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好像一个性情温和而又宽大为怀的商界侠客,他以自己独特的管理思维将阿里巴巴团队打造成了一个上下同心的铁血军团。这也是马云管理思维的魅力所在。
6.慧眼识才,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般的学生都被Google和微软给招走了,我们选的都是不一般的学生。
谁都知道现在的阿里巴巴公司,有一个汇聚世界精英的团队,但是,平时马云在用人上,他不像其他企业只招“精英”人才。马云选的是对阿里巴巴公司的价值观有认同感的人。
为了秉持这个用人标准,马云把那些很多用人单位都不喜欢用的院校应届毕业生也列入自己的录用表格中。因为在马云看来,这些人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能够很快地认可和接受阿里巴巴公司的价值观。
在刚开始的时候,马云和其他企业家一样也不喜欢应届生,觉得他们都没有受过磨炼,太浮躁,总是不能静下心来,今天来了,一受到挫折明天就有可能拍拍屁股走人。那时候,他还经常说:“给年轻人最好的机会就是不给他机会。”甚至对中国的大学教育,马云也颇有微词:“中国的大学只会教人知识,不会教人才能,根本不是什么精英教育。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社会能力。”所以,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马云对同行们大规模的校园宣讲、招聘是不屑一顾的。
但是到了后来,马云开始顿悟了,他意识到应届生、年轻人的真正价值了。他大概是想起自己当年刚创业时也会因年轻气盛、锋芒毕露而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非议。渐渐地马云在应届生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好处,逐渐开始喜欢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毕业生。
于是,前几年阿里巴巴终于尝试招聘了一些应届生。经过一阵子“试水”之后,马云越来越发现应届生有应届生的优点。因为这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容易接受新事物,成才概率高。现在马云开始为这些天之骄子感到自豪。如今阿里巴巴公司有很多刚毕业两年的员工,目前都已经开始管上百人了。现在马云又开始说:“如果一个年轻人今天和你说他要做什么,三年后依然说他要做这个,而且坚持在做,那你就一定要给这个年轻人机会。”这其实也是马云自身的写照,也是他最让孙正义欣赏的地方。
而阿里巴巴的校园招聘也越来越声势浩大,大有“包揽天下英才”之雄心壮志。2005年,是阿里巴巴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的校园招聘。这一年,也是中国的“搜索人才年”。随着2005年11月9日,雅虎中国宣布全面转型并从门户网站变成了一个搜索引擎网站,对搜索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Google中国的新掌门李开复更是打出了50名“关门弟子”的旗号,果断挺进中国内地市场;百度也摆开了架势,无数的媒体里都写着“百度一下”。
2005年11月20日,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终于拉开帷幕。同一天,雅虎中国在北京拉开了校园招聘宣讲会的帷幕。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马云和雅虎搜索技术专利所有人吴炯将亲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哈尔滨七大城市进行宣讲,他们的目标是招聘50名搜索方面的技术人员。
为了增加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阿里巴巴可谓使尽了招数。不仅笔试的第一名可以获得人民币2万元的奖励,而且每一个被录取员工都将得到阿里巴巴股票期权。除此之外,吴炯和雅虎副总裁路奇还将对这50名员工一对一地制订合适的发展和培训计划。
尽管从进入时机上看,阿里巴巴2005年的招聘时间落后于Google和百度,但马云并不担心。他说:“学生肯定会多走走多瞧瞧,货比三家后才确定自己的去向。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敲定工作一般在次年的三到四月份。”另外,由于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后雅虎将专注搜索业务。尽管雅虎搜索技术在全球是很强的,处于全球第二的位置,占据35%的市场份额,但雅虎中国的搜索比较弱需要补充精干的本土化技术人员。因此,整个2005年,招揽人才成了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时,阿里巴巴甚至打出了“天天招聘”的口号。
马云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校园与大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并极力塑造阿里巴巴平易近人的感觉,而不像有的企业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阿里巴巴的招聘人员更像是市场上的小商小贩,他们热情地招呼着大学生们,甚至有的员工高喊:“请大家来看看,看看这边有没有适合你发展的空间。”无疑,这种诙谐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们的压力。
马云对进入阿里巴巴有4点要求:第一,进入阿里巴巴的大学生必须是一个诚实的人,一定要有工作的激情。马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某个大学生没有这些品质,进入企业要将培养的话,那是很难的;第二,进入阿里巴巴的大学生要有极强的学习意识,要富有学习的能力和好学的精神;第三,进入阿里巴巴的大学生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善于沟通协作;第四,进入阿里巴巴的大学生性格要开朗,并能乐观上进,健康积极,富有年轻人的朝气,有极强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
马云说“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进过前三名,当然也没进过后15名,中等偏上的学生最有可塑性”。的确,高考数学考过19分的马云都能创造一个阿里巴巴奇迹,他没有理由不相信那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可以继续创造“芝麻开门”的神话。马云之所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是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用人不一定非要选择拔尖的人才,只要有一定的可塑性,只要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阿里巴巴来说,就是选对了人用对了人。
7.遵守江湖规矩,不轻易挖对手的墙脚
我们在用人方面可以概括为:一是不从竞争对手中挖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点点滴滴上,我们公司从没有回扣。二是员工随时可以离开公司,我们公司永不留人。三是请进来的人要对他负责,来之前对他狠一点,来之后对他好一点。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跳槽”这些词语在现代人生活中出现频率不断增高,“猎头”,这一过去被人贬义为“挖墙脚”的职业,一跃成为各类企业招聘人才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公司中高管的突然辞职另谋高就,每年新年前后各大企业遭遇的跳槽高峰,来自海外、拥有国际性经验的专业人士进入民企担当重任……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猎头。而马云对职业猎头却有一种抵触的心理。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马云的遭遇。
在马云并购雅虎中国之后,西方分析人士认为雅虎获得了一位强势的中国本土企业家马云,他有能力率领整个公司走向成功。而一下子“吃”掉600人的雅虎中国和100多人的一拍网,也是对从未收购过公司的马云的严峻考验,有一段时间他基本上天天在雅虎中国公司上班,忙着和员工跟管理层见面。让马云头疼的是猎头公司接连不断的挖人电话,雅虎中国的很多员工都接到了“挖人”电话,有人一天就接了好几个。马云承认当时的形势确实比他想像的紧迫,他说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一下子都出现在这个公司,员工对马云说他们也没想到自己这么热门。“好在这两天的情况跟前几天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一点也没想过从杭州带一帮人来在雅虎中国做官,就是实事求是地和大家沟通。员工们基本上已经冷静了下来,比安慰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了解公司未来的方向,不过外界挖人的骚扰声多了一点。”
正因为马云深深懂得被挖墙脚的滋味,所以他对挖墙脚这种类似小人伎俩的手段十分厌恶。在这一点上,马云却显得非常“保守”,他对此都是不屑一顾的。马云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落井下石不是企业的竞争之道。但挖墙脚已成为竞争的手段,但是马云对挖墙角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绝不主动向竞争对手挖人。
2005年,Google为了招聘优秀人才,打出了招聘50个李开复“关门弟子”的大招牌。对于Google的做法,马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些人每人违约金5万,即使阿里巴巴全挖过来也不过250万。但阿里巴巴绝对不会这样做。马云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同时也不允许阿里巴巴的猎头挖。马云曾经多次强烈地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阿里巴巴的人才。
但是事情反过来了,如果其他公司的人才主动找上门来,马云会接受吗?尽管不是马云主动挖别人的墙脚,但对那家公司来说,本质上就是马云挖走了自己的人。马云说,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他基本上不会接受。
而且,与大部分企业不同,阿里巴巴不仅不会用高薪来诱惑人才。在阿里巴巴马云不承诺金钱,马云很多时候会让那些眼里只看到金钱的人离开阿里巴巴公司。
其实,关于不挖人的做法,马云除了出于遵守“江湖规矩”的侠客风范,他更有自己的独特的“马氏”用人理论。马云认为,从竞争对手那边挖来的人,如果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在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所以,他觉得,“挖人”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他不希望挖过来的员工有某种心理上的负担和道义的压力。
对于用人的标准马云说什么才是最合适人才的具体标准,这要根据企业而定,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必需的。因为马云对用人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他心里这是一条不可更改的法则。马云的用人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1)注重人品
选择人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2)互补性强
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清楚每个人才的长处,而对于一些小的缺陷要学会包容。选择互补性强的团队并非只是说性格上的互补,而是每个人的长处的互补,因为这涉及分工的问题。
(3)善于沟通
企业是个利益共同体,因而双方都有责任主动去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强大的执行力的前提。只有把每个人的想法理解到位了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而理解的前提则是有效的沟通。
(4)能共同承担责任
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学习改正的过程。每个人都要为错误承担责任,而不是互相指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云永远把自己的员工当作是阿里巴巴公司最值钱的财富,他每当面对自己员工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种心情:“我第一次走进他们办公室的时候,员工们用各种眼神注视着我,焦虑,怀疑,气愤,平静。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自己的命运被不同的人掌握,确实会心里打鼓。所以,我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机会。现在我没有裁人计划。我十分希望他们都可以留下来,给我马云和阿里巴巴一个机会,共同把事业继续做下去。”据说,自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业务之后,马云尚未接到一封辞职信。
8.自断其臂,极其痛苦的全球大裁员
虽然人少了,但我们的成本控制住了。现在公司的成本处于一个稳定的阶段,几乎每个月都可以做到低于预算15%左右,控制成本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到花每一分钱都很小心。
在市场竞争中,虽说壮士断腕痛彻肺腑,但不进行割舍又会影响全局,因此忍得一时之痛,果断放弃就成了无奈之中的英明选择。
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灭,投资人本来答应给更多的钱不给了,不给钱阿里巴巴许多项目都停下来。2001年1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能维持半年多的700万美元,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崩断时,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正如马云介绍的那样,投资者虽然给予了马云极大的希望,但是当他们在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市场利益时,他们决不会再投入。马云的幸运之处在于,在选择投资者的第一天马云就和投资者讲好,倒霉的时候自己是需要投资者的,要是倒霉时投资者比马云跑得还快,那可不行。约定只能是约定,当马云网站的钱快烧完时,当马云的网站找不到盈利模式时,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本能地捂紧了自己的口袋。
砍掉成本是马云急需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活着,为了活得长一点,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首先是节流控制成本。于是阿里巴巴撤站裁员,全面收缩就是必然的选择。然而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件容易事。
马云后来回忆说:“冬天的时候,我们当时犯了很大的错误。一有钱,我们跟任何人一样,我们得请高管,我们得请洋人,请世界500强的副总裁。我们请了一大堆人。可最关键的时刻又要做决定请他们离开。我们裁掉了很多高管,这是最大的痛苦。就像一个波音747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面,结果拖拉机没飞起来,反而四分五裂。我们如果当时不做这样的手术,可能阿里巴巴就没了。”可见这是个极其痛苦的大裁员,也是阿里巴巴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如果马云当时不能当机立断,阿里巴巴就会成为无数倒闭网站中的一个!
于是,在2000年1月召开的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上,马云和决策层作出了三个“BTOC”的战略决定:BackTOChina(回到中国),BackTOCoast(回到沿海),BackTOCenter(回到中心)。所谓回到沿海是指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回到中心是指回到杭州。正是这次会上,马云第一次确认杭州为阿里巴巴总部。然而下定决心是困难的,执行更加困难。在这个关键时刻,第二个关键人物来到了阿里巴巴,他就是关明生。也许阿里巴巴就是运气好,在关键时刻总是贵人出现。阿里巴巴第一次弹尽粮绝时,来了蔡崇庆;阿里巴巴第二次弹尽粮绝时,来了关明生。于是,关明生挑起了这个重任。
2000年1月6日,关明生到达杭州,两天后开始裁员举措。当时在杭州英文网站有一个30来岁的比利时员工,表现很好,工资很高,年薪是6位数美元,这个工资对于杭州本土员工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杭州本土员工的月薪多数是一两千,好的三五千人民币。关明生去和他谈,说阿里巴巴已经付不起他的工资了,他如果同意把薪水减一半,把股权升三倍,他可以留下来。这个年轻人想了想,没有接受,于是关明生就把他裁掉了。这个年轻人走时哭了。3年以后,这个比利时年轻人突然打电话给关明生,说他在自己母校伦敦商学院读书,现在毕业了,他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