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梁冀骄横跋扈,结党营私,专擅朝政。面对梁冀的淫威,忠正耿直的李固没有退缩,反而积极地与外戚势力作斗争。那么李固是怎样反对外戚专权的?在立帝问题上,他进行了什么样的斗争?梁冀又是如何诬陷他的呢?
针砭时弊
汉顺帝在位的时候,朝廷内部很不稳定,天灾又接连不断。李固趁着皇帝下诏的时机,向皇帝提出良策,以求能够消除朝政的弊端,安定人心,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1.踏入仕途
汉顺帝继位时,外戚和宦官彼此勾结,阶级矛盾愈加尖锐。再加上不断发生的天灾,使得人心更加不安了。
为此,朝廷特地颁下诏书,要求文武百官指出时政的弊端,并提出治国的良策。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一向不畏权贵的李固直言进谏,指出朝政的弊病。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他自幼胸怀大志,虽然是一个贵族子弟,但没有一点纨绔习气。他喜好读书,经常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拜访名师,研究学问,探索人生。所以,李固的知识面很广,可以称得上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
同时,他还结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读书人也慕名向他求学。最初,他并不热衷于功名,当时的司隶校尉曾多次荐举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推举他做茂才,李固都没有答应,甚至有的官府催促他去做官,他也称病不去。其实,他是不愿在学业未成之前,过早地踏入仕途。
直到汉顺帝当皇帝的时候,李固认为时机到了,便开始出来做官。
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是梁商、梁冀父子。梁商出身于世家大族。汉顺帝即位以后,梁商作为梁竦之孙,被封为乘氏侯。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汉顺帝立梁商之女为皇后,此后梁商的地位日益显赫。
李固见此,便上书皇帝说:"自古以来,后妃家族很少有保持长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爵位和极重的权柄,但却不知克制退让,所以不得不颠仆毁败。远的不讲,在此之前外戚阎氏专权受祸就是明显的例子"。
他还进一步指出,"如今梁氏不但拥有皇后的位子以及很高的爵位,而且梁氏子弟都在朝廷做官。他们掌握的权势,是明帝、章帝时没有见过的,应该削弱以步兵校尉梁冀为首的大权,使政归于朝廷。"
汉顺帝看到李固的建议后,虽然采纳了其中的一些建议,并让李固做了一个议郎,但也只是做了点表面文章,装装样子而已。事实上,梁氏一族的实权不仅没有减少,梁商还攫取了权势很大的大将军要职,梁冀又升为河南尹,他们的权势更加膨胀。
2."固执"的反对派
李固的建议触怒了外戚,梁氏开始寻机诬陷他。大司农黄尚为李固在大将军梁商面前极力求情,再加上仆射黄琼的力保,外戚势力才肯作罢。很长时间之后,朝廷才让李固再次担任议郎官。
没多久,李固被外调去担任广汉的雒令。他一怒之下,愤而辞官,回到了故里南郑。一回到故里,李固便闭门不出,不再同人交往。
大将军梁商觉得李固与一般的反对派不一样,还有可用之处,因此对李固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
汉顺帝治国能力平平,政权便握在了大将军梁商手里。
梁家出美人,梁商的两姑母,一个为章帝的贵人,一个为章帝的皇后,即汉和帝的生母。汉顺帝又纳梁商的女儿为皇后,梁商的妹妹为贵人,姑侄二人都深受皇帝的宠信。因此,梁家才能够权倾朝野,势焰灼天。
梁商有自知之明,他鉴于前代外戚窦氏、邓氏、闫氏三家惨遭灭族的历史教训,便采用和柔自守的策略,摆出一副贤明通达的姿态,主动起用一批士人为官。于是,李固又被召回朝廷,担任了从事中郎。
李固虽然再次为官,但他并没有放弃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
为了振兴朝纲,李固向大将军梁商建议,要革除弊政,选用贤才,崇德尚俭,他还忠告望尊位显的梁商,当以天下为忧,功成身退。然而,梁商对爵禄权势十分贪恋,对李固的建议很反感,于是他借故再次把李固赶出京师,让他担任荆州刺史。
梁冀掌权
梁商因病死后,梁冀继续把持朝政。与其父相比,梁冀残暴淫逸,日甚一日。李固因在地方政绩卓著,所以再次回到了朝廷。李固与梁冀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1."天下第一"廉吏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梁商病死,还没有被下葬,汉顺帝就任命梁冀接替其父的职位,成为大权在握的大将军,梁冀的弟弟梁不疑升迁为河南尹。
李固在地方上为官时,曾经告发他的部下南阳太守高赐有贪赃受贿等不法行为。高赐很害怕,于是就去行贿大将军梁冀,请求梁冀救他。梁冀接受贿赂后,便派人持文书急救,然而李固却不买账。梁冀救得越急,李固抓得越紧。
后来,梁冀只好釜底抽薪,将李固调职,让他去做泰山太守。
李固接任泰山太守的时候,正赶上不堪忍受压迫的泰山人民屯聚山寨,对抗官兵,官军追讨多次都毫无结果。李固到任以后,没有派遣兵马前去镇压,而是选留数百人作郡兵,其他的全都遣散回乡,劝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没过多久,屯聚山寨的百姓也自行解散回乡,起义因此得以平息。
李固担任泰山太守期间,汉顺帝在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派遣杜乔、周举等八名朝廷命官分别巡行州郡,查访各地吏治的得失,以此来表彰廉吏,惩办贪官。巡使凡是经过查实,确有犯贪赃枉法的刺史以及二千石地方官员,即刻驿马上奏;县令以下如果有犯法者立刻处治。
没过多久,巡行州郡的巡使纷纷上奏朝廷揭露地方官吏的罪行恶迹,而担任泰山太守的李固却受到一致称赞,政绩名列"天下第一"。
李固因为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声望也越来越高,有志之士便将振兴朝纲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纷纷要求他回朝执政。梁冀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将李固再次请回朝廷。此后,李固和梁冀之间的烽火重新燃起。
2.举荐贤良
李固对用人的问题十分关注,他想要用那些耿直无私的人去代替那些骄奢淫逸、党同伐异的外戚。他一到京都,就上疏汉顺帝,强调广集贤人对治理国家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他指出,顺帝刚刚即位时,曾经征召南阳樊英、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会稽贺纯等人,这对天下贤良之士,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贤良之士都殷切期盼着朝廷的录用。然而,曾被征召的人到了朝廷后,并没有真正得到重用,例如杨厚、贺纯还托病回乡了。黄琼则长期担任议郎之职,得不到提拔。
李固还建议皇帝召回杨厚,重用已在朝的黄琼、周举、杜乔等人。与此同时,他还向顺帝推荐了不在朝廷的贤才,如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清河房植。
他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实现,汉顺帝征用了杨伦、杨厚等人,还擢升了黄琼、周举,并让李固担任大司农。
李固的改革措施使朝政为之一振,大有万象更始的气象。然而,就在李固等人想要大干一番的时候,汉顺帝在建康元年(公元144年)驾崩了。
之后,李固和梁冀斗争的焦点转移到了立谁为帝的问题上。
扶立幼帝
梁冀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积极扶立年幼不懂事的继承人,以达到专权擅政,操纵朝纲的目的。李固身居高位,为了不使政权落入权臣之手,以及维护国家的安定,自然与外戚势力极力抗争。
1.帝位之争
汉顺帝驾崩后,太子刘炳继位,他就是汉冲帝。由于冲帝年仅两岁,所以梁太后秉政,李固被任命为太尉兼录尚书事(宰相),大将军梁冀则掌握了实权。
汉冲帝即位不满半年,便夭折了,嫡嗣断绝,照例要由太后、宰相和公卿列侯一同商议,在宗室近支中选择贤能的人为帝。当时,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个是十五岁的清河王刘蒜,另一个是乐安王之子、年仅八岁的刘缵。
李固主张立年长而且有德行的刘蒜,而梁冀则坚持拥立年幼的刘缵。李固后来还恳切地劝说梁冀要"审详大计",仿效周勃、霍光择贤而立汉文帝和汉宣帝,不要重新上演邓骘、阎显为了专权擅政而立幼弱的事情。李固的话深深刺中了梁冀的要害,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
梁太后一方面要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还要维护梁氏家族的利益。要使这两个权利保持平衡,最好的方式便是扶立幼主或是扶立平庸的人登基称帝。
最后,梁冀与梁太后一同商定,迎立刘缵登基称帝,刘缵就是汉质帝。
自从梁冀掌握实权后,他卖官鬻爵,贿赂公行,遍插自己的党羽,汉朝的任官制度名存实亡。李固身为宰相,自然不能容忍这种事情。为了匡复汉室和整肃超纲,他大力整顿吏治,并奏准太后,罢免官吏百余人,这使得外戚势力更加恼怒。
于是,梁冀指使曾被李固裁减的官员污蔑李固,说李固假公济私,图谋不轨,离间皇室、外戚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还结党营私,有功则归于自己,有过则归于皇帝,而且随意斥退大臣,在朝廷上作威作福。
梁太后深知李固对汉室的忠诚,因此对这些污蔑并未理睬。
2.一句话惹的祸
汉质帝虽然只有八岁,但很聪明。他把梁冀的专横跋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梁冀也很忌惮汉质帝,唯恐有"后患"。
一次在朝上议事的时候,质帝看到大将军那副无所顾忌的傲慢相,实在忍不下去了,就指着梁冀对群臣说:"此跋扈将军也。"
这句话传到梁冀耳中后,令他非常恼恨。于是,他秘密派遣自己的左右亲信,在汉质帝的食物中放了毒物。
小皇帝吃了有毒的食物后,顿感胸腹烦闷剧痛,立即召见有胆有识的太尉李固。
李固马上赶到宫中,急问病因,汉质帝说:"吃了一些食物后,就开始腹闷,如果喝水,还可活命。"梁冀听后,赶快在一旁阻拦道:"恐怕要吐,不能喝水。"
没多久,汉质帝就暴死于宫中。李固在伤心之余,开始追查此事并审讯侍医。梁冀害怕此事暴露,急忙阻止,他对李固更加记恨。
诬陷贤良
李固屡屡与梁冀作对,使得外戚势力嫉恨于心。为了除掉这个难缠的"绊脚石",梁冀借机以谋反的罪名,将忠臣李固逮捕入狱,并将其杀害了。
1.桓帝继位
汉质帝死后,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联名写信给梁冀,说:"如今天下不幸,屡遭大忧,一年之间,连失三位皇帝,现在又要立继位人,这是朝廷中最大的事,国家的兴衰都在此一举,太后也为此操心不已,梁将军也因此不断忧虑。然而,要选择"圣明"的君主,还需要广泛征求公卿百官的意见。"
李固的一封信,使得梁冀不得不召集三公、中二干石、列侯等大臣来商议拥立新君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觉得清河王刘蒜贤明有德,并且有很大的声望,况且他又是皇室中地位最尊贵、血统最亲近的后裔,立他是最合适的。
然而,李固等人所赞同的,恰恰是梁冀和太后最不希望的。梁冀和太后心目中最满意的皇位继承人是即将成为他们妹夫的蠡吾侯刘志。因此,即便群臣一致赞同拥立刘蒜继承皇位,梁冀仍然坚持拥立刘志。
李固等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一点也不让步。梁冀为了排除李固等人的阻挠,便与梁太后商定,以皇太后的名义,将李固的太尉职务罢免,剥夺李固的朝议权,然后再拥立刘志为帝,刘志就是汉桓帝。
2.被诬身死
李固虽然被罢免了官职,但跋扈的梁冀仍然不肯善罢干休。碰巧这个时候,河北甘陵和魏郡的宗室刘文、刘鲔争相谋立刘蒜为帝。
梁冀借故发挥,诬陷李固谋反,并将其逮捕。李固下狱以后,朝中公卿百官深受震动,纷纷上疏营救。其弟子王调披枷带锁上疏皇帝,以此想要证明李固无罪。河内赵承等人也冒死上疏。梁太后慑于舆论,又找不到证据,只好下诏将李固释放。李固出狱后,京城百姓欢呼万岁。
梁冀见此情景,深感李固声望之高,大有压倒梁氏的趋势,这对梁家来说是最大的威胁,于是再次将其逮捕入狱。长史吴祐义愤填膺,当面与大将军梁冀争辩,还指责从事中郎马融:"你作书诬陷李固,李公如若遇害,你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
梁冀清楚李固和梁家已经势如水火,若不除去李固,梁家便难以得到安宁,于是他在狱中将李固杀死,杜乔也同时遇害。
李固在临刑前叮嘱家人:"素棺薄殓,不得入祖茔以污先人。"
同时,他还致书胡广、赵戒:"我李固既然深受朝廷的厚恩,就应当竭尽全力,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志扶助将要倾倒的王室,使它再度中兴。我没有想到一旦梁氏外戚威逼利诱,你们这些人就屈服并且依附于他,将个人的安危放在前头,颠倒吉凶与成败,从此汉室的衰败也就难以挽回了。你们都身居要职,享受丰厚的俸禄,看到汉室即将倾倒却不扶助,难道还有比这再大的事情吗?我相信公正无私的史学家,决不会出于畏惧,而将它放弃。我李固虽然死了,但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好懊悔的。"
二人见到李固的书信后,羞愧万分。
李固死后,梁冀更加无法无天,与汉桓帝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最终,汉桓帝秘密联络单超等五个跟梁冀有仇怨的宦官,趁着梁冀没有防备,调动御林军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无奈,只好自杀,随后他的势力也被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