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25326000000037

第37章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

万爱民(姜堰市第四中学,225500)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内容:

关于生物的分类,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和种水平上的鉴定,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对几种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从结构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把知识的传授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尝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有关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的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生物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和剪贴动物图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仿科学家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常见动植物进行分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4.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课前采用科学探究中常用的调查和分析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生物学家的一些分类方法,通过活动学习生物的分类,具体设计为。

5.教学过程(见课堂实录)

6.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指点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科学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对课本所给出的几种常见动植物进行分类。在学习植物分类时,我要求学习小组一起按课本所给出的分类依据和步骤进行分类,这样就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分类,再使用学生每天使用的书包这种日常生活物品进行分类,以进一步了解分类的方法,最后合作小组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确定分类依据对几种动物进行分类,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亲其师,学其道。

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

本节课对学生评价机会很多,对每一位(组)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中注意关注和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长发展的快乐,被人悦纳的幸福,受人赞赏的自豪和奋发向上的冲动。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调查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周围世界,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充满了激情,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入手。本节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学校图书馆的书是怎样摆放的和超市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自主获得分类知识;课堂上又让学生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常见植物的分类”、“书包里东西的分类”“常见动物的分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形成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通过讨论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加强,同时个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

在总结表达反思中学会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拘形式多样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我多次要求同学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他的想法和做法。例如:我们小组的分类方法与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更易于操作?分类完以后总结分类的方法步骤是怎样的?你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培养了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和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但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互相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解决的方法。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分析、组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