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31

第31章 教育必修课――告诉孩子,性是美好的

在中国,性教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常常让许多父母和教师陷入尴尬境地。

我曾多次呼吁,中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是一个重大失误。

2004年,我与张引墨女士合作出版了《藏在书包里的攻瑰》一书,其中对13位发生过性交关系的中学生的深度访谈,尤其是5个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

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老师100%不知道;

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我曾与著名作家毕淑敏谈过以上事实,她用四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我想,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与教师的爱心在滴血!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郑重提出,应当在男孩首次遗精之前,在女孩来初潮之前,将性的知识教给他们。应当说,这是一个科学的建议,可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未在中国成为现实。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一、不必难堪尴尬

相当一些人认为,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不适合公开谈论性问题。人们说,我们一代代中国人没受过什么性教育,不也照样结婚生孩子嘛。其实,这个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过去的时代是性信息封闭的时代,未受性教育也能稀里糊涂生活。而今天,早已进入性信息开放的时代,甚至进入一个充满性诱惑的社会,不接受良好而系统的性教育,青少年怎么从容应对呢?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有序的性教育。在这方面,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已经走到了前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文汇报》曾发表《科学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一文。

统计数据显示,现代青少年对性方面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幅度上升,就女生而言,“想和异性交往”的峰值由10年前的14岁-16岁下降为12岁-14岁,但其交往的目的已从单纯意义上的“谈朋友”转变为更具有社会化意义的交往需要;10年前,22%的女生表示和男生接触是因为他们有力量、能提供帮助,如今这一比例却下降为13%,更多的女生表示接触是为了学习社交技巧(占20%)、获得新知识(占12%)。在对待男女关系问题态度更为理性化的前提下,29%的女生坦言有亲密的异性朋友,19%的人表示有过与男生的单独约会,分别上升了14%和9%。对文字上的相关描写有性冲动和想模仿的比例分别从34%、26%下降为25%和20%;同时,有性梦幻体验的比例也从28%下降为11%。这表明传媒开放后,青少年的性成熟虽然提前,但性冲动却趋于平缓。与此相对应,青少年敢于表露特别喜欢的异性的比例从25%上升为40%,认为性“光明磊落、人皆有之、纯洁快乐”的比例上升为75%。

综上所述,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那么性健康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性健康教育应当包含什么内容?

我有这样几点建议:

1.父母先接受性教育

性健康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而严密的体系,至少包括性知识(包括性别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等内容。换句话说,性教育绝非只是知识性的,更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首先是一种现代的人生理念教育,一种现代的价值观教育,一种高尚的情感教育。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教师在学校里,都应该给孩子树立现代的情感观念,让孩子懂得爱的伟大、美好、珍贵。

2.性教育独有的步骤和方法

作为循序渐进的设计,可在小学二三年级开设性教育课,主要讲解性的生理知识,让孩子懂得自己是怎样来的、自己的身体结构是怎么样的;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重点向学生讲解性心理与性道德;到高中和大学,则以讲解性道德、性法律和性美学为主,让学生深刻了解爱情与婚姻。家庭教育也要借鉴这样的步骤和方法。

3.性教育是神圣的、科学的,也是浪漫的

在中学和大学,可在优美的环境里,朗诵赞美爱情的诗歌、散文,讲述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为满足青少年与异性接触的合理需求,缓解其焦躁的情感状态,可经常组织一些舞会、体育比赛、野营等活动等。二、别做“鸵鸟”父母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令人尴尬的性问题,沉默或者打岔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我父母从来都没有直接给我讲过性知识,并不是因为保守,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水到渠成嘛,性知识并不是非‘肩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我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鸵鸟”式的教育。其实,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的交流,孩子就越会觉得那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对“性”的兴趣却与日俱增。

一个男孩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

儿子刚升上小学五年级,很好问,提的问题经常涉及到性知识,令我和他爸都很难堪。我们曾密谋如何对付这难题,但我们两人分歧很大。他爸认为儿子年纪还小,能搪塞就搪塞过去,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晓得。可儿子偏对其中的“疑点”发问不止,就连我洗澡,他也敲门想跑进来看个究竟。在儿子面前,我和他爸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真害怕露出“性”的蛛丝马迹。我们活得很累,担心尤甚,害怕因为我们的反常举动,让儿子对女性产生神秘感,这同样不是件好事情。

一次看电视时,儿子又发问了:“‘苏菲’派什么用?”我就胡扯一通:“这是女性的曲线,你看,这很美。”儿子听后哧哧地笑道:“这是女人的卫生巾,男孩有什么不知道的?”这时他爸把我叫到一旁,很紧张地说:“我们越遮掩,他越感兴趣,还不如趁早告诉他,免得他走入歧途。”面对孩子的性疑问,我的建议是:1别欺骗孩子一般父母对性的问题比较保守,喜欢以“谎言”应对孩子的提问。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会识破成年人的谎言,与其早晚被识破,不如开始就说真话。2如实回答当孩子向你提问时,尽量如实回答,不要遮遮掩掩。如果孩子提的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自己也存在疑问。尽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比如,可以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

3.准备一本性知识的书

家中如果有青春期的孩子(10岁-20岁),一般都需要准备一本性知识的书。这样,当父母无力回答性问题时,可从容地让孩子看书。

三、智慧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父母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向您提出问题,您会怎么办呢?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失身是怎么回事?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问!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其实,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想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吧,不是经常有很多难以启齿的问题在心里徘徊吗?我们不是也很想问问父母吗?可是我们怕啊,怕父母骂自己无耻,不正经,于是我们只能压抑着好奇心,一直到稀里糊涂地长大。

那么,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等。用这些词语对孩子做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与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因为他会从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成年人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有一位父亲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的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启示。

这位父亲在儿子小健满14岁时,突然发现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叠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他找孩子谈话,儿子很紧张,这位父亲告诉儿子,遗精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女孩大约在11岁12岁开始,男孩在13岁-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女孩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某部位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等。对于男孩,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去抚摸它。这种做法叫做“自慰”。自慰产生快乐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黏性液体即精液。小健问,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父亲说,这就叫遗精,它也是人成熟的表现。并告诉孩子,人们一般对性本身有偏见,认为自慰、遗精卑鄙下流,如果以平常心对待这些自然的生理现象,甩掉心理包袱,就不会有负面作用了。小健听了以后,开心地笑了。这位父亲很细心,而且科学地解答了孩子关于“性”的疑问,是很值得学习的。如何正确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我的建议是:

1.及时回答当孩子提出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就解决,如果问题堆积在一起,就更难对付了。而且,还可能让孩子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再有问题也不会来找父母。

2.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很神秘,或者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建议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原则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恋爱不宜太早,对感情问题要有责任心。父母应该严肃地表这这些原则,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是有原则的,但切忌不要过于唠叨。

四、重要的是人格教育

2004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登载了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对性教育的归纳,他认为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重视性道德教育,另一种强调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他认为单纯“技术性”的性教育有负面影响。

朱教授认为,前一种性教育是以人格(道德)为基础的性健康教育,这是有导向的性教育,也称婚前禁欲或性纯洁教育。在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同时,着重性道德教育,以科学道理阐明婚前性行为的多重危害;婚前禁欲对身心健康和发展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价值,更不会影响健康;相信青少年对性冲动有自我克制能力,明确教育和指导青少年拒绝婚前性行为。这种性教育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朱教授也分析了第二种性教育,即以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为基础的性教育,这是无导向的性教育,也称综合性性教育。在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时,着重介绍避孕防病知识,虽然也提及要对性行为负责,但是对于是否发生婚前性行为采取中立态度,由青少年自行决定。这种性教育只看到人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对婚前性行为危害的认识仅仅限于怀孕和性病、艾滋病,看不到婚前性行为产生的不良心理社会效应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一生幸福产生长远和深刻的消极影响,至于其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性更是不在考虑之内。

朱教授认为,中国实际上仿效了第二种性教育,如在学生中开展使用“安全套”和“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在大学里设置避孕套售货机,其结果“不但默认了青少年可以自由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且从心理和物质上给青少年以婚前性行为的官方支持,并导致了青少年性行为的迅速增加。我认为,这两种性教育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婚前禁欲是一种理想状态却并非现实状态,而单纯技术性的性教育又会因小失大,因为人的社会性是高于生物性的,尤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来说。较为合理的性教育是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中介绍了一位名叫历历的女孩。她初一正式交男朋友,高一发生性行为。她一直很后悔,后悔不应该在16岁就发生了,也不应该这么随便就发生了。在她看来,16岁,应该拥有的是纯洁的爱情。可以说,性行为对历历的爱情观、婚姻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开始对爱情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人生观也随之破碎了,竟然会想如果为钱去做“鸡”也无所谓。她内心一直在挣扎,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伴随她的是灰暗的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自暴自弃,在她心灵深处笼罩着一层黑幕;如果撇开孩子的无知与好奇,我们应该反问:造成这样的结果,父母和老师是不是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没有性则没有人,不懂性也无法成为人。因此,性教育是整个教育非但不可缺少而且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教育是发展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教育。公平一点儿说,近年来中国的性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什么遭到少男少女们的否定呢?这是因为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相比,性教育还是太滞后了,难以满足他们的强烈需求。与此相关的是,家庭与学校对少男少女们交往的限制与反对,更是激起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恨。

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早在1904年,他率先把青春期作为个人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加以研究,发表了两卷本的《青春期》,提出有关人的发展的“复演说”。霍尔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整套地重复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青春期(12岁-25岁)则代表着一种新生,是产生更高级更完美的人类特征的时期,是“可望改善我们人类的唯一阶段”。

霍尔的发现是青春期的赞歌,同时也为青春期的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关于这一点,1985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儿童和家庭教育教授索尔戈登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构思。在《我们的孩子需要从性教育中得到什么》一文中,他指出:没有价值标准的性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教育,必须促进性道德的教育。他认为,性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教育青少年不要去剥夺别人,也不要受他人剥夺;应该有自尊心,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对性行为负责。

为结婚和做父母做好准备,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责任感。

理解爱情是人的性爱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到“性”绝不是对爱情的检验,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是否“在恋爱”。

要准备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在性的领域中,也要依据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即不要伤害或剥夺他人,用他人的牺牲来满足个人的私欲是错误的。

帮助学生理解(男女)机会平等。

帮助学生养成宽容的态度。

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性,认识我们生来就有性欲,而且继续不断有性的需要;要了解性产生的广泛内容,认识性不仅仅表现为异性间的交,也不仅是生育;应当集中讲解情感、交往和价值观在性中的体现;此外,在性教育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妇女运动,决策机会平等、职业选择机会平等和同工同酬等方面的情况。

实际上,青春少年们需要的性教育正是这样,是一些从生活中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与情感。为了生命与健康不应该存在任何禁区,让健康的性生活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人生幸福,激发创造灵感,培养人格尊严。

我对父母们的建议如下:

1.父母不要谈性色变

家庭性教育是要家庭成员之间共同来学习与性有关的科学知识,保持一种健康进步的观念态度,并在家庭生活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

2.性教育要先从父母做起性

不仅指性生活,也不仅指性知识,它还包括性心理,包括亲密与爱的表达、体验。因此,夫妻应当经常地、有意地让孩子看到夫妻间问寒问暖、拥抱接吻、谈笑风生,这样可以使孩子初步形成对美好生活、爱情、婚姻的向往心理,为其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父母在孩子面前亲近要得体

亲密不等于过分亲热,夫妻可以让孩子看到彼此之间亲密的身体接触,但不宜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地表露具体的过程。

4.关注孩子的性成熟

男孩的遗精、女孩的月经都是孩子青春期来临的重要标志,在此前后父母都要注意做好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长大的庄严。

5.别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信中出现了“爱”的字眼,就惊慌失措。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盲目甚至错误地使用“爱”这个字眼,但这并不一定表明他们真的在恋爱。有时,他们会错把异性之间的吸引看成“爱”。如果父母轻易就说孩子早恋,要么会让孩子有罪恶感,要么会使孩子弄假成真。

6.帮助孩子正确地接纳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对自己的相貌、体形进行评判,他们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心灵美的价值,大多容易按照时髦的标准去看待自己,因此容易产生偏差。如有的人虽然已经很瘦了,但仍然喊着要减肥;有的人仅仅因为耳朵旁边的一个小针眼就会产生自卑感。这时父母要做好引导,使孩子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或其他感兴趣的活动上,不要因为体形和相貌而产生自卑或自傲。

五、呼唤“阳光法性教育”

在我国,开展性教育尽管困难重重,但仍有不少教师突破重围,以令人敬佩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八一中学心理教师张丽丽就是其中一位。

张丽丽兼任《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的咨询员,又接受一性健康教育的培训,她的课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成为极具魅力的课堂。

据2002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张老师的课几乎是在欢呼中开始的,学生们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害羞,而是十分踊跃。

最初的提问千奇百怪:“人妖是性变态吗?”“太监是怎么回事?”“同性恋是否遗传?”“两性人的原理是什么?”这问题与张老师原来的设计差出十万八千里,但她还是尽其所能告此付出代价,但只有经历了这一切,他们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2.让男女青少年正常交往

在青少年长大即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乃至与异性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再好的父母和老师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所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会交往。

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在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发现,64.9%的中小学生父母“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怕孩子学坏,所以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等等。毫无疑问,父母这些干涉或限制的态度,是构成代沟冲突的重要因素。

请父母与老师们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是仅靠父母的说教,还是靠自己的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当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渠道,怎么让孩子学会交往呢?许多条件很好却难以恋爱结婚的中青年,究其原因,常常发现是青春期里被严格限制与异性交往的缘故。充满爱心的父母怎能让悲剧重演?

当然,鼓励不等于放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千古名言。我们只是建议父母与教师,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尊重与信任。

3.父母为孩子做出表率

一谈到性教育,许多父母就在想该怎么对孩子说,实际上,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更为重要。做?可能有些父母会疑惑起来,做什么呢?其实,在孩子心日中,父母的行为是最好的性教育楷模。天下父母哪个不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哪个不是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孩童时代过家家,孩子们不都在模仿父母的角色吗?这种对父母自觉不不自觉的模仿,或许会持续一生。

可是,父母们想到这一点了吗?许多父母亲热时背着孩了,却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这是多么可怕的性楷模表现呀!如今,夫妻离婚的多了。有些离婚者面对孩子痛说对方劣迹,犹如黄河长江,怨恨一泻千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播种了仇恨,这样做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将来会影响他们的爱情与婚姻。

有责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应当从点点滴滴做起,表现出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开放一些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拥抱接吻,更是良好的性教育行为。我在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的时候,一位女教授告诉我,她把自己生孩子的全过程请人拍录下来,作为将来送给双胞胎女儿的礼物。可以想象,这将是深刻而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教育。

总之,请父母们记住:你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都在以最自然也是最有力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