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17

第17章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制的形成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尽管现代学校早在文艺复兴前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当时的现代学校是零散的、无组织无系统的。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这一百多年里,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读、写、算的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常识,这就推动了以劳动者子女为教育对象的初等教育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英、德、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为现代学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欧洲又发生了以电气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要求从事电气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了,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中等教育以上文化程度,于是各资本主义国家把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左右。由于电气化生产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而且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这一阶段除了发展初中水平的教育以外,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17年美国通过《史密斯休士法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919年德国决定对14-18岁的青少年继续实施义务的职业教育,同年,法国通过《阿斯蒂埃法》,规定每个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免赞的和义务的职业教育。1924年英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至此,由小学、初中和职业学校所构成的现代学校系统已经形成,这一轨学制的教育对象是劳动人民的子女,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此外,还有一轨是由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与中学构成,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由两条途径发展而来,一条是由中世纪大学通过增加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逐步改造而成,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一轨学制的教育对象是特权阶级的子女,其目的是培养新的特权阶级。这两轨学制既不相通,也不相接,甚至也不相对应,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进入小学、初中和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没有进入大学的机会,这种教育上的双轨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教育的不平等性。

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了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和劳动性质及整个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生产对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要求。不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和比例越来越大,而且体力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因素不断增加,各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这就迫使欧洲各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由初中延长到高中阶段,近十几年来,还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因此,在这一时期,过去教育上的双轨制也逐渐朝单轨制或者下段单轨、上段多轨(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使之纳入学制系统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3~6岁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例如法国、瑞士等国家的法律规定5~6岁的儿童,必须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接受学前教育。到1980年法国4岁儿童已100%人幼儿学校。比利时3岁儿童人园率也达90%以上。日本文部省1971年8月制定了《发展幼儿教育总计划》,规定将4~5岁的幼儿,除要求日托者外,全部纳入幼儿园。朝鲜和英国要求更高,将5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

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加强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联系,以便使学龄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苏联从1977年以后在小学为6岁儿童附设了预备班,法国把5-6岁的儿童编人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联邦德国为参加小学入学考试不及格的儿童设立学校幼儿园,澳大利亚对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朝鲜规定儿童入学前必须接受一年的学前义务教育,南斯拉夫则规定学前儿童要接受100-150小时的学前义务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自然科学教育。这些名称不一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向学校教育过渡性质的机构。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由于年轻一代青春期的提前以及对儿童和少年智力潜力的新认识,在试验的基础上,各国将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据联合国敦科文组织《1960-1982年世界教育统计慨述》中统计.在199个国家和地区中,5岁入学的有36个国家,6岁入学的有133个国家,约占总数的85‰,近十几年来,提早入学年龄的国家和地区仍在不断增加,如苏联在1990年前实现6岁儿童入学。

义务教育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义务敦育的年限呈延长趋势。19世纪末期,欧洲各国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基本上是局限在初等教育阶段,到20世纪初期开始向中等教育延伸,20世纪中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取消了升人初中的入学考试,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初中阶段,70年代以后,苏联、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义务教育普及到了高中阶段。日本义务教育年限虽仍为9年,但初中升人高中的入学率已超过96%,实际上日本也已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20世纪中叶以后,普通中学逐渐普及,高等教育虽然也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但许多中学毕业生仍然存在着就业的问题,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于一个无一技之长的中学毕业生来说,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普通中学里一方面开展职业指导,另一方面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获得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产业革命以后,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出现逐渐后移的趋势,即由最初在小学阶段进行,后来依次发展到初中、高中和初级学院进行。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运用于社会生产的周期不断缩短,职业更换频繁,人员流动加快,为了增强职业的广泛适应性,在职业教育里不断增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比重,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的趋势,例如美国高中职业科缩小而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比重却在增大;日本相当于短期大学的“专门学校”远远超过相当于高中程度的“专修学校”;前苏联以相当于跨越高中及高中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完全代替了相当于高中的普通职业技术学校。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四)高等教育朝着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联系不大,所以层次与类型都较为单一。20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与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向高等学校要求各级各类高级技术人才,这种要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过去较为单一的本科层次,发展为多个层次: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其中大专层次的学校发展最为迅速,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如美国短期高等教育机构1986年占高等院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过去较为单一的全日制类型,发展为多种类型: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夜大、函授、刊授、广播电视大学等等。此外,院校、系科、专业类型也大大增多。

(五)提倡终身教育,开展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出来的,1970年他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他在这本书中说:“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的有机联系。”他认为,几百年来,社会把人的生活分为两半,前半期受教育,后半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一书,从此,终身教育思想广为传播。各国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学制的指导思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也在朝着终身教育制度发展。

继续教育是现代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终身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知识与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如果不多次更新知识,就无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实现人员转岗分流的需要。因此,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继续不断地接受教育。据统计,一个人一生所用的知识中,有10%-20%是在职前学校获得的,而80%-90%的知识是在职后通过各种方式学习获得的,可见继续教育的重要。瑞典、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对成人继续教育的经费、假日、工资等方面作出规定,为继续教育提供保障。如美国有《成人教育法》,美国1979年共雇用工程师127万人,当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就有17万人,开支费用近20亿美元,其中80%由公司支付。法国议会1981年就通过了《继续教育法令》,实行“进修假制度”,规定各生产单位要提供工资1.1%以上的经费供工程师进修,1982年全法各公司厂矿支付的费用约150亿法郎。苏联在1977年用法令形式规定,工程师每五年脱产进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