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述
25741300000008

第8章 刹那的流星——大秦帝国(2)

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坚守了四个多月,秦军团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都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这时,秦相范雎献出一个反间计——派间谍携带大量黄金到赵国进行离间,并声称,廉颇不足为虑,秦国最怕赵国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

赵国孝成王原本就因军队伤亡过多而欲迁怒于廉颇,又听到秦国的离间之言,遂罢听蔺相如、赵奢之言,执意派赵括代替廉颇指挥诸军。

秦军的反间计既成,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统4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线。到达前线后,赵括立即改变廉颇的防御部署计划,向秦军主动发起进攻。

秦军统帅白起和秦将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佯败以诱赵括。赵括果然中计,他率大军离开大本营,义无反顾地直扑秦军大营。见诱敌战术成功,白起立刻启动包抄计划,派出两支“奇兵”。这两支部队共3万人,他们悄然离开营垒。一支2.5万名步兵,断绝赵军的后路;另一支5000名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此时,赵军主力已进到秦军预设的阵地之前,对秦军发动进攻。但秦军阵地工事坚固,赵军屡攻不下,只好往后撤退,却又被秦军断绝了后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战争由此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将近四十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哀嚎弥漫四野。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赵括决定做生死一搏,他亲率精兵,披上坚甲,强行突围。秦军万弩齐发,赵军兵士一个个倒下,赵括在最后一次突围中中箭而死。是役,赵军惨败,向秦归降,白起将赵军集体坑杀。

在长平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震惊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东方各国再无力与秦相抗。就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这一年,一个婴儿降生了,他就是未来吞灭六国的秦王嬴政。

2.不败的神话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开始亲政,并为统一六国做积极准备。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使秦国人才济济。他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加强自己对政权的统驭能力。

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部分,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嬴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的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李斯建议嬴政先攻韩、赵两国,这两国一亡,魏国也不能独活。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天下。

从秦王嬴政17年即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秦帝国军团开始横扫天下。嬴政首先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王安。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进攻赵国。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后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秦军进入邯郸,赵国灭亡。

赵国灭亡后,秦军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发兵,大举向燕国进攻,秦王嬴政21年,攻下燕国都城蓟。秦王嬴政25年,秦军攻克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魏国由于早期穷兵黩武,国力已经日渐衰弱。秦王嬴政22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城大梁,掘开黄河大堤,水淹大梁。魏国灭亡。

秦王嬴政21年,秦国举兵攻打楚国。嬴政亲派王翦率兵出征,倾全国之兵60万人,于秦王嬴政24年大举伐楚。楚国举国抵抗,楚国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

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3.第一帝国

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说:“夏、商、周三代的天子称王,我如果还继续称王,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必须换个称谓。”大臣认为应当从“三皇五帝”里取两个字,以表明嬴政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取哪两个字呢?当然不能是“三五”,那就叫“皇帝”吧。自此,“皇帝”就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秦始皇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空前之大,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以及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新疆域。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221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即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奋起反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不幸丧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向西、北两个方向进行扩展,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赶走了匈奴人,占据河套地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

通过不断的征战,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至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帝国的崩塌

1.秦始皇落空的愿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突患重病。由于旅途劳顿,病情加重。秦始皇不禁忧心忡忡,因为他有一件牵肠挂肚的事,那就是太子还没有确立。

不立太子或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历来是王室的最大隐患。

正是立太子之事,使得秦始皇寝食不安,病情加剧。

病危中,秦始皇终于决定立扶苏!他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中说:“把军队交给蒙恬,你速速赶回咸阳,准备为我办理丧事。”这封信写好后,盖上御印,封好后,就放在中车令赵高那里。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从王权继位法上看立太子似乎顺理成章。但扶苏的思想主张和秦始皇不太一样,扶苏好儒,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他对秦始皇的“以法治国”的方针不以为意,“数上书,议时政”。尤其在焚书坑儒后,扶苏对秦始皇的暴行很是不满,于是就跑到秦始皇那里劝秦始皇行仁政。秦始皇当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很生气,就把扶苏打发到边疆去了。

通过这件事,说明秦始皇并不喜欢扶苏,那么,他为何又在临终之时给扶苏写信,让他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呢?这实际上是确认了扶苏继承人的身份。

立扶苏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第一,扶苏长子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让他继位符合王位世袭制的传统,“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样做没有争议,不会出乱子。而且他清楚地记得韩非子说过的话:“轻其嫡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意思就是,一国之君,不重视嫡长子,而把嫡长子与别的儿子同样看待,尊卑不分,太子没有确定下来而国君又去世,那就是亡国的征兆。

第二,扶苏和蒙恬在北方手握30万大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可能发生兵变。

基于这两个原因,秦始皇在临终之际下决心立扶苏。应该说,秦始皇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想象,扶苏体恤百姓,又和蒙恬交好,掌握军权,他即位后,秦朝的政局应该会稳定。

但是,历史和秦始皇开了一个玩笑,他在位时,说一不二,无人抗拒,没想到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却落空了。

2.赵高的阴谋

诏书封好后,秦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暗中却私自扣压了遗诏。

原来,赵高早已谙熟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怕惹出乱子,就封锁了消息。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驾崩外,其余人均不知情。

一天,赵高带着遗诏去见胡亥,劝他继位。早就觊觎皇位的胡亥听罢赵高的一番话后,便答应了。随后,赵高又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劝服了丞相李斯。

于是,赵高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将胡亥立为太子;又另外伪造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仁孝的扶苏接到“诏书”后,挥剑自杀。蒙恬的兵权也被削夺。

不久,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则因拥立有功被封为郎中令,成为了胡亥的心腹。自此,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开始分崩离析。

3.一语成谶

公元前210年的那个冬天,秦始皇告别了他耗尽毕生心血所创建的大秦帝国,带着些许遗憾与世长辞。令他至死都耿耿于怀的是东郡(今河南省濮阳西南)那石头上的几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的确,一语成谶,在秦始皇逝世的三年后,雄霸四海的秦帝国轰然坍塌。

秦二世登基后,为确保自己不稳固的地位,大杀兄弟、宗室,从内部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国家政策上,无能的二世皇帝并没有注意到即将到来的狂风骇浪,同时在帝国的南北两个方向保留着庞大的军事力量,百姓自数千里外转运粮草物资,“死者相望于道”。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这三大工程,更是耗尽民力。

所有的这一切,可以浓缩成当时的一句话,叫作“天下苦秦久矣”。秦帝国早已不堪重负,欠缺的只是压垮驼背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誓师反秦。天下大乱,风起云涌。

公元前207年11月,秦王子婴献城投降刘邦,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