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576000000032

第32章 子罕篇第九(2)

本章与“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含义一样,是孔子到了晚年面对自己年老力衰,而道之不行的感叹。孔子为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可是辛苦奔波了一生大道仍然无法推行。此句感叹中流露出了圣人面对天下无道而又无可奈何的深深哀怨。

孔子把推行仁道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心中寄望的凤鸟没有出现,黄河上也没有再见到龙马负出八卦图,他就认为圣王治世不再出现了。当时,孔子已是71岁高龄,要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已不可能了。所以,孔子十分失望,觉得自己的时间已很少了。

9.70子见齐衰①者、冕衣裳者与瞽②者,见之,虽少,必作③;过之,必趋④。

注释

①齐衰:音ZCu,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②瞽:音gu,盲。③作:站起来,表示敬意。④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时,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前面过,也一定快步走过去。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盖有丧的人方抱悲痛之意,于情可哀,有爵的人既受朝廷之命,于礼当尊。夫子但见其可哀可尊,即为之改容致敬,却不因其少与瞽而遂忽之也。

然有爵之当尊,有丧之可矜,人皆知之。惟少者人之所易忽,瞽者人之所易欺,而夫子哀敬之容不为之少异。此所以为圣德之至也。”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孔子对居丧者、居官者和盲人乐官的礼敬方式。孔子对这三种人特别礼敬,不论他们的年龄长幼,遇见他们,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以此表示自己的尊卑之礼和敬畏之心。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了他极其尊崇周“礼”,并且身体力行,以期带动大家达到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居丧的人,内心哀痛,心怀仁德的君子会对其报以同情;为官的人,为民服务,我们对他们理应怀有尊敬感激之情;而盲人行动不便,大家更应该给予帮助。

所以,我们也要像圣人那样礼敬这三种人。同时,我们还要把以礼待人的做法推及到平时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与人为便,做到尊敬礼让。

9.11颜渊喟①叹曰:“仰之弥②高,钻③之弥坚,瞻④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①喟:叹息的样子。②弥:更加,越发。③钻:钻研。④瞻:视、看的意思。

⑤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译文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人手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著力不得。”又注:“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

张居正注:“这篇中博文约礼正是圣学切实下手处,盖学不外于知行二者。尧舜以来,所谓惟精以察之,即是博文的工夫,惟一以守之,即是约礼的工夫。此孔子得统于尧舜,而颜子为善发圣人之蕴者也。学者真能从事于此,而加竭才之功焉,则何帝王之不可为,圣贤之不可及哉?”

解读

颜渊十分敬佩自己的老师孔子,他认为孔子的学问与仁德高不可攀,对老师的学说特别神往。此外,颜渊还谈到了老师的教育方法,对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非常佩服。颜渊跟从孔子多年,仍然感叹自己虽然想学习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因为老师的学问高深无边,根本不可企及。

“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语“循循善诱”。循循善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我们今天的老师们需要掌握的教学方法。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①,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平?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②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③,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病间:指病情减轻。②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③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准备办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病渐渐好了,孔子说:“仲由这种行为是欺骗呀!我没家臣变为有家臣来治丧。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

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却会死在道路旁吗?”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张居正注:“盖古时为大夫者皆有家臣治其家事,死则为之治丧,如以臣事君之礼,故子路以此尊孔子。然孔子时以去位,实不当有家臣,是未知所以尊之之道也。”又注:“一般是死,一般是葬,乃不待我以师弟之情,而欲强为君臣之礼,以至于行诈而欺天,亦独何心哉?由之此举盖非准不当为,且亦不必为矣。夫圣人于疾病危迫之中,而事天之诚,守礼之正,一毫不苟如此!此所以为万世法也。”

解读

孔子晚年得了重病,子路担心老师病逝,为了让老师死得风光,就让同门弟子们扮作家臣侍奉孔子。按当时的礼制,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家臣侍奉的礼制。可是孔子只担任过“司空”“司寇”这样的大夫职务,并不能享受家臣侍奉的待遇。后来孔子的病情渐渐好转,对子路超越礼制让学生们伪扮家臣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儒家对于丧葬文化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办丧事时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等级规定操持。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如果违反了周礼的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一生恪守周礼,自然反对子路按诸侯之礼为他办理丧事。

同时这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事不可以自欺欺人。摆架子做样子,崇尚虚荣,只不过是小人的作为罢了。天地不可欺,君子理应坦荡诚实,事实怎样就是怎样,不应该也没必要虚伪遮掩。追求虚名浮誉,骗不了别人,骗的只是自己而已。所以,我们要做务实的人,凡事讲求实事求是。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匮:收藏物件的柜子。②善贾:指识货的商人。③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

张居正注:“盖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尤不可以自轻也。知玉之当沽,则知夫子之当仕。知玉之待价,则知夫子之待礼。如无礼而自往者,是衔玉而求售也,圣人岂为之乎?此可见士之出处,待则为自守之正,求则为奔竟之私,诚不可不慎辨矣。若夫人主之于贤才,又当精其选于未用之先,不使匪人得枉道以求合。

专其任于既用之后,不使贤者合所学而从我。然后为真好贤之明君也。”

解读

读书人常常以水和玉比作德。子贡问有一块美玉的话,应该将它珍藏在匣子中还是应该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来请教读书人应不应该出去做官的问题,并作出了“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的回答,表达了他积极人世的态度。

孔子确实很想做官,他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不是毫无原则地去求官职,而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事有道之君,而不枉道以从人。所以,他说“等待着卖个好价钱”,要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来买。“待贾而沽”说明了孔子,一方面周游列国,四处宣传礼治天下的主张,期待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

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我们渴望自己的才能被人赏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顾道义准则,坚决不能以枉道事人。那我们就期望有一个伯乐似的人物,能够看到我们的能力并给予我们合适的职位吧19.14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①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②陋:鄙野,指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要到九夷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居住呢?”孔子说:

“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张居正注:“此可见圣人道大德宏,存神过化,如帝舜耕于历山,而田者让畔。泰伯、端委以化荆蛮,感应之妙,有不约而同者,使孔子得邦家而治之,则绥来动和之化,其功效岂小补哉?惜乎春秋之不能用也。”

解读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方的人称为夷人,认为九夷之地闭塞落后,夷人思想愚昧不开化。孔子见仁道无法推行于天下而抒发的感叹,表示自己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所以本章的意思类似于公冶长篇里的“乘桴浮于海”

面对孔子的感叹,有人说九夷之地文化闭塞,风俗鄙陋,无法居住。孔子在回答这个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居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昧思想,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再闭塞落后了。这表现了孔子积极改造环境,使陋变泰,使不知礼而知礼的态度和信心。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根据孔子的这一思想而作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任何地方的土地都可以生产粮食,任何一群人里都有道德高尚的君子。君子恭敬谦厚,心怀仁德,无论他们身居何处都不觉得简陋落后。现代人喜欢迁移到繁华之地生活,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在所不惜,这往往是虚荣心在作怪。其实只要德馨,不论生活在哪个城市哪座村庄,内心都是充实而幸福的。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①各得其所。”

注释

①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然后把乐章整理出来,《雅》乐和《颂》乐都各自有适当的安排。”

名家注解

朱熹注:“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张居正注:“《雅》是《大雅》《小雅》。《颂》是《周颂》《鲁颂》《商颂》。

都是《诗经》的篇名。其中的诗词就是乐章。”

解读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从卫国返回到鲁国。针对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的状况,孔子首先修正了《诗经》中的“雅”“颂”两部分,将其中顺序错乱的作了调整: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一制。可见,孔子认为正音可以端正人的性情,寓教于乐,可以更好地教化百姓。

文化的发展必须思想纯正。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修养。

欣赏音乐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能够在音乐中得到放松与休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很多音乐都是吵吵闹闹、形式夸张却毫无深意,这样的音乐几乎不能称之为音乐,所以根本不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也无法陶冶人们的情操。就像应该接受思想纯正的文化一样,我们也应该欣赏乐音纯正的音乐,从而从美妙的音乐中获得身心的自由与灵魂的提升。

9.16子曰:“出则事①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②,不为酒困③,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事:服侍。②勉:尽力。③困:困扰。一译文

孔子说:“在外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肉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得怎么样呢?”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夫此四者,皆人伦日用庸德之行,而我犹有所未能。况君子之学更有大于此者乎?此吾之进修所以惕然而不宁,汲汲然而匪懈也,此圣人谦己诲人之词,然其至诚无息之心,躬行实践之学,于此亦可见矣。”

解读

“出则事公卿”,是指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孝敬长辈;办理丧事不能不尽礼,不被酒肉困扰,是临丧喝酒都要符合礼义的原则。忠事、孝悌、礼敬方面的道德,孔子全都做得很好。但是孔子自谦,说自己在孝悌忠敬方面都没有做到完美的境地。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修养仁德方面,主张人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善成德。

我们常常把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当做平凡的小事,而不加以重视。实际上,越是平凡的东西越不能掉以轻心。伟大出自平凡,如果能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平凡小事做好,最终一定会获得了不起的收获。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忠孝悌礼这些美好的道德是要靠日积月累慢慢修成的。工作中,我们要跟上司搞好关系,但不能谄媚逢迎;在家庭里,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但不是事事顺从;参加丧礼的时候要按照礼仪规范办事;喝酒不要过量,免得酒后乱性,胡作非为。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合昼夜。”

注释

①逝者:时光的流逝。②斯:指河水。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注:“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

朱熹注:“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又注:“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张居正注:“夫天地之间无物非道,即水流之不息,可以验化机之不滞。即化机之不滞,可以知道体之常存,观物者于此而察之,则自强不息以尽道体之功者,不可有须臾之或间矣!”

解读

孔子站在河岸上,面对滔滔奔流的江河水,发出了如此意味深长的感叹。这也是圣人临川而作的哲学思考,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不分白天黑夜运行不息,犹如江湖河流之水,奔腾而去。

万物变迁,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人生的短暂岁月像覆水般难收,所以孔子对人生采取了最积极的态度,他终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好人格,至老不衰。我们应该向圣人学习,抓住眼前的实际,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悔恨。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是每个人对这相同时间的运用,却各有不同。有的人珍惜分分秒秒,有的人则挥霍光阴。时光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去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