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表达是密切相连的,思维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思维的外观。教师的思维与表达直接关系着教育效果。教师的思维要具有逻辑性、深刻性与创造性。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和道德观念的主要工具。无论是在大学、中学、小学,教师语言修养的优劣,是决定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概念的表述要准确;阐明事理要言简意赅,合乎逻辑;语法正确,遣词造句恰当;口语要流利而有节奏感,高低快慢适当,声音悦耳,娓娓动听,使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思想,而且感到亲切轻松。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既非生而有之,又非朝夕可得。为适应职业需要,应下苦功练习。
3.组织管理能力。
(1)制订计划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合理些,以保证工作的高效率。
(2)对班级集体管理能力。
教师要善于使集体不断形成新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之,以形成良好的班风。
(3)教学工作中的组织能力。
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过程,并借助这个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4.掌握、处理教材的能力。
钻研、处理教材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处理,效果总是不一样的,这同教师掌握教材的深度、广度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就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不断吸取最新的科学成果并结合乡土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教材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突破难点,掌握教材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并注意不断将新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素质。
5.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1)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客观需要调控自身主体结构的能力。
调控自身主体结构的能力主要指教学和教育中根据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控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能力。可以说,社会上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系统,引起教育内部各种结构的变化。其中尤以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动,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等等,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思想修养、智能结构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教师必须具有感受学生反馈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教育计划以及程序,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2)教师还必须具有自我调控个人心境、情绪、情感的能力。
教育劳动琐碎而复杂,学生个性又千差万别,工作中经常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事。因此,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一个有自制力修养的教师,即使在学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面前,或者面对学生的粗野和无礼,或者面对令人心烦意乱的最复杂的矛盾,也能表现出宁静和沉着,保持头脑的冷静。他在学生面前应该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愉快乐观、发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把满腔的爱献给所有的学生。
6.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作为教师更是首当其冲。教师要有选择地撮取新知识、新成果,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师还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教育实践中的许多新问题都与教师息息相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时代将会对教师敦育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兴趣等是影响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果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一)健康广泛的兴趣
教师健康广泛的兴趣是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向往探究的情感倾向,表现为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和满腔热情的指导、帮助。健康广泛的兴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充实、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并融洽师生关系。
(二)轻松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或情绪状态。轻松愉快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在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
(三)昂扬振奋的精神
教师的精神状态对课堂气氛、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积极性都很有重耍影响。教师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能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气氛,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吸引力和诱发力,使学生聚精会神、思维积极、记忆深刻,能使师生之问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和学配合默契。
(四)积极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对人或对物的情感体验。当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人就会产生平和、喜悦、激动等肯定性的情绪,相反则产生紧张、冷漠、愤怒等否定性情绪。教师的情绪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成效或是对学生的情绪,或是对教育环境气氛等都有直接的感染和制约作用。为此教师到了学校进入课堂必须像演员进入剧场一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高兴激动时不忘形,不失态;失意时则更要注意控制,不任意表露,以免影响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教师决不可叮对学生发泄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不满情绪。
(五)豁达开朗的心胸
教师应有超越个人得失的豁达心胸,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应严之有度,并能善解人意,体谅学生;对自己既能勇于承认和自觉纠正缺点和错误,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批评,又能直面人生,笑对困难和挫折。豁达开朗的心胸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是提高威望,赢得信任,搞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素养。
(六)坚韧不拔的毅力
毅力是一种意志力,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种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是许多优秀教师几十年如日任劳任怨工作的最好注脚。教学中对学生始终不渝的严格要求,坚定果断和勇敢顽强的意志是出色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需要,更是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师表。
六、教师的身体素质
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繁重性,要耗费教师大量的体力与精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与健全的脑机制。教师应注意劳逸结合,合理用脑。学会自我保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饮食合理科学等,以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的体力,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教师除了用他的理想、智慧、品行等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外,他的仪表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总是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面前,存在于学生心目之中。教师的仪表风度直接参与教师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青少年学生富于情感、热烈地追求美。教师优雅的仪表风度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修养,能给学生以美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对教师的仪表风度不能强求一律,但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要以正确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为依据:要与我国的民族风俗、社会制度、时代特征相适应;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教育对象的特征相适应;还要符合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
健康是人体自然美的基础与核心.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体格锻炼,使自己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教师的服饰应具有个性,但要与教师的职业、年龄、身材、肤色、气质、性格等相适应,以大方、朴素、和谐、得体为宜。风度是一个人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的形象更需要从内在心灵美和外在仪表美两者的统一来把握,重在心灵美,也不忽视外在美。
总之,教师虽不是完人,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将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