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故事】
西汉时,杨恽是出身名门的弟子,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未满十五岁就成了当朝的名人,后来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而立了大功,他升为中郎将,赐封平通侯。
杨恽人品正直,为官清廉,从来都不骄傲霸道,他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来帮助别人,看到他人有品行上的缺点,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刺杀后,愤慨地说:“遇到不人道的君王,大臣给他拟定的治国良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命,这是应当的。就像秦朝的暴君,喜欢重用小人,残害忠良贤才,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如果秦朝国君能重用忠臣贤才,远离小人,他的帝位肯定能保持到现在。照我看啊,过去和现在的帝王都是同样的性格,就好比同一座山上的猛兽。”
他的话传到太仆戴长乐的耳朵里,他控告杨恽蓄意谋反,其中一条就是他将古今帝王比喻成“一丘之貉”,借此表示他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到奏折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以腰斩之刑将他处死。
【含义】
“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行一样恶劣,属于同类。这个故事让后人明白一个道理,看待事物不要流于表面,要看清其本质,将其归类,善恶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