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来看,荣氏家族的发展路线恰好与中国近代百年商业起伏一脉相承,由点及线成面。
创业天性融入家族血脉,荣氏子弟纷纷成长为商业丛林的轻骑兵。抗日期间,荣毅仁率领荣氏企业浴火重生,1949年后公私合营,1978年再度出山创办中信。同年,荣智健在香江畔开办爱卡电子厂,1984年赴加州二次创业,及至2009年从中信泰富退位,又以“荣氏企业”卷土重来。
有趣的是,荣智健到美国掘金时,乔布斯推出麦金托什电脑,用那则夺人眼球的“1984广告”向蓝色巨人发出挑战。25年后,凭借iPhone手机,乔布斯光芒万丈,荣智健却辉煌难再。
如果以乔布斯为参照,以荣氏家族的起承转合为线索,按图索骥,商业生态的兴衰成败尽收眼底。意气风发的创业者终究抵不过催促拉朽的时代,不如在商业的土壤中翻江倒海。
个体抉择:“好的”与“坏的”
创业狂,并非漫无目的的心血来潮,抑或不择手段的规模扩张,疯狂外,必怀警惕之心。
可以肯定一点,创业狂通常具有寻觅和把握机会的非凡能力,但是你很难据此得出判断,机会主义者创业成功的概率异于常人。
事实上,剥开机会和运气的糖衣,你会发现那些疯狂的家伙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颗脚踏实地的雄心,而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很难获得持续成功。
至少无法否认,史玉柱被“高楼神话”蛊惑前,汉卡的确做得有声有色;后来日落西山开发脑白金,一个很大的心愿是还债,力气用在市场营销,广告全天候轰炸;再后来进军网游,营销手段已然炉火纯青,比脑白金时代更上一筹,兼有广阔的销售网络铺路,自然水到渠成。
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毛中吾、唐修国、袁金华四人,进军重工制造之前卖过羊、贩过酒、造过玻璃,均以失败告终,最终通过焊接材料敲开市场之门。从此扎稳营盘,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情形正如旱地掘井。
每一眼井均挖到绝境,无可再进,或看到根底,另起炉灶。如是再三。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刨坑”,或等待机会敲门,徒然无功,留作笑柄,即便成功也属偶然。所以,本书所谓“创业狂”,乃天生头脑活跃,富于行动力,虽有失败,但不乏多次创业成功,且有迹可循。当然,这里所谓的“成功”,简指商业上建树不凡,出类拔萃之辈。
数风流人物,俱往矣。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化的商业丛林,选择变得艰难。横亘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鸿沟,不止市场环境、文化差异、经济体制这么简单,还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因素,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那通常是一套连贯的、复杂的人类行为反应。
不妨对中外商界的创业狂进行对比。
总体而言,国内创业者受经济、资本、技术和视野制约较大,大多数时候,创业是为了摆脱贫穷,出人头地,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遭遇瓶颈,很难突破天花板,有时只能选择另起山头,所以他们多是成功的商人,而谈不上优秀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