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初期,幽州等州郡归后梁、后唐管辖。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起兵反叛,为取得契丹的军事支持,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由德光册立为帝,史称“儿皇帝”,建国称后晋。作为交换条件,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契丹得幽云十六州后,改称幽州为南京,企图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南下的基地。
公元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兵南下,于公元947年灭后晋,改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后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被迫引军北返。但辽一直不忘重建对中原的统治,多次对中原用兵,并与北汉、南唐联合对抗逐渐兴起的后周政权。
公元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宁州刺史王洪,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先后举城投降。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收复汉地,但后发重病,不得不罢兵南撤,不久,一代英主含恨离世。
第二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都大梁,即开封,称东京,自此以北至河间府,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辽占燕云十六州,对宋无疑是一大威胁。
2.尘扬燕云——赵光义的北伐
宋太祖即位后,便将收复燕云十六州列入统一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平定一方割据势力之后,宋太祖就把其国库中的财物集于一处,封存在一个专设的仓库里,每年国家财政开支的剩余部分,也全都存入这一库房中。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我十分同情身陷敌国的百姓。等所封贮之钱满五百万后,就派使者到契丹去,用这些钱赎回幽燕诸郡;如契丹不应,就用这些钱招募将士,以武夺之。”这个仓库名曰“封庄库”,后改称“左藏库”,又改为“内藏库”。只可惜赵匡胤壮志未酬便去世了,但收复故土的计划,北宋王朝始终没有放弃。
公元976年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当时吴越、漳泉归降,十国之中仅剩下北汉了,公元979年赵光义出征北汉,数月后北汉投降。此时赵光义想乘灭北汉之势,移师燕云,收复燕云失地,完成周世宗柴荣和赵匡胤未竟之志。
宋军初战获胜,连下数州,辽军苦守待援,宋军也只得屯兵城下。之后赵光义率军在高粱河与辽援军展开激战,在辽军耶律休哥等援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赵光义中箭后乘驴车落荒而走。宋太宗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986年,赵光义大举攻辽(即雍熙北伐),兵分三路北伐,但又以失败告终。
3.澶渊之盟——买来的和平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相继败北,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宋朝对辽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但辽兵却不断南侵。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引大军二十万南下,围攻定州。宋朝朝野震动,一些大臣建议真宗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力劝真宗北上“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最终勉强同意了寇准的建议,于十一月率军亲征。此时,辽军已抵达黄河北岸,宋军遂与辽军对峙于澶州(今河南濮阳)。
辽军统帅萧挞凛(一说萧挞览)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伏驽射杀,辽军士气大挫。随后,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进行掠夺物资和政治敲诈,因折将受挫,于是提出议和。宋真宗亦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仍以白沟河(今河北巨马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
对宋而言,澶渊之盟不过是以“贿赂”来换和平。“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使得宋朝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内政的建设和西夏的战事上,从而避免了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与宋的纠缠中脱身也可说是明智之举。
但和平的背后也有隐忧,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武备皆废”,宋朝一派歌舞升平,“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
靖康之耻——北宋的灭亡
1.海上之盟
女真族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以渔猎为生。10世纪初,女真人大多臣服于辽。辽朝统治者长期鱼肉女真百姓,女真人不堪压迫和重负,终于起兵反辽。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国建国后,遂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辽朝末年,辽统治阶级的实力因内讧而大为削弱。当金人逐渐强盛向南扩张时,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女真人、渤海人和汉人又纷纷起兵反辽,使得辽朝的统治陷入危机。
宋朝君臣见辽屡败于大金,便想借助金人之力收复燕云州郡。从1117年(政和七年)起,宋朝先后多次遣使从登州(山东蓬莱)渡海到金国,相约夹击辽国。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共同出兵伐辽,辽灭亡后,北宋取燕云诸州,把原来每年给辽的岁币原数转送于金。
“海上之盟”的签订,使金朝由最初要摆脱辽的压迫,上升到要推翻辽朝并取而代之的更高目标。
1122年正月,金兵一举攻破辽的中京,辽天祚帝逃往夹山(内蒙古萨拉齐西北)。三月,金军又攻破辽的西京大同府。金军一路势如破竹,宋军却是一塌糊涂。五月,宋朝派童贯、蔡攸(蔡京之子)等领兵北伐,辽将萧干、耶律大石率兵应战,十五万宋军竟狼狈溃散。十月,童贯又派兵十万伐辽,宋军虽攻入燕京,但后又被辽兵逐出,宋军烧营南逃。十二月,金兵由居庸关南下,不战便得燕京。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获,辽亡。
2.宋金的首次交锋
在金军追袭辽帝时,宋见金国迟迟不肯交割燕云之地,便乘机策动张觉背金降宋,背叛了盟约,这就给金人对宋用兵提供了借口。
金灭辽之后,见宋朝防备空虚,决定一鼓作气,灭掉宋朝。为隐蔽企图,金多次遣使至宋示好,使宋放松戒备。
1125年10月,金太宗下诏攻宋,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为主将,出平州攻燕山,两路大军计划在宋都东京会师,然后一举灭宋。由于北宋疏于防范,金东路军长驱直入,燕山府守将郭药师投降,金遂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十一月,宋徽宗赵佶听闻金兵来犯,惊恐万分,令各路军入京勤王,同时遣使求和,次月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自己称太上皇,借“烧香”之名,逃往镇江避难去了。
金东路军很快就兵临东京,但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重创金军,金军屡攻不克,西路军在太原城也遭到了宋朝军民的顽强阻御。不久,宋军20余万来援,孤军深入的金军考虑到形势不利,遂与宋约和,引兵北撤。
3.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1126年,金军匆匆北撤后。宋廷的投降派又逐渐得势,李纲等主战派则被迫调离东京,各路的勤王之师也被遣散,致使防务空虚。
1126年八月,金军在经过休整后,又分东西两路大军南侵。西路军攻破太原,乘胜渡河;东路军攻陷真定。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两路军合攻东京,东京城破。但东京军民抗金情绪高昂,他们将前来议和的金使杀掉,30万百姓纷纷领取器甲抵抗金兵。当金兵欲纵火屠城时,欲行巷战者“其来如云”,金军慌忙修筑防御工事。
金军在占领东京的四个月内,大肆掳掠。1127年四月,金军把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朝官3000多人俘虏北去,北宋遂亡,此为“靖康之耻”。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在中国历史中,总是不免与“耻”和“恨”之类的负面记忆联系在一起。
武力衰弱,对外屈辱,就是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的窝囊背影。但是,就是这个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的朝代。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居然是“康乾盛世”的两倍之多,都城东京“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集市“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北宋的富庶令当时世人无不仰慕。
不得不说,北宋的富庶与其“文治天下”的国策是分不开的,但也造成了“文盛武衰”的局面。北宋没有出现李世民一样的雄主,却出了徽宗这样的丹青妙手。皇帝为表,习文之风更盛,以至于“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吟风弄月的宋朝后继者完全没有了赵匡胤当初跃马扬鞭的血性,面对如狼似虎的外族铁骑只是一味地屈辱求和,而“靖康之耻”也成了这个王朝永远无法抹去的痛。
知耻何不后勇
1.天不亡宋
在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但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因被钦宗派外任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侥幸躲过这场劫难。作为赵氏皇族中仅存的嫡亲,“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
1127年,金军从开封撤军之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即位,但是赵构一出来,张邦昌就赶紧把皇位还给了赵构。张邦昌还下了一道命令:“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这是什么意思呢?西汉传了十代,后被王莽篡政,汉光武帝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政权,又开创了东汉近两百年的天下。张邦昌把赵构比作汉光武帝刘秀,是希望赵构能像刘秀那样中兴大宋。
靖康二年(1127年),时年21岁的赵构在大臣的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重建赵宋政权,后迁都于临安(但南宋统治者实际上并不承认临安为首都,称其为“行在”),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赵构即是后来的宋高宗。
大宋江山落入金人之手,赵氏皇族身陷敌营,死里逃生的赵构,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呢?他能否承担起中兴大宋的重任呢?
2.战争与和平——谁是投降派
赵宋王朝在南京重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待金朝的南侵,是战,是守,还是投降?
高宗即位之初,不能不标榜“中兴”,因此便以抗战派中声望极高的李纲为宰相,又令副元帅宗泽知开封府兼东京留守,领兵进驻东京。李、宗二人成为抗战派的主要代表。
高宗又起用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预政务,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不设枢密使)。黄、汪成为投降派的主要人物。
不久,李纲奉召入朝,提出十条抗金建议,反和主战,并请高宗严惩张邦昌等汉奸,破格提拔抗战将士。投降派以“二帝北狩”为理由,主张“割地厚赂以讲和”。李纲遂提出反驳,说即使“割天下之山河,竭天下之财用”,也无法满足金人的贪欲。李纲又提出改革军制、整顿军纪、重新部署防御力量、募兵买马等一系列建议,但是高宗并未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