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服口才培训的七个方案
说服,是进行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会经常遇到一些因有思想认识问题尚未解决而需要你出面进行劝导说服的人。说服口才的培训方法同其它口才的培训方法一样也有很多种,这里列举了七种以提高大家的说服口才能力。
1.逻辑说服
要想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讲到对方心里去,让对方心服口服,往往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说服者的说服口才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语言的逻辑性则植根于说服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所谓逻辑思维,就是运用逻辑基本规律进行的思维。在思维形成方面,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证明,这几种思维形式都有各自的法则;在思维基本规律方面,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要运用有逻辑性的语言对人进行说服,思维就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法则和基本规律。这是已被人们长期以来进行的说服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
实践证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够帮助说服者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并得以正确的表达和论证,从而有效地宣传真理,达到说服的目的。
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努力钻研逻辑理论,在学习中力求弄清每一个基本概念和每一条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关于逻辑学理论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实际的思维材料去理解概念和原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注意分析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逻辑问题。
长此下去,就会逐步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逻辑知识,不断培训和提高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格言说服
在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交流中,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精辟语言,我们通常称这类语言为格言、警句、箴言、锦语、谚语、俗语等。
这类语言精辟、隽永、言简意赅,教人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何处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关系等,其文字虽少,却蕴涵丰富的哲理,有很强的启发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格言警句,都是各国人民的先辈从生活中提纯、凝炼出来的,是从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语言精华,简单地说,都是千琢良玉,百炼精金。
巧妙地使用格言警句,往往能一语道破“天机”,给对方以无穷的回味,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甚至能使他久久不忘,终生受益。这样的格言警句,可以说俯拾即是,而且每一句都能分别说明一个相应的问题。
格言警句虽然有较强的表现力,但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有针对性。就是首先把握住说服对象思想认识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格言警句,以提醒他,触动他,安慰他;其次是要把握住某一格言警句的本质内涵,避免张冠李戴。如果用之不当,缺乏针对性,不仅不能启发对方,反而会使对方不知所云。
二是要防止使用过滥。即不要罗列太多的格言警句,如果用了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腔滑调,华而不实。
只有偶然地、在必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说上一两句格言警句,才会对说服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会使语言显得生动而有力。
3.对症说服
现实生活的人,由于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家庭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程度、心理需要、个人品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于是就形成了人的不同层次。
同一类型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反应。说服的方法、说服的语言和声调也必须作相应的变化,才能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的思想情绪问题。
说服时只有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启开对方的心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感情和心灵的共鸣。
4.树标说服
树标说服,就是根据人们善于摹仿的心理特点,在说服中特别注重给说服对象树立起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好榜样,进行生动形象的感知教育,使说服对象比有样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它比单纯的说理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号召力和生动性、鲜明性,容易引起对方的感情共鸣,给人以鼓舞、教育和鞭策,激发起他摹仿和追赶的愿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感知别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实现同一行为的愿望,随之而来的便是摹仿。当看见别人做好事时,自己也会跃跃欲试,一旦这种从善的情感发展为从善的信念,并树立起从善的意志,就很容易产生从善的行为。
树标说服,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古今中外大量的生动例子,来启发引导和劝阻制止说服对象的思想行为。用正面的典型事例,对说服对象的行为动作进行正面诱导;借反面典型给说服对象以警戒和启迪。
但应注意在讲反面例子给以鉴诫时,切忌对恶人恶行津津乐道、细致描述。也就是说,讲解反面例子宜粗不宜细,不能纯客观地对犯罪分子、两性关系一类的行为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而应该在讲述过程中有分析,有批判,态度和观点要鲜明正确,以防产生消极作用。
运用树标说服,要注意选择那些生动、可感,典型性强、易摹仿的标兵榜样。否则,容易使说服对象对这些标兵样板感到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失去了标兵样板的示范和警诫作用。
所以,最好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从说服对象周围的人物当中,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事迹,来激发说服对象见贤思齐、去恶从善的意识,使他的思想认识不断地得到升华和提高。
5.比喻说服
说服的语言,要想做到朴实无华,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使对方听起来趣味盎然并受到启迪和感化,全无枯燥干巴、味同嚼蜡之感,就应该适当地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喻的妙用,对于提高说服语言的明晰度和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喻,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它能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大量的说服实践表明:正确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晰起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从而避免抽象说教给人带来的枯燥感。
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明了、易于被对方接受,而且运用得好,还会使人受到深刻的启发、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对人进行说服,通过以事寓理、形象比喻,能使说服显得更加委婉,使说服对象不自觉地领悟到说服者要表达的思想。
英国有个物理学家说:“请记住用比喻来帮助是十分必要的,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不但使听众容易明白,而且可引起听众的兴趣。”
6.借物说服
借助于某种事物施行劝导说服的方法,称为借物说服。
借物说服的显着特点就在于寓理于物,借物发挥。借物说服的根本要求,在于所借之物与所发之言必须紧密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者的关系是:物教是言教的导体,言教是物教的发展;物教为言教提供了象征性很强的实践根据和物质条件,言教为物教的发展和深化作了理论的概括,是物教内在哲理的进一步升华;物教是形象化了的言教,言教是抽象化了的物教。
运用借物方式进行说服,一般程序是:先借物,后说服。借物的过程,就是确定说服主题思想的过程。借物的过程一结束,立刻顺势、迅速转换到说服主题上来,使得所借之物的含义与说服的道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样,所借用的事物才能更好地为说服服务。否则,所借之物与说服时所阐发的思想观点格格不入,形成了“两张皮”,那就失去了借用的价值,甚至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7.回劝说服
所谓回劝说服,就是将说服对象说服别人时曾经说过的话,来说服他自己,使他“自食其果”。
运用回劝方式说服,简便易行,而且见效比较快。它会使对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不该产生的,自己不也曾经对此无法容忍吗?因而必须迅速改弦易辙,否则,会让人笑话自己是只能说不能做的“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讲,既施于人,己当所欲。既然拿这个观点说服过别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承认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要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坚决奉行才对。所以说,只要是通情达理的人,你对他使用回劝方式进行说服,他会马上自知理亏,乖乖地败倒在他自己曾经举起的“武器”之下。
2.说服禁忌
施行说服,是为了起到激励斗志、抚慰创伤、协调关系、导向引路的作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情操,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然而,为什么有的人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到头来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受到周围舆论的讥讽和指责呢?其根本原因是犯了说服之大忌。这里将说服应注意的禁忌作为培训的一个内容列举如下:
1.忌激化矛盾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况,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
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
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决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2.忌急于求成
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瞻前顾后,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3.忌反常批评
必须努力克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
①批而不评式;
②阿谀奉承式;
③隔靴搔痒式;
④褒贬对半式;
⑤自我否定式;
⑥自我吹嘘式。
以上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均属于说服的“败笔”。要想使说服达到转变对方态度、修正对方错误的目的,就应该正确运用批评的武器,切忌简单化和庸俗化。
4.忌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作风。
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忌空洞说教
要避免空洞说教,尤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①道理要入辙合拍;
②思想观点要明确;
③语言要朴实新颖。
6.忌不分场合
如果不分场合、信口开河、不管人前人后、指名道姓地施行对人说服,结果往往不佳;搞不好还会出现与说服者的良好动机截然相反的说服结果。
3.说服别人的基本方法
有些人说服人经常犯的弊病,就是先想好几条理由,然后去和对方辩论;还有的是站在长辈的立场上,以教训人的口吻,指点别人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就是等于先把对方推到错误的一方,因此,效果往往不好。
说服人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以下几种是比较实用和简便的:
1.用高尚的动机激励他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崇尚高尚的道德、正派的作风,都有起码的政治觉悟和做人道德。所以,在说服他人转变看法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比如说这样做将对国家、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家庭、对子女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自己的威信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往往能够很好地启发他,让他做应该做的事。
2.用热忱的感情感化他
当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他最担心的是可能要受到的伤害。因此,在思想上先砌上了一道墙。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解决这种心态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用诚挚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来对待他,在说服他的时候,要用情不自禁的感情来感化他,使他从内心受到感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3.通过交换信息促使他改变
实践证明,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由于掌握了不同的信息所造成的。有些人学习不够,对一些问题不理解;也有些人习惯于老的做法,对新的做法不了解;还有些人听人误传,对某些事情有误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把信息传给他,他就会觉察到行为不是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进而采纳说服者的新主张。
4.激发他主动转变
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任何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谈你所需要的,而是谈他需要的,教他怎么去得到。所以有人说:“撩起对方的急切意愿,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世人必与他同在;不能的人,将孤独终生。”
探察别人的观点并且在他心里引起对某项事物迫切需要的愿望,并不是指要操纵他,使他做只对你有利而不利于他的某件事,而是要他做对他自己有利,同时又符合你的想法的事。这里要掌握两个环节:一是说服人要设身处地地谈问题,要把别人的事当作彼此互相有利的事来加以对待;二是在促使他行动的时候,最好让他觉得不是你的主意而是自己的主意。这样他会喜欢,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用间接的方式促使他转变
说服人时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常常会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让他达到转变的目的。所谓间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把指责变为关怀;用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规劝;避开实质问题谈相关的事;谈别人的或自己的错误来启发他;用建议的方法提出问题,等等。这就要靠说服者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5.注意平时的交往
被说服者是否接受意见,往往和他心目中对说服者的“期望”心理有关。说服者如果威望高,一贯言行可靠,或者平时和自己感情好,觉得可以信赖,就比较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反之,就有一种排斥心理。所以作为说服者,平时要注意多与被说服者交往,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变得主动有力。
4.提高说服力的七大窍门
想要说服别人,就要不断地学习说服口才,提高自己的说服力。在这一点上,许多高超的说服者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你可以细心研习,为己所用。
任何人都希望能轻松地说服他人,尤其是担任说服职务的人,更有这样的愿望。但是千万不要误解说服力的本意,毕竟它与饶舌不同。有的人能不费口舌就自然有说服力;有的人即使滔滔不绝,也没有洗耳恭听的听众。因此说服力并不取决于是否能言善道,而决定于能适时说出适当的言辞。当然有人天生就具有说服力,但是一般来说,说服力是靠后天的经验和努力培养而成。提高说服力需要认真加以进修、训练:
1.掌握说服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