身边的人谈话,慢慢地,大家的声音越来越高,整个会场乱糟糟的一片简直不像是在举行宴会,而是处在热闹异常的集贸市场之中。

道奇夫人面露不悦之色,但她也不能扫了大家的兴致,马克·吐温也觉察到了这些,但如果在这时要求大家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不快,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要让他们安静下来有一个好办法: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听得非常起劲,我就压低声音讲话。这样,旁边的人就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特别想听我们交谈的内容了。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接着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的声音之外,不会再有其他任何声音。”

那位太太起初不相信,但她还是按马克·吐温的话做了。于是,马克·吐温低声讲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