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的老年群体中悄然出现了一种“扮嫩”现象。在城市街头,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身背双肩挎的书包,穿着年轻人爱穿的帽衫,在着装打扮和用品上追求色彩艳丽,甚至连说话的声调也有年轻人的味道……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媒体善意地将其称之为“扮嫩”,以区别颇有贬义的“装嫩”一词。
其实,“扮嫩”并非只表现有穿衣服上,很多老年人“老夫聊发少年狂”,跳芭蕾舞,去西藏旅游,骑车环游大好河山,做青年人游戏,像年轻情侣一样牵手漫步、上网、玩游戏、吃儿童食品、看动画片、与孙子同上课堂……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扮嫩”一族的出现,并非只是茶余饭后的调侃,而是有一定环境和心理渊源的社会体现。
一、老穿少衣现象是真正的服装革命。在发达国家,在衣着上基本没有年龄的区分,只有胖瘦不同,越是老年人越要穿着鲜艳。70多岁的人如果有腰身,照样可以穿紧身衣服。而我们国家则不同,年龄越大,衣服越肥,样式越难看,颜色越暗淡,这本不符合人类的审美规律。人老了,外貌不再靓丽,所以年龄越大,越应该穿得时尚。
穿着入时不光满足了老人们爱美的心理,还使老人们变得自信、乐观、心态年轻。
当然,“扮嫩”也不仅是女性的专属。高龄男性穿着运动鞋,休闲花格子短袖、或宽松休闲长裤时,浑身散发出一股生命活力,乍一看,可一点儿也不比小伙子逊色。
二、老做少事可以弥补过去岁月的遗憾。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水平有限,老人们从年轻开始就都穿一样的衣服,上班为国家,下班为子女,基本没有业余生活。现在老了,终于有时间、有经济能力去做年轻时想做而没有做过的事情,老人们何乐而不为呢?眼下许多老人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画画、学摄影、学考古,参加考试、参加展览、观看各种演出,在一块切磋技艺,更有老人在家里做玩具娃娃、养宠物、养荷兰鼠等等,一种“扮嫩”现象在老人中间悄然成风。
三、老学“扮嫩”释放心理需求有必要。心理学专业人士指出,忘却诸多烦恼,回归童年的心态,实际上是一些老年人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表面上看,一些老人的幼稚行为很像是一种逃避,但是从本质上看,这些返老还童的做法和心态恰恰很好地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暮年沉闷,应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是应该积极提倡引导的。可能目前社会上还没有机构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老年人的“扮嫩”现象还处在自发和不自觉的状态,甚至还被一些人不理解,冠以“装嫩”的帽子。如果老年人都能自觉地跳出老年恐惧等心理阴影,活得像个孩子一样单纯,就不会发生老年人成为心理咨询主要对象的问题了。
心理学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城市老年人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居于首位的心理问题是为儿女操心,主要是为儿女的婚事、家庭生活和工作问题担心着急,排在第二位的是退休后的不适感和心理落差,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另外,一些老年人还有衰老恐惧、健康恐惧等问题。
懂得了以上道理,作为子女就要以平常心来看待父母“扮嫩”现象,不要错误地认为这是很丢人的事,也不能对老人的行为进行干涉或指责,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件事。“扮嫩一族”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结果,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只有富裕起来的中国老人,才有可能向往年轻态的生存方式。因此,如若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应为街头出现的“扮嫩一族”感到欣喜。
同时,从“扮嫩一族”的出现也反映出子女孝顺、家庭和谐的景象。试想在一个儿女不孝、缺吃少穿的家庭里,老年人还会有“扮嫩”的心境吗?所以我们说,和那些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想天愁眉苦脸的老人比起来,“扮嫩一族”老年人给子女带来的是欢乐和幸福。
不过,作为子女也要引导父母在保持心态年轻方面量力而行。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衰退,不论是体能、精力都不能和年轻人相比。要提醒老人避免做剧烈的运动,或者到危险的地方旅游,或当“背包族”,或在街上和年轻人抢车道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老人的病比年轻人花样少些,但缠身的疾病永不离去。
——西方医学之父(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