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一首《常回家看看》,说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真情,也道出了晚辈对长辈的爱心。这首歌表达了几代人的心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是的,年老的父母们大都喜欢和子女们呆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也都企盼着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但是,也有父母既盼望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又对子女们“常回家看看”犯愁的。
这是为什么呢?不是父母不想见子女,而是他们确实有子女们难以体会到的难处,犯愁就是歌中唱的那句“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引起的。子女们好不容易来家一趟,老人们都会自觉“张罗一桌好饭”。一般不会去饭店,因为缺少家中的节省、方便和温馨,老人们大都是在家里“张罗”饭菜。这时候,爸爸成了采购员,妈妈成了炊事员。早在子女们还没到家之前,就忙活开了。等到把子女们送走,老俩口还要收拾杯盘,打扫残羹剩饭,累得腰酸腿疼,好几天也缓不过来。
另外,聚餐时吃剩的东西,父母也舍不得倒掉,有时为此要连吃好多天剩菜剩饭。
如果子女们每周都“常回家看看”,那父母的辛苦就可想而知了。腰腿还没缓好又要“张罗”,原来的剩菜剩饭还没吃完,又有新的剩菜剩饭。子女们不但带一家人来,有的还要带上酒友、牌友,在父母家大摆战场,常常折腾到深夜才肯打道回府,全然不顾忌父母的感受。如果子女们都这样“常回家看看”,我看没有哪个父母能顶得住。
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说明子女们心里有父母,是爱心是孝心。但是,“常回家看看”仅有爱心和孝心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从细微处多体贴父母。
一是不要打乱父母的生活规律。譬如老年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子女一般就不要因为自己的到来,轻易让父母放弃午休。子女们在时间上可有多种选择,可以早点来,吃过午饭离开;或等父母午休后再来;或午休时与父母一同休息;或到时领着孩子出去溜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同时,晚饭后回家时间也不要太晚,以免影响父母作息。改变生活规律对老年人来说不是小事,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患的老人,弄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二是不要增加父母的生活负担。老年人很要强,子女来了都想搞得体体面面,让子女们高兴。尤其是免不了为子女们“张罗一桌好饭”。可大多数父母的身体和精力已承担不了如此繁重的家务劳动。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时,一定不要把自己当成客人,等着父母操办一切。在家吃饭时,子女们亲自动手,让父母趁此休息休息。父母年纪大了,天天自己操劳,子女节假日来家,让父母吃顿现成饭,那才是孝心。子女或者也可请父母去饭店聚餐,换个口味,换个环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三是不要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父母花钱也是高兴的,子女走时带点父母要子女带的东西也是可以的。
同时子女回家看望父母,买点老人喜欢的食物或东西,或者带老人去街上下下馆子,或给父母点“孝敬钱”,那也是应该的。但要切忌“常回家看看”来时两手空空,走时大包小包,或来家只图调整自己心情,顾不上和父母交流,或经济上只进不出,只“赚”不“赔”,或不管父母同意与否,只要自己用得着,见啥要啥,见啥拿啥,变成“蹭老”、“啃老”,使父母在经济上饱受负担,长此以往,子女“常回家看看”就会影响父母的生活质量。
青年人幻想他们的愚昧被老年人误认为幸福。老年人幻想他们的庄重被青年人误认为智慧。
——英国作家科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