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一生物优秀课例
25221900000006

第6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

问题: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细胞核里有什么重要物质?遗传物质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核决定生物的性状;核内具有全套遗传物质)

鉴于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遗传物质应该如何生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复制与合成的异同?细胞在何时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原因?

2.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克服空间上有距离的现实?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结构:

(1)核膜:两层;与内质网连接;有许多核孔。

既然要保护遗传物质,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孔?孔是做什么用的?是否破坏了膜的屏障作用?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要控制细胞质内核糖体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如何实现呢?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孔内有丝交织、有一层不定型物质隔膜——屏障。只有特许的大分子物质才可以进出。

究竟是那些大分子物质呢?什么物质是细胞核内产生,却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呢?细胞核内主要做哪些工作?需要细胞质内提供什么物质方面的援助呢?

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的运输通道。

(2)核液:

(3)核仁:

致密、无膜、多球状、染色很深、数目不定(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数目多、个大,其他细胞可能没有。)

经试验证实: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影响核糖体的组装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RNA的合成需要遗传物质DNA的控制。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当科学家用碱性染料对细胞核进行染色时,发现在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着色的物质,定名为染色质。经过化学分析得知他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DNA组成的。

(4)染色质:

a.成分:DNA和蛋白质

b.状态:松散的丝状体。

c.变化:染色质染色体

细胞核内细胞分裂中,细胞核消失后

松散状高度螺旋化

长、细丝状短粗棒状体

d.意义:染色体:可以保持大分子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中保持分子的完整性。

染色质:确保遗传物质的复制;保证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进行。

总结: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成分,不同时期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

(从中体会生物体最优化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完美。)

自然界的生物千奇百怪种类繁多。在微观世界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细胞结构呢?与真核生物存在什么区别呢?

原核生物

1.主要类型:蓝藻类、细菌类等。举例。

问题讨论:观察细菌结构图,找出与真核细胞的不同。

2.结构特点:体积极小;缺少“膜结构”所以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等结构。

思考讨论问题:原核生物体积小、结构简单生殖方式单一等诸多特点的根源是什么?

——遗传物质简单,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量少。(DNA分子呈环状独自存在,很少与蛋白质一同构成染色体)

复习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知识梳理。

学生讨论:

(1)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是一个有生命的结构?(细胞结构是有生命的结构与非生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命性)

(2)举例说明:生物体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

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也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性。

(3)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体会细胞结构的严整性——有序、高效、整体协调。

(4)哪些事实可以说明:细胞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适应的?

体会生物体自身以及与环境间的——协调性、适应性。

细胞的生命性:运动性、应激性、协调性等均为生命性的具体体现。

(1)由于细胞膜结构具有流动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a.解决了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膜的问题。

(胞饮、内吞、分泌、核孔等)

b.是实现膜的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c.内膜系统:使细胞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而奠定了细胞整体协调的坚实基础。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相互转换是一个整体。

空间分隔保证了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

(2)由于细胞膜功能具有选择性,因此使生物体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违反一般物理原则反浓度差运输。

可以根据细胞代谢的需要有选择地吸收需要的各种元素,与细胞外界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具有正相关联系。不需要的元素尽管外界浓度很高也可拒绝接受;有些物质细胞内浓度可以比环境中相应物质的浓度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b.在一定范围内,是否被吸收与物质大小无关。

离子很小但不一定被吸收;有些氨基酸分子相对很大但是可以大量轻易地被吸收;尤其是脂类物质连载体都不需要,便可轻易通过。

c.不能穿行过膜的大分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胞饮、分泌、内吞等方式通过膜结构。

(3)应激反应。

a.叶绿体对光的反应,可以判断光源的位置、光照的强度等。

b.核糖体捕获mRNA。DNA和RNA之间、各种RNA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蛋白质的生产流程。

c.中心体吸引微丝微管形成纺锤体。

d.细胞的信号识别。

免疫识别功能;细胞的接触抑制现象;分泌激素或酶;神经传导;形成食物泡取食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4)生化反应、物质能量变化的调节。

a.线粒体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条件完全不同于自然界。

物质燃烧的三要素在生物体中是不具备的:细胞内的有机物是在常温、常压、水环境中“燃烧”的——全是因为有了酶。

b.进入叶绿体后,可以被活化近而转化为有机物;与此同时光能也被转化并储存入有机物葡萄糖中形成生物体赖以为生的能源物质。

c.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影响到产物的形成。

(5)整体协调性。

如果由学生总结归纳整理教学效果会更好。生命性贯穿于每一个知识点,需要认真体会挖掘。

【扩展资料】

细胞膜的成分

磷脂与蛋白质的分子数量比:50∶1

磷脂与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比:30%~50%∶约50%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百分比:磷脂∶蛋白质∶糖类=55~75∶40∶2~10

实验材料细胞膜的制取方法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由于人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在低渗环境中细胞将吸水胀破。通过离心沉淀即可得到实验材料细胞膜。

证明细胞有生命活力的事实

1.保护作用。(细胞内的花青素、叶绿素等仅在细胞死亡后才可以散出)

2.细胞的相互识别。(红色和黄色的海绵细胞打散混匀后仍可以重新组装)

3.食物泡的形成;细胞分泌等现象。(细胞膜始终保持完整性)

4.有生命活力的花生种子胚不能被红墨水染色。

5.细胞的吸收与细胞的需求有关,与质粒直径、浓度关系不大。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以及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失水和吸水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细胞的体积与面积大小对细胞的生物学意义

形式:试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由于细胞与环境的交换量很大,你认为细胞的体积应该是多大更合适呢?依据什么?最好设计一个让人信服的模型加以说明。

对一般学生可以介绍实验方法让学生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定性或定量实验均可以)

如:用不同体积的豆腐块(或琼脂块)浸泡于彩色的液体里,分别记录浸泡时间。切开从剖面观察染色情况。分析原因。体会细胞体积为什么要尽可能的小。(保证足够大的交换面积)最好计算相对体表面积对物质交换的影响,会更令人信服。

寻找可以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形式:根据已有的初高中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开展讨论。

可以通过每个人自己查找资料后分小组交流

1.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以及胞肛出废渣的排除。(初中:动物学)

2.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初中:人体生理卫生)

3.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高中:细胞结构部分)

4.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高中:生殖发育部分)

5.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断过程。(高中:细胞分裂部分)

6.高尔基体的产生和分泌泡的分泌行为。(高中:细胞结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