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576000000037

第37章 乡党篇第十(3)

国君赐的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位自己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孔子一定把肉煮熟了再进奉给祖先。国君赐给活的牲畜,孔子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国君吃饭,国君先举行饭前的祭礼,孔子就先吃饭不吃菜。

译文

朱熹注:“食恐或俊余,故不以荐。正席先尝,如对君也。言先尝,则余当以颁赐矣。腥,生肉。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饭,扶晚反。《周礼》:‘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侍食。者,君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

张居正注:“腥是生肉。荐是献于祖考。畜是养。侍食是赐食于君侧。饭即是食。夫子或侍君侧而赐之以食,则其心尤加敬慎。”

解读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能吃。按《周礼》介绍,君主平;时吃饭时,先由厨师尝食,而有臣子陪着国君吃饭时,就不用厨师尝食了,而改由臣子尝食。所以,孔子陪同国君吃饭时,他会先为国君尝食。国君赐给孔子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席予先尝一下,这是他对国君的尊敬。国君赐给他生肉,他煮熟了一定先供奉给祖先,这是为了让祖先也体会到君赐的光荣。孔子的这些事君之礼,充分反映了孔子的忠君思想。

1.19疾,君视之,东首①,加朝服,拖绅‰①东首:头朝东。②绅:柬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生病了,国君来探望他,孔子便在病榻上头朝东,披上朝服,拖一条腰带,以表示敬意。

名家注解

朱熹注:“首,去声。拖,徒我反。东首,以受生气也。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

,张居正注:“东首是首在东。拖字解作引字。绅是大带。夫子时或寝疾,鲁君临视之于家,则首必居东以受生气。此时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则必加朝服于其身,又引大带于其上,盖不敢以亵服见君也,其敬君之至,不以疾而废礼如此。”

解读

孔子生病了,鲁国的国君来探望他,他便头朝东,以使国君能像上朝那样背北向南对着自己。并且还要披上朝服,束上腰带,虽然在病中仍然以君臣的礼节相见。由此可见,孔子绝对是周礼的忠实维护者,自己总是身体力行以恢复周礼。

10.20君命召①,不俟罐写行矣。

注释

①召:召见,召唤。②俟:等候。

译文

国君命令人召唤孔子,他不等车驾好自己先步行。

名家注解

朱熹注:“急趋君命,行出而驾车随之。”

张居正注:“俟是待。驾是以马驾车。夫子为大夫时,或君有命召之,则其心急于趋命,即时徒步而往,不待既驾而后行也,其敬君之命不敢以劳而废礼如此。

盖春秋之世,君臣之义不明,至于仪节简略,名分倒置,反以尽礼为谄,孔子伤之。故虽纤悉委曲,无所不用其诚敬,非独明事君之义,亦以维衰世之风也。”

解读

国君想要召见孔子,派人给孔子传信。孔子接到传召后,不等下人备好车马,自己就先急匆匆地步行前往了。说明孔子极度重视国君的命令。

10.21入太庙,每事问①。

注释

①此章系重出,译文扎子进入太庙,名家注解

参见《八佾》篇第15章。

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张居正注:“圣人之心极其谦虚,故每事问人,不厌详细,其与尧之钦明、舜l之问察,一而已矣。学圣人者。当于此求之10.22朋友①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注释

①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②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朋友死了,没有人殡葬,孔子说:“由我来料理殡葬的事吧!”

名家注解

朱熹注:“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

张居正注:“朋友五伦之一,遇死丧而能收之,人情所难也。夫子于朋友不幸而死,别无亲属可以依归者,即自任说,当于我而殡殓之,盖不忍其暴露而转于沟壑也。此可见圣人之交朋友,一于道义。义所当殡而殡,不以凶为嫌,义所不当拜而不拜,不以财为重也。”

解读

孔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但是没有亲人为他料理后事,孔子知道了便为他操持安葬事宜。可见孔子是个十分重情义的君子。

养老送终本是子女应该尽的义务,但是面对没有亳人的朋友,孔子自觉承担了其后事的料理。孔子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善始”,而且能够“善终”。直到现代,能够为朋友置办丧事的人,也一定是有大情大义的君子。

10.23朋友之馈①,虽勉#马,非祭肉,不拜。

注释

①馈:馈赠,礼物。②虽:即便是。

译文

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礼。

名家注解

朱熹注:“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已亲也。”

张居正注:“夫子于朋友所馈之物,虽是车马之重,若非祭祀的舴肉,则以直受而不拜。盖必祭肉,然后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非车马所得比也。此可见圣人之交朋友,一于道义。义所当殡而殡,不以凶为嫌,义所不当拜而不拜,不以财为重也。”

解读

朋友送车马这样贵重的礼物,孔子不会拜谢;可是朋友送来祭肉的话,孔子则一定行拜谢之礼。孔子为什么把祭祀用的肉看得比车马还贵重呢?这是因为祭肉理应属于朋友的祖先,是祭祀他们用的肉。在接受祭肉时行拜谢之礼,是对朋友祖先的尊敬。

朋友相交,不重钱财不重礼品,重视的是朋友的祖先和朋友本人。重义轻利,才是君子的交友之道。所谓朋友,古代就是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既然志同道合,那么思想观念必定相差无几,这种基础上的友谊才会牢固。可是,现代人的交友观念已与古人有所不同了,知心朋友、酒肉朋友、君子之交、点头之交……交友似乎多了很多目的性。但不管怎样,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真诚坦荡。我们坚决不能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损害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10.24寝不尸①,居不客‰注释

①尸:像尸体那样。②客:如客人般。

译文

孔子睡觉时不像尸体那样直挺挺的,平时在家闲居也不像客人那样端坐。

名家注解

朱熹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居,居家。容,容仪。”

张居正注:“尸是偃卧如尸。居是私居。容是容仪。夫子心存庄敬,无一毫惰慢之气。虽寝处之时,亦自收敛,未尝偃卧如尸也,承祭见宾,乃修容仪。如私居之时,则申申天天,安舒自在,而不为容仪也。盖寝而尸,则过于肆,居而容则过于拘。夫子不然,所以为有道之气象也。”

解读

孔子睡觉时从来不挺直四肢,像死尸一样仰卧,说明他很注重养生。此外,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从来不像做客的客人那样正襟危坐,而是选择很舒展很放松的坐姿。这又说明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科学研究表明,仰卧式的睡姿不利于睡眠,影响身体健康。正确的睡姿应该向右屈体侧卧,这样既不压迫心脏,又呼吸顺畅。所以,我们最好养成向右屈体侧睡的好习惯。

10.25见齐衰④者,虽狎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③,虽亵④,必以貌。凶服⑤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⑥。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齐衰:音ZCU1,指丧服。②狎:音xC,亲近的意思。③瞽者:盲人,指乐师。④亵:常见、熟悉。⑤凶服:丧服。⑥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齐衰一类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密切,也要改变态度,表现出哀伤。看见当官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平常相见,也很有礼貌。孔子在车上,看见穿丧服的人,就用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哀戚之情。看见有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手扶横木表示敬意。有丰盛的酒席,一定神色庄重表示谢意。遇到疾风暴雨一定改变平常神态(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名家注解

朱熹注:“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负版,持邦国图籍者。式此二者,哀有丧,重民数也。人惟万物之灵,而王者之所天也,故周礼‘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记》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此一节,记孔子容貌之变。”

张居正注:“狎是平素亲近的人。变是变色。亵是私见。貌是礼貌。凶服是丧服。古人乘车时,遇有所敬,则俯而凭于车前之横木,这叫作式。版是户口人民的版籍,如今之黄册一般。盛馔是肴馔丰盛。作是起。迅是疾。烈是猛。”又注:

“夫圣人一动容之间,皆各攸当如此。至如负版必式,则知邦本之当重,风雷必变则知天威之当畏。尤治道君德所关,读者不可以为细事而忽之也。”

解读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刻表现出仁者风范。他的一切言行,哪怕是小的生活细节,也一定符合周礼的规定。

看见服丧的人,即使跟自己关系特别亲密,也一定要收起笑容表现出哀悼之情;碰见做官的大夫和盲人乐师,即使平日十分熟悉,也一定要以礼相待。如果是坐车的时候,遇见服丧的人,身体要前倾,把手伏在车前面的横木上,以此来表示哀敬之心;遇见拿着国家图籍的人也要行网样的礼,以此来表达敬意。如果朋友用好酒好菜来款待自己,一定要神色庄重,感谢朋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平时有几个人注意了且像圣人这样做了呢?现代的礼节不可能跟古代一模一样,但是礼貌待人、谦卑做人的道理是不变的。小细节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和素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一下细微之处,以免在细小的地方失礼而得罪于人。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⑦,不疾言③,不亲指④。

注释

①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②内顾:回头看。③疾言:大声说话。④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站好,手持拉绳。在车中,他不向四处回顾,不高声说话,也不指手划脚。

名家注解

朱熹注:“内顾,回视也。《礼》曰:‘顾不过毂。’三者皆失容,且感人。

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

张居正注:“绥是六辔之总索。内顾是回看。疾是急遽。亲指是以手指物。升车者必立而执绥,但人情容易忽略,或至偏倚。若夫子之升车,亦必庄敬严肃,正立执绥,而无所偏倚焉。其在车中,则瞻视有常,不回头观看。言语必慎,不急遽发言。手容必恭,不以手指物。盖三者不但失已之容仪,且足以惑人之视听。故夫子谨之如此。’

解读

孔子乘车也一定遵从周礼。上车的时候,先端正站好,用手拉着扶手用的索带;坐上车子之后,他从来不左右环顾,也不大声说话,更不会指手画脚。这是孔子出于安全的考虑,更是他按礼行事的表现。

孔子乘车时不左右环顾,不大声讲话,也不指指点点,这不仅是为自身的安全着想,也是为别人着想。圣人举手投足之间都为别人考虑,表现了其仁者之心和仁者风范。现代社会,有些人完全没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嗓门极高,行为也极不端正,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甚至安危。我们要做有素质的文明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尽量不做出令人厌恶或者危害别人利益的事情。

10.27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②,时哉时哉!”子路共③之,三嗅而作①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②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③共:同“拱”。

注释

山鸡举起美丽的翅膀飞了起来,在天空盘旋一阵后落了下去。孔子说:“山顶译文

上的雌雉啊,得其时啊,得其时!”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抖动翅膀飞走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奂。”又注:“如后两说,则共字l当为拱执之义。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

张居正注:“举是飞起。翔是回翔。集是栖止。山梁是山脊。雉是野鸡。时是饮啄得时。共是向,嗅字古代戛字,雉鸣之声。鸟之为物,但见人颜色不善,将欲l取之,则飞而远去,必回翔审视,择可止之地,而后集焉。盖虽蠢然无知之物,而犹能见几知止如此解读

孔子看到山上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想飞就飞,想停就停,就发出了“得其时”这样的感叹。其实这是孔子在见景抒情,借物言志。孔子看到山里的野鸡能够因时而动,见机而作;而自己周游列国许多载,政治主张仍然不能被各国国君所采纳,便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己不得其时,生不逢时。

要想成就事业,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任何事情,只要切合时势,就一定能获得成l党功;而如果不识时务,没有抓住恰当的机遇,那么事情必定会失败。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l藁每一阶段的特点和机遇,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抓住失不再来的机遇。稍一犹豫徘徊,机会十可能就与我们擦身而过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做人也好,做事也罢,只有选对时机,符合一事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时而动,识时而作,逮是一种智慧,也是灵魂的自由在教育我们立志时要敢于树立宏图大志,而践行时要懂得在细微处努力6立志当高远,是每个人处世的起点。

先有崇高芙好的理想目标,才有拼搏奋斗的不竭动力。而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先从细微小事上着手,不能眼高手低。

孔子说:_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剐吾从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H未知生,焉知死7一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够成就大1?仁德的养成,不仅需要专心向道。还需要不矜细行。投身实践,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大德,担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