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
25349700000006

第6章 神秘的炼丹术(1)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一直是道家的美好愿望,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历代掌有实权的人物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在尝试服食丹砂、云母、玉、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后,虽然可能暂时收到一些身轻气爽的功效,但最终都不能阻止死亡的来临。于是,他们就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冶金术用于炼制矿物药品。炼丹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炼丹术始于战国时期,后晋末至晚唐期间进入黄金时代。炼丹术是在服食的基础上建立的,并始终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

古人炼丹有两个目的。一种是炼丹药,人吃了会益寿延年,甚至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还有一种是炼丹头,即将贱金属变为贵金属,使铝铁变为黄金、白银。炼丹使人们得以接触到种种自然现象,因而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性知识,炼丹家们虽然不能达到炼出仙丹和黄金的目的,却在客观上为现代化学另辟蹊径。

同时,在炼丹术的催化下,中医药学也迅速发展起来,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也是大医药家。虽然他们没有炼成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却成功地研究出了为人民治疗疾病的药品。

(一)不可不提的人物

在炼丹的实践活动中,部分炼丹家吸取了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丰富经验,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认识到变化乃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他们将炼丹的药物引入医疗,从而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在这些炼丹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葛系,是三国时吴国的大鸿胪;父亲葛悌,在晋朝任过郡陵太守。从祖(祖父的兄弟)葛玄,世称葛仙翁或葛仙公,精于炼丹,曾将炼丹秘诀传授给弟子郑隐,后来葛洪在郑隐处学来不少炼丹技术。

葛洪13岁那年,父亲病亡,家境也随之衰败。但他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没有书,就到处向别人借书来读,无钱买笔墨,就拿木炭在地上练写字。从16岁读儒家的 《孝经》《论语》等书开始,他广泛地阅读了许多书,从经书、史书到杂文,凡能借到的书都认真地读了。葛洪后来还学习了“望气”“卜卦”之类。经过长期的刻苦自学,葛洪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公元303年,全国多处爆发农民起义,反对晋朝的统治,石冰率领的起义军便是其中的一支。由于是世家子弟,小有才干的葛洪奉了吴兴太守之命,率兵与石冰作战。石冰被打败了,葛洪却没有被论功行赏。忿忿不平的葛洪投戈释甲,离乡去了洛阳。

到了洛阳,葛洪又遇上了“八王之乱”,到处都在打仗,回家的路也走不通了。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的一个朋友要到广州去做官,托他前去布置一切。没想到这个朋友还没到广州,就在上任的路上被杀了。无可奈何的葛洪只好暂时逗留南方。

当时广东南海有一位名叫鲍玄的太守喜欢钻研神仙之术,与葛洪有共同语言,两人相处十分投机。于是,20多岁的葛洪就拜鲍玄为师学道,不久又与鲍玄的女儿结婚。在政界没有找到出路的葛洪,逐渐把兴趣转向炼丹,在广东的10年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从事炼丹工作。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江南故乡。这时候晋朝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已不复存在。司马睿在南京做了东晋的皇帝,他为了笼络江南豪族,以葛洪曾带兵打败石冰为由,封葛洪为“关内侯”。此时的葛洪对做官已无兴趣,当他听到交阯(现在的越南)有丰富的炼丹原料时,就请求到广西的勾漏县去做官,好就近炼丹,东晋的皇帝乐得做个好人,同意了他的请求。其实他并没能去成广西勾漏县,因为当他带领全家到了广州后,朋友们就劝他不要再走,再往西走实在太危险了。于是他就将家人安顿在广州,自己到罗浮山去修炼,过着他那“神仙丹鼎”的炼丹生活。葛洪大约死于公元345年,享年61岁。

据《晋书》中的“葛洪传”介绍,葛洪的学问很渊博,在当时的江南是无人可比的,他的著作比班固和司马迁还多。由于历史较长,加之时局动乱,葛洪的许多著作多有散佚,这给全面、深入地评价葛洪带来了一定困难。经过专家的认真考证,认为确信是葛洪所著的书至少有下述四种:《神仙传》 《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及《肘后备急方》。

葛洪的《抱朴子》则是继《参同契》后又一部重要的炼丹学著作。该书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三篇集中讨论了关于炼制金银与丹药的问题,其内容较《参同契》更加详细,化学知识丰富,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葛洪对炼丹极为推崇,认为“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然可以“延年迟死”,但却无法成仙,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炼人身体,故能言人不老不死”。并且葛洪自己也亲身参与炼丹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对古代化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单质砷的炼制等。而其创制的“饵雄黄”方,则成为唐代火药发明的前身。

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把道家术语联系到金丹修炼、神仙方术的教理中,葛洪提出“玄”为自然之祖,将早期道教思想加以改造,使其理论化系统化,并与儒家的名教纲常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并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对其后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提供了宝贵史料。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若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利济世人。他所撰的《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金匮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有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关于天花等病的治疗记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炼丹术的起源与兴衰

我国炼丹术的起源与神仙观念密切相关。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神仙说有一个很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就是不仅仅有神,还有“仙”。仙是由人变化而来,或自我修炼,或吞食仙药,总之作为普通的凡人,是有可能通过某种手段而超越自己的肉体的。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古代,这无疑给蒙昧的中国人带来很多的幻想和希望。

早期的炼丹家多是一些大胆服药以求长生的“方仙家”发展而来的。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的食用,尽管也有一定延年益寿的效果,却毕竟离长生不老太远,因此,方士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策。最后,他们从中药的煎煮方法上得到启发,尝试通过水煮的方式炼出长生之药。尔后,又从墨家学派的冶炼技术中吸取了经验。炼丹家们发现,矿物冶炼的变化非常复杂,这些奇妙的变化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因此,冶炼成为炼丹的主要手段。

现存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炼丹术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即公元前220年左右。至汉朝,炼丹术在实践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从汉武帝到汉哀帝,有多个皇帝皆广征方术之士,大兴神仙事业。但是,炼丹家的水平却良莠不齐,很多人纯粹就是骗子,以致满朝大臣一度对关于炼丹的话题颇为反感。

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到汉武帝刘彻当政时已有确切记载。汉武帝不仅效法秦皇遣人到海上神山求仙,而且非常听信身边方士要筑炉烧炼的主张。当时有位名叫李少君的方士就曾向汉武帝宣扬炼丹可以得见仙人、长生不死,汉武帝对此也深信不疑。

淮南王刘安,身为武帝宗叔,其炼丹的热望不在武帝之下。他招纳宾客数千,其中就聚集了一批方士。方士们主要从事炼丹活动。从现存的《淮南鸿烈解》和清代学者从宋朝《太平御览》里辑出的《淮南万毕术》来看,淮南王的方士们己采用了汞、铅、丹砂、曾青、雄黄等来作炼丹原料,并如实记载了铜铁之间的置换反应。不仅如此,方士们在具体炼丹的过程中,还总结和记录了炼丹实践的经验,使炼丹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创作了一部二十万言的有关神仙黄白术的专著。

到了东汉,炼丹术有了新的发展,并且与道教相结合,从此使炼丹活动披上了宗教的神秘外衣。葛洪在 《抱朴子》中,就多方论证了神仙不死之道,主张以黄金和丹砂炼丹,以服食成仙。

炼丹之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盛行。葛洪时代关于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吸引了许多皇帝,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京师设仙坊炼药,太武帝拓跋焘召韦文秀问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访仙,徐謇采营炼丹为孝文帝制金丹,实现“延年法”等。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信奉道教,沉迷于修道成仙,他们认为丹砂在炼制过程中,颜色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和人的生老衰亡是有联系的,因此,他们企图从丹砂一类的矿物中炼制出仙丹,以求长生不老、升天成仙。

唐代是炼丹术的全盛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由于皇帝们几乎个个都崇信炼丹术,王公贵族也都纷纷效仿去炼丹服药,许多名士文人也都去炼丹。他们倾入大量钱财,供养大批丹道术士,也想分享到一份永生不死的好处。但是,事与愿违,狂热的宗教情绪和膨胀的贪婪欲望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人却始终未能获得梦想中的仙丹。相反,随着炼丹的兴盛,服丹的人数也日益骤增,服丹中毒的人数也随之上升。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道医,也是著名的炼丹家。他虽有“石在身中,万事休泰”之论,但对于五石散一类有大毒的石药,是反对服食的。他曾指出:寒石散方、五石散方、更生散方毒性很大,对人体有很深的伤害,应该慎重服用。

据清朝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记,唐代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都是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因丹毒而死的大臣也不在少数。大学士李千服丹夭亡后,韩愈撰写了《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记亲眼所见服丹而死的大臣就有“工部尚书归登、殷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刑部侍郎李健、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等七人。白居易的好友崔群、元稹也是服丹而死的。白居易在晚年有思归诗一首:

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这些大名士们炼丹服食的后果,而热衷于炼丹的白居易晚年也对此而感到茫然。至于因为服丹而死去的百姓,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正是这些惨痛的教训,唤醒了人们的理性回归,再也不敢轻易服食丹药了。因而,对炼丹术的热衷急转直下。

到了宋朝,皇帝、大臣们都被吓住了,不敢轻举妄动去炼丹服丹。随着内丹术的兴起,外丹最终消弥了。

就在炼丹术逐渐销声匿迹时,人们将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医用化学方面。炼丹中所得到的化学药物,一般均在医疗领域中得到运用。孙思邀的《千金翼方》就载有“飞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甘汞,古名“红升丹”“白降丹”。通过“飞法”,形成毒性较小的氯化亚汞,用来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另据王煮《外台秘要》记载:有一种氯化高汞具有较强的杀菌去腐作用,可用以提脓、拔毒、促进疮口愈合。孙思邀还制作了名为“太乙神精丹”的化学药剂,其中氧化砷、氧化汞、氧化砷和氧化汞都具有一定毒性,能杀灭原虫和细菌,内用可治回归热和疟疾,外用能愈皮肤病,且有健身作用。可见丹药在中医外科上运用之广。这种丹剂是炼丹术中部分精华在医疗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具体表现,也是医药科研工作者研究炼丹术之着力所在。

炼丹术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多年,初衷在于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但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事实上,这样炼得的“金丹”,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铅和汞),少量内服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长久服用必然引起中毒。至于五黄、五石、云母等金石药物,虽有药用价值,但其性躁烈,长期服食会中毒减寿,不能长生成仙。

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烧炼金丹的过程,促进了重金属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化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三)炼丹术与化学

中国的方士炼丹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帝王贵族们炼长生不老药,其规模之大、发展之快,都是世所罕见的。随后炼丹术又逐渐演变成了希望“点石成金”的炼金术,经历数千年之久后,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制作长生不老药和点化金银,自然没能达到,但是,在无数次失败中,他们积累了不少有关化学知识的操作经验。因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前身,人们将之称为原始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