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43

第43章 德育的方法(1)

德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说理教育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运用说理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了,他们才能自觉去履行。说理教育的具体方式有:

讲解说理常用讲解,如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说明某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要求等。讲解既可以是简短的说明,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传授;既可以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墙报、广播进行。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谈话说理也常通过谈话进行。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它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课内、课外,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谈话内容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当前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选择。个别谈活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使说服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生动性,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谈话前应有准备,谈话的内容、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谈话后要向学生提出行动上的要求,做好巩固工作。谈话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只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才进行。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应该诚恳。

报告当学生思想认识上有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或共同要求需要满足时,采用报告或讲座进行说理为宜。如形势报告、政策报告、英雄模范事迹报告、法制教育讲座等。报告可以帮助学生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认识一些问题。但报告的次数不宜多,一次报告的时间不宜长。

讨论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看法,但又不甚明确、了解不太全面时,特别是产生了分歧和对立的看法时,采用讨论、辩论,能更好地达致德育目标。通过讨沦、辩沦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志趣,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文件,也能使学生掌握真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式之一。指导阅读要有目的地进行,要使学生认识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推荐书目、指出重点,进行内容分析;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评论、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参观访问、调查这是让事实说话,通过接触社会实际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直观性强,因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使用这种方法,事前要有计划,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做好组织工作,进行过程中要作具体指导,事后应有小结、座谈收获或写心得与调查报告等。

二、榜样示范

这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米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学生又富有模仿性,爱效法父母、师长、优秀的同学,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学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能够作为学生学习榜佯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革命领汕、英雄模范人物。要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思想、革命胆略和优秀品质。

2.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人物。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是教育学生的好榜样。这种榜样是从本校、本班同学中产生的。其特点是和他们的年龄、生活经历相接近,所表现出来的好品德、好思想、好行为,学生比较熟悉,看得见,“够得着”,有真实感、亲切感,容易引起共吗,容易学习。

4.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最先和最直接模仿的榜样。因为教师和家长生活在学生中间,他们的语言、行为时刻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巨大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甚至个人爱好,都是从教师和家长那里学来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和家长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运用榜样示范要和讲解、讨论等方式结合起来。首先使学生深刻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与个性,知道向榜样学什么,进而明确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引导学生把认识与实际统一起来,落实到行动中,防止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在感情上激动一下。

三、实际锻炼

这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也是德育的基本方法,因为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思想品德是否形成的标志主要是看他能否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力。实际锻炼的方式有:

练习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如爱清洁、讲礼貌等文明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例如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十字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光告诉学生、讲明道理还不够,更重要是要求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练习,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制度通过引导学生遵守一定的制度,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故遵守纪律是一种很重要的实际锻炼。对缺少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少年学生来说,尤其要加强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的锻炼。

委托任务教师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个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际锻炼。例如委托学生担任课代表、办墙报、布置教室、筹备晚会节目、完成某项工作等。通过完成委托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主体精神。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是很重要的道德锻炼。这些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克服许多困难,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因而能培养学生各种好品德。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能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察悉民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

四、行为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师德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就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言,不管其道德认识有多深刻,最后总得表现在行动上。没有行动,或言行不一,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行为训练,养成其良好的习惯,无疑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里介绍一些被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确实有效的行为训练方法。

(一)正强化

在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运用各种令人喜欢和愉快的事物给其以奖赏,从而提高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这种方法叫作正强化。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以后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就可能重新表现出这个行为。正强化物有三种类型:物质的,如食物、文具、钱;活动的,如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游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做他们各自喜欢的事情等;精神的,如教师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和赞赏的表情,对学生行为进行口头表扬等。

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往往与不听从教师教导有关。无视教师提出的那些缺乏吸引力的命令,是儿童期和少年期学生的固有特点。想让学生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对学生服从行为进行及时而有力的强化。学生听了话,教师感到满意是很自然的,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明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满意,学生的听话行为就会变弱。反之,如果学生听话的行为受到了强化,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每天使用10条命令,对一些平时不听话的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坐下”,“把铅笔和纸给我拿来”,“把你那张纸叠好”,“把铅笔盒和书放进书包”等。如果老师每次发出命令之后的15秒钟之内学生能照着做,就视为其遵从了命令。开始5天,学生遵从命令之后老师不做任何反应,结果5天之内他们听话的比率是60%。之后6天,当学生遵从了一条命令之后,老师给予口头强化,如说:“真听话,你是个好学生!”“你真不错!”“谢谢你!”等等。结果学生遵从命令的行为增加到78%。运用正强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第二,强化时,老师之间采用的强化策略应该一致。第三,恰当地掌握“剥夺”和“满足”的程度。剥夺是指在训练学生行为时应该使学生与强化物暂时隔离,使学生见不到强化物。满足是指学生对强化物的需求达到了饱和。如果“剥夺”过度,或者使学生经常处于“满足”状态,都会影响强化的效果。第四,强化物的类型应该从物质型逐渐过渡到活动型、精神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多采用物质强化,对高年级学生则少采用物质强化。

(二)负强化

当学生表现出一个行为之后,撤去某个令人不快的刺激物,或让其离开一个情境,从而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的方法,叫做负强化。学生表现出以逃过正在面临的厌恶刺激为目的的行为反应,叫做逃避条件反射;以回避可能面临的厌恶刺激为目的的行为反应,叫做回避条件反射。负强化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逃避条件反射或回避条件反射。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负强化,就是在学生出现某个不良行为后要给他一个令他厌恶的刺激,也就是惩罚。学生为了避免这佯的后果,就会竭力表现出与该行为相反的良好行为。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别的同学会在旁边说:“你还不快认错,认了错老师就不说你了。”于是学生连声说:“我错了,我一定改。”这样老师也就停止了批评。以后,当这个学生又犯错误时,他的认错和恳求行为会明显增加,甚至当学生一看到老师生气时,也马上会表现出无条件服从行为。

负强化如果运用不恰当,会造成不良后果。如老师对不喜欢的学生动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不是否定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从整体上否定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逃避和回避老师,不愿和老师接触甚至逃学。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就事论事,一般不要从整体上否定学生,也不要轻易地从整体上肯定学生。只有在必要时,才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在使用负强化时,撤销厌恶刺激(惩罚)也必须及时,否则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激化矛盾。

如某市一所中学,就因为老师撤销惩罚不及时而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自残、老师停职检查的后果。该校初一学生陈某因课堂违纪和成绩不好,与英语老师夏某关系比较紧张。一天上课时,陈桌由于没听到夏老师让他起立的命令,被赶出了教室。陈出门后,夏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说了句“有娘生没娘养”的话。陈某的妹妹也在这个班上,因为不久前其父亲才去世,她当即失声痛哭。陈某得知后冲到教研室与夏老师争吵起来。陈菜的母亲得知此事赶到学校,一进屋就大声训斥儿子,并让他下跪向老师道歉。在母亲威逼下,陈某当众给夏老师跪了下去。夏老师侧转身没有说话,陈母以为老师不满意,再次命令学生跪下赔礼。此时陈某没有再跪,而是突然抓起桌上玻璃杯向自己的左手砸去,当即其左手血流不止。在这个事例中,夏老师忘记了自己是教育者,她不应该在听到学生家长让学生下跪的命令时无动于衷,更不应该在学生真的下跪时把头转过去。这样做,有违教师职业道德不说,从负强化原理来看,当学生有认错表示时,老师应该马上表示赞赏和满意,对学生的错误表示原谅。这样,学生才能很快消除对立情绪,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

(三)间隔强化

间隔强化就是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是每次一发生就给予强化,而是间隔地给予强化,来提高该行为的发生率。如学生练习弹钢琴,最初说好每弹好1支曲子奖励1元钱(或允许打15分钟游戏机),逐渐地增加到每弹好2支曲子奖励1元钱,再后增加到3支曲子、4支曲子等。训练学生写毛笔字或学习其他任何东西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学生的良好行为,提高训练的效率。

心理学家用这种办法训练那些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小学生。他们事先说好,如果学生能集中注意力20分钟看书学习,老师就在教室里的张贴栏上记1朵花,每记5朵花,学生便可以从老师那里借到一本他们特别喜欢看的课外书。以后将20分钟增加到25分钟,再增加到30分钟。用这种方法较容易地改变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这样的方法很适合在小学低年级应用。

(四)订立契约

订立契约,就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同意,以提条件、订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老师就满足学生的什么条件。订立契约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开始时最好是书面的,把契约写好贴在墙上。

在美国的一个再婚家庭,少年阿尔伯特是个非常不听话的学生,他与继父对立情绪很严重,平时在家总是绷着脸,一次为一点小事竟用菜刀威胁继父,吓得继父找来警察。后来,一位心理学家采用订立契约法,解决了这个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学家了解到阿尔伯特特别喜欢开汽车,因而希望自己有一部汽车,于是就让他的继父用400美元买了一部旧汽车。之后和阿尔伯特订立了这样的契约:继父借给他400美元买一部二手汽车,以后他每周要向继父支付5美元,但只要按照要求做到6件事就可充抵5美元,做不到就剥夺他开汽车的权利。订立这样的契约之后,阿尔伯特很快地改变了他不听话的行为。为了尽快地得到这部汽车,他还表现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行为。等到这部汽车属于阿尔伯特自己所有之后,他与继父之间已经建立起情感联系,与继父之间的关系也变好了。

在学校教育中,有些老师常常觉得学生有许多缺点,如不爱学习,不听老师的话,任性,固执,不爱劳动,不体谅老师,等等。而有的学生觉得老师说话不算数,答应的条件又变卦取消。因此与老师形成对立。在这些时候,采用订立契约的方法,既能规范学生,也能规范老师,而且能够建立起师生之间一种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以及遵从正确教导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学生的很多坏毛病,像任性、固执、懒惰、自己管不住自己等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五、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