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03

第3章 两郡大势——宁夏地理区位的形成(1)

(战国至两汉)

夏、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全境还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统称“北狄”或“西戎”。他们在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称谓:尧称“薰鬻”(一作荤粥),夏称“淳维”,商称“鬼方”,西周称“猃狁”,其实都是匈奴族的前身。在春秋以前的史籍中,还没有发现宁夏境内有关行政建置的记载。西周时,出现了太原、朔方之类的区域性地名。1981年在固原中河乡出土的西周早期车马坑证明,此时宁夏南部已属周的版图。到战国秦,开始有县一级建置。其中秦惠文王巡游过的昫衍县,在今天的盐池县境内,是宁夏最早的县级建置。而北地郡则是最早的郡级建置,辖黄河以南各地,但治所不在宁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辖县。此时宁夏全境都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县一级建置准确可考的有乌氏、昫衍、富平、朝那4个县;此外泾阳县辖有今泾源县全境,但治所不在宁夏。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兵30万北逐匈奴,攻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黄河以南),筑44(一作34)县城临河。从此宁夏平原地区归入中原王朝版图,县级建置不会只有富平一县,但其他县名尚无文献可资稽考。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中灭秦,4年后击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初年,宁夏各地建置多沿袭秦制。匈奴趁中原“楚汉之争”渡河南下,所以这时宁夏北部川区实际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领地。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狩二年(前127~前121年),遣大将卫青、霍去病多次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迁移内地居民到此畜牧、屯垦,使人口大增,冠盖相望。因原有建置已不适应,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北地郡一分为二:新置的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城关),上隶凉州刺史部,此为治所在宁夏最早的郡级建置;北地郡则将治所北移至马岭(今甘肃庆阳市西北马岭乡),上隶朔方刺史部。安定郡共辖21县(道),宁夏境内有高平、朝那、泾阳、乌氏、参、眴卷、三水7县。北地郡领19县(道),宁夏境内有富平、灵武、灵州(洲)、廉、昫衍5县。自此,宁夏南、北两个地理区位及行政中心格局初步形成,并一直延续到西夏建都立国之前。

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莽政权,将部分郡县更名,如灵州改作“令周”,廉县改作“西河亭”,但因时间很短,史籍很少使用。

西汉末年,全国爆发农民起义,刘秀削平各地豪强,重建汉政权,因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史称“东汉”(或后汉)。东汉仍实行郡县制,宁夏各地分属凉州刺史部之安定郡、北地郡。其中:安定郡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西南),辖有8县,宁夏境内有高平、朝那、乌枝、三水4县;北地郡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西南),辖6县,宁夏境内有富平、灵州(洲)、廉、参4县。东汉后期因羌族起义,以上两郡的郡治均南徙关中,但所辖各县没有随郡南迁。

(第一节)先秦时宁夏的第一批行政建置

西周时,宁夏南部逐步被中原王朝征服,北部仍为猃狁牧地。春秋至战国前期,宁夏全境为戎族游牧之地。其中今盐池县、灵武市有昫衍戎;今固原市北部及同心县、中宁县、中卫县有义渠戎;固原市南部的彭阳、泾源、隆德县有乌氏戎。当时统称“戎国”。《史记·匈奴传》记载,秦穆公(前659~前621年)时,西戎八国臣服于秦,其中就有义渠、乌氏、昫衍戎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北地郡,辖宁夏东部、南部各地。北地郡所属昫衍县、乌氏县,是宁夏南北首批县级行政建置。其余各地仍为戎族居地。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正式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宁夏全境仍属北地郡,除原有的2县之外,在南部增设朝那县、泾阳县,北部川区增设富平县。

西周北方的太原西周太原并非今山西省之太原。太就是“大”,原就是地势高而且平坦的地方。《史记·周本纪》载:“宣王既王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竹书纪年》又载:“伊吉甫帅师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宋代朱熹给《诗经》作注,认为这个太原在山西省阳曲县。但顾炎武在《日知录》卷3中以翔实的论据推翻了朱熹的考证,认为应在北魏新置的原州,也就是今天宁夏的固原市原州区一带。原州城在汉代叫“高平”,唐朝称“平高”,都与“太原”相吻合。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陕西长安县境内。太原在周都的“朔方”,即北方,又靠近泾水发源地。因此,西周的“太原”必在宁夏南部。《诗经·小雅·出车》还有诗句吟诵周攻取北方太原并筑城的经过:“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大将南仲到太原击猃狁,筑城,带有很多战车。有趣的是,1981年4月,固原市中河乡孙家庄发掘西周早期墓葬,刚好出土了一辆陪葬的马车。这辆木质马车用两匹马驾挽,马的骸骨尚在,车马的青铜部件如车轴饰、车辖、当卢完好无损,摇动銮铃,还能发出清脆的铃声。车的形制、尺寸、青铜部件,与陕西省西安市沣西、宝鸡,河南安阳,北京市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车几乎完全相同。墓葬中出土的其他器物及随葬品数百件,其特点也都与关中、中原出土的同类文物相近,充分证明宁夏南部的泾源、彭阳、固原等县市区当时已属西周,并且已有城邑出现。

富饶的新秦中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兵北逐匈奴,夺取“河南地”(今河套的黄河以南各地),宁夏平原归入秦版图。蒙恬从河套到榆中,沿黄河筑34(一说为44)县城临河,又在黄河内侧修筑军事要塞性质的城障若干。

其中新置的富平县辖有宁夏平原的黄河以南各地,县内筑有塞外浑怀障、神泉障。从此,“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得到了这一大片“肥饶之地”,朝廷大量迁徙关东贫民到此定居,短短几年即发家致富。秦时的天府沃区关中号称“秦中”,宁夏所处的“河南地”号称“新秦中”;当时人们对于新贵或暴发户则称“新秦”。由此可见,那时宁夏平原已成为全国最富足的地区之一。对新秦中的位置和范围,从汉代到唐代的地理学家多有考证,一般认为在长安以北千里、朔方郡(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之南,“广七百里”,其中心就是今天的宁夏平原。

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原为义渠戎国王城。秦穆公时义渠王臣服于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置义渠县,数年后又置昫衍、乌氏等县。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起兵灭其国,始置北地郡治义渠,辖境包括今宁夏东部的盐池县、灵武市,南部的彭阳、泾源、隆德县全境及固原市、西吉县南部;所辖县级建置在宁夏境内的有昫衍、乌氏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北地郡为其一,辖县在宁夏境内者除昫衍、乌氏县外,又增设朝那县、泾阳县。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夺取“河南地”后,新置富平县。此时北地郡仍治义渠,辖有黄河以南各地。黄河以北仍为匈奴牧地。

富平县治富平城(疑在今宁夏吴忠利通区西南)。原为匈奴游牧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地,始置富平县,属北地郡,辖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及灵武市西部、中宁县黄河以南各地、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

塞外浑怀障故址疑在今宁夏平罗县黄河东岸高仁镇附近。

秦蒙恬筑,为防御匈奴之要塞。

神泉障故址疑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黄河东岸。秦蒙恬筑,为防御匈奴之要塞。

昫衍县治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春秋时为昫衍戎居地,战国秦惠文王时置县。《史记·六国年表》卷15:更元五年(前320年)秦惠文王北游戎地即此。秦仍为北地郡属县,辖境包括今盐池县、灵武市及陕西省定边县、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有古城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余米,出土有大量秦汉文物。《汉书·五行志》:“秦孝文王五年,游昫衍,有献五足牛者。”此处“秦孝文王五年”有误,应是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史记·匈奴传》集解引《括地志》:“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昫衍戎。”

乌氏县治所疑在今宁夏泾源县蒿店宁甘省界东南侧,即甘肃省平凉市安国镇附近。原为乌氏戎牧地,战国秦惠文王攻取置县,属北地郡,秦因之,辖今泾源县东部、隆德县及甘肃省平凉市北部。县内畜牧业发达。据《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县有个名叫“倮”的畜牧业主,繁殖的牛马特别多,在内地卖掉后四处求购奇绘物(不同花色品种的奇货),然后拿去献给戎王。戎王以10倍的价值回报牛、马等牲畜。倮所拥有的牲畜多得无法统计,只好用山谷来计量。倮成了闻名朝野的巨富,连秦始皇也对其另眼相待,不但下令倮享受“封君”的待遇,还允许他与列臣一道参加早朝。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仅有的一例“货殖”巨富。

泾阳县治地待考。秦始置县,隶北地郡,在泾水北岸,因此叫泾阳。辖今宁夏泾源县大部及平凉市西北部。县内有笄头山,又称“鸡头山”,即《禹贡》所记泾水发源地。

朝那(读珠挪)县治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春秋时戎族建城邑取名朝那,秦昭襄王时入秦版图。在秦始皇分全国为36郡时置为县,属北地郡。辖今彭阳县、原州区大部及甘肃省镇原县北部。这个朝那县到底在何处,过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甘肃省平凉市,有人说在灵台县。1979年在彭阳县古城镇出土一批文物,有汉代的错金铜羊、陶质城市下水管道。更珍贵的是一件青铜鼎,有阴文铭刻三段,其中一段为:“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重十二斤四两。”文物部门考证认为,这个鼎是朝廷颁给朝那县的标准计量容器。“廿九”为鼎的编号;

“五年”之前没有帝王谥号,说明铸鼎时间在汉武帝之前、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朝那鼎重见天光,也使人们拨开云雾,解开了这个古县之谜。

湫渊名祠秦汉之际,宁夏南部山区有个闻名天下的湖泊,名叫“湫渊”。因为此湖在当时的朝那县境内,所以有的史籍又称“朝那湫”。湫渊在彭阳县古城镇西5公里、海口村西北6公里,即今天的东海子水库。湫,就是湖;因为在四山之中而且很深,所以叫“湫渊”。司马迁在《史史·封禅书》中写道:“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准。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这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立下规矩,要经常祭祀12座大山、6个名川。名川包括: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二是沔水(汉江),三是湫渊,四是长江,五是济水,六是准河。那么这个排在第三位的湫渊到底在何处?南朝(宋)裴的《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话说:“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魏王李泰《括地志》的话:“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写得更具体而生动:“原州平高县……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朝那。苏林云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以壶邑水,置之于所在,则雨,雨不止,反水于泉,俗以为衡。今周回七里,盖历代耗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也对湫渊有记述。汉代的安定郡朝那县城在今宁夏彭阳县的古城镇,唐代的原州高平县在今天的固原市原州区城关,这在史学界都已成为定论。综合这些历史名著的记载,湫渊应是今彭阳县古城镇的东海子水库,由于“历代耗减”,其水面只剩约3平方公里。水库南侧山头上,尚有历代祭坛遗迹,从汉代到明代的残砖断瓦,随处可见。2007年,在祭坛遗址发现“那之湫”断碑残片,朝那湫的位置得到初步确认。湫渊的祭祀活动,在《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都有记载。秦代规定,对湫渊的祭祀,要筑祭坛,坛前有广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扩大了坛场,每年祭三次:一是开春湖水解冻之时,叫岁祷,必须有脯酒。二是入冬湖面开始结冰之时。三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要祷报所祈何事,叫塞祷祀。每次祭祀除必用牛犊一头外,还要准备其他牲畜(羊或猪)及圭(玉器)、钱币,但数量、品种不作统一规定。祭祀完毕,将祭品全部投入湖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因全国大丰收,下诏祭品增加玉两块,钱币、俎豆数量也相应增加。每次祭祀场面都很大,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必须出席,还要预备礼乐,由巫祝主持祭礼,朝廷派太祝主祭。

战国秦长城秦昭襄王时筑,由今甘肃省静宁县北入宁夏西吉县境,沿葫芦河东岸迤北,至将台折向东,循马莲河谷至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易、红庄,出滴滴沟,于中河乡孙家庄折向东北,经固原城西郊乡明庄、长城村,过清水河后折向东南,又经黄家河村入彭阳县,继过城阳乡、孟源乡出宁夏境。秦始皇时予以修缮,与赵、燕长城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迄辽东,延袤万余里,统称“秦长城”。今宁夏境内遗迹长约200公里,墙身残高1~3米。

西瓦亭秦长城之要塞,在今宁夏西吉县将台镇明荣村,有遗址可寻。

(第二节)西汉时的北地、安定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因都城在长安,史称“西汉”。汉承秦制,除沿用郡县制外,还立诸侯王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分全国为13州刺史部。至汉平帝时,全国共有郡国103、县邑1314、道32、侯国241。今宁夏各地归北地郡、安定郡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