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约,直接影响着课程的门类、结构和内容。在原始生产的条件下,没有什么专门的课程,课程本身与社会生产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到脑体分离的时代,学校课程开始分类,但门类不全,且多是属于哲学、政治、伦理、宗教、音乐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算术、逻辑等工具学科。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自然学科门类很少,比重甚微,一般只有几何、天文与医学。这些学科还常常受到神学的侵蚀。如西欧中世纪的初等学校里,算术教学大部分变成了数字的宗教解释。“1”成为惟一的神(上帝)谈话的诱因;“2”是关于耶稣基督的两重性格(神性和人性);“3”是关于神的三位一体(指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分别指上帝、耶稣和教会);“4”是关于四个福音传道士等等。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之后,课程有了新的变化,增加了学校中数学、自然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比重,并且出现了文理、理工、理医相结合的特点。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对这些课程的内容也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3.制约教育事业的速度、规模和结构。
生产力这方面的制约作用,具体地讲,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制约教育的发展速度。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快,它的教育发展速度常常就快;如果它迫切希望加快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它的教育发展速度也会加快;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的事情也有是的,但没有能长久得了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规模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这-了亨面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模决定着社会剩余财富的多少,从而决定着可以受教育的人口的多少;另二方面也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模还直接制约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一个社会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都与其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最后,生产力的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都存在着地区差异、产业差异和水平差异。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比例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都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失调,造成部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4.制约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制约是很明显的。在原始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工具极为缺乏,师生之间也只能手手相授、“口耳相传”;在脑体分离的条件下,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生活,于是,读经就成了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实验法又成了一种有象征意义的新方法;至于在今后的信息社会,个人的独立探究活动必将占据突出的地位。社会生产力对教育教学手段的影响更为直接。十几年前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还只是黑板加粉笔、模型加地图的简陋工具,而现在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卫星、多媒体电脑、语言实验室和其他专用教室,大量地涌进了教育教学领域,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生产力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也广为人知。,从原始生产条件下的无组织教学,到脑体分离条件下的个别教学,再到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班级授课制以及今天逐渐兴起的个别化教学,生产力的制约作用都昭然若揭。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合称。前者是规范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活动的制度,是上层建筑中最强有力的部分;后者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亦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制度层面。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们对教育的制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讨论。
具体地说,政治亭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及部分教育内容。
在一定的社会中,教育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人,这是直接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的政治制度尚未形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英勇、合群、无私的氏族成员。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在教育中没有发言权,奴隶主贵族依靠强权对奴隶进行残酷统治,因而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和军人。封建社会是以礼教、宗法和等级制度为后盾的,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以培养忠臣、顺民、武士和维护作为封建秩序基础的各种教义的教士。资本主义社会,公民开始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公民既不同于忠顺的臣民,又不同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私民”。它追求独立,富于参与精神。但他们内部仍然存在剥削关系和阶级的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将是培养平等、自由的劳动者,真正的社会公民。由于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这种制约作用,对教育内容而言也是适用的。在教育中,社会学科的内容与结构直接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即使是自然学科,它在学校中的地位与比重,也都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2.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究竟由谁来掌握,这也是直接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教育的领导权因而实际上是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常常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借助政权、经济和舆论的力量,控制社会的文化教育机构,因而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如奴隶社会根本上就是学在官府。封建社会中人们在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私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摆脱不了官府的控制,读书人也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人人自由而平等,教育日益成为个人的事情,但国家和利益集团对教育的意识形态干预仍然是无处不在的。
3.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还直接制约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原始社会中,教育机会是人人均等的。到了奴隶社会,整个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强权的等级制。奴隶主阶级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完全剥夺了奴隶受教育的权利。封建社会非常强调明人伦,重视人的身份;教育中盛行的是乙种身份的等级制。如我国唐代的“六学二馆”,学生入学就全凭身份。皇亲国戚或宰相大臣的子弟进弘文馆和崇文馆。,文武三品或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进国子学。文武五品或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进太学。文武七品或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进四门学。即使是在封建社会不太受重视的律学、书学和算学,也是文武八品或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通律教育日益普及,但并不平等,它实行的是一种财产的等级制。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有人认为它追求用能力的等级制去取代资本主义教育中的那种财产的等级制,力求保障全体成员个人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说法也许值得斟酌,但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制度对受教育权利的制约,却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三)社会意识形式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如果我们企图从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中找出影响教育发展全部因素,也是一种异想天开。应该看到,社会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除了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外,还有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只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而社会意识形式除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之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非上层建筑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对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种影响。
1.对教育思想的制约。
社会意识形式首先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社会意识形式中有关社会、人、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对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制约尤其突出。在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出现了教育万能的论调;而在唯物史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们则坚持社会第一性,教育第二性的主张。当人们认为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时候,他们强调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自由的个性;当人们认为个人从属于社会的时候,,他们则主张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使人社会化。当人们认为人性本善的时候,他们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好的看法和态度;而当人们认为人性本恶的时候,他们又转而要求对年轻一代严加管教。当人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的时候,他们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当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并不必然有利于社会的时候,他们又提出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关心人本身的精神生活。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2.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社会意识形式对教育内容的制约最为直接。教育的职能本身就是传递社会意识形式。因此,可以说,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教育内容中得到反映,意识形态的每一种新的变化,也都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化。社会意识形式有的直接成了教育内容,有的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或组织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占统治地位。相应地,学校教育中强调读经、讲经,注重礼教,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在西欧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盛行,学校中则只有一种学问,那就是神学,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奴仆。随着近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学校课程不断扩展。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也经常要通过社会意识形式这种中介环节来实现。它们往往要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哲学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体系,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然后再引起教育及其内容的变化。
3.对教育组织的制约。
社会意识形式还影响到教育的组织。以教育过程的组织为例。古代,人们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官师一体,政教合一。结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获得了绝对的支配地位。人们强调师道尊严,宣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结果造成了教育中的等级制度。今天,我们强调民主、自由的新风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独立与平等。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平等受到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增加了,自由时间正在增多。当前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正把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加以巩固,摸索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教育新模式。其他如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也都受到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制约。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三、现代社会对教育制约的新特色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一体化的,然而又是多元的。在这样一个交往频繁、协作增加、—多元互补的社会中,社会的变动性、革命性在加剧。走向现代化则是这种变动、革命的大方向。这是一种改造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变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和行动的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人把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描述为:工业化,新工业的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平均收入的增加;都市化;人的寿命的延长;科学知识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大众化;行政的组织化等等。这种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现代社会,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谈现代社会对教育制约的新特色。
(一)加快教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就像社会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一样,教育也有其物质层面、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教育的物质层面包括教育需求、教育经费、教育技术设备与设施、教育资料、师资队伍、受教育者状况和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现代社会首先要求教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因为它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以前我们对这些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我们社会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严重滞后,并且延缓了社会自身发展的步伐。在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今天,教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意味着教育要摆脱人为的干扰,真正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需要,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意味着要提高教育设备设施的技术含量,加快课程、图书资料、教学手段和通讯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还意味着提高师资队伍的地位与素质,并改善全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二)促进教育思想层面的现代化
教育的思想层面主要涉及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过程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管理观等诸多领域,常常以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氛围等形式表现出来,现代社会要求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因为它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以往,我们的教育思想不够解放。今天,仍有人把教育界评为思想最保守的领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办现代教育就应当有这种气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当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教育具有生产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过去,我们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使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化倾向。这个教训要认真吸取。与此相联系,我们还要努力加快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我们以往也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但过于强调教育平等而忽视教育中的自由,结果形成了一种平均主义的教育民主观。其实,教育民主是学生自由发展、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主权在民的复合体。剥夺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造成有自由无民主、有平等无民主、有自治无民主或有自由平等但是无民主的局面。
(三)推动教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教育的制度层面包括教育教学模式、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它是教育的物质层面和思想层面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旦形成,它就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力量,在教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程度,可以以其教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程度为标志。现代社会要求有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只有它才能巩固和推广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成就。过去我们对计划体制过于信奉,实际上仍是相信救世主。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使自上而下的计划体制让位于自下而上的市场体制,为教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从制度的角度解放这个社会的教育潜力,就必须依法治教,简政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