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576000000004

第4章 学而篇篇第一(3)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朱熹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张居正注:“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和,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解做此字,指和说。小大,是小事大事。由,是行。”

解读

“礼”用在处世上,最重要的就在于崇尚自然,调节各种关系。它对社会上的各种人都有很大的约束力。无论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亲朋好友之间,一切行为都按照“礼”展开。遵循礼才能成事,而不注重礼则是行不通的。治国治家都应该同时运用“礼”与“和”。任何事情不论大小,都要合情合理。礼是原则,和便是策略。我们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随机应变运用策略。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让生活美好起来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这就是礼与和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既要相互团结,做到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去搞虚假的一团和气。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在礼节与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也正契合了毛泽东提出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这个主张。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②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①近:意思是接近、符合。②远:作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除此以外也可以翻译为避免的意思。

译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这样的诺言就会得以实现;恭敬的心符合礼仪准则,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所依靠的都是亲近的人,这样的人就有了依靠。”

名家注释

朱熹注:“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

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张居正注:“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待人之礼,固当恭敬,然亦自有当然之节。若恭不中礼,则为足恭,而反以致人之轻贱矣。故凡施敬于人之时,就要斟酌,务合乎礼之节文,而不过其则。则内不失己,外不失人,自不至于卑贱而取羞辱矣。所以说远耻辱也。”

解读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诚信也分两种。一种是正义的诚信,一种则是非正义的诚信。这里强调的是正义性的诚信,就是说,为了正义的事业、正当的要求去信守诺言是应该的,但是对于那些错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是不能去信守承诺的。现代社会,我们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盲从于非正义的诚信和所谓的哥们义气。这样的诚信是不符合道义准则的,是不能去效仿的。

但是对于正义的符合准则的诚信,我们则应该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很多人内心很想做到诚信,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原因可能在于答应别人的时候没有好好考虑,这也应了“凡轻诺者必寡信”那句话。所以,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凡事一定谨慎思考不能随便承诺。生活中。对于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兑现自己的诺言,而对于自己做不到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加以拒绝。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对于居处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张居正注:“夫志向已是精专,功夫已是切实,而又加以谦抑之心,常存不足之虑,盖真见夫义理之无穷,学问之有趣,其心欣慕爱乐,有不能自己者,这才是好学的人,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学而至于能好,则聪明日开,闻见日广,进而为贤为圣,何难之有哉!”

解读

食与居是我们生活的必备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饮食水平和居住环境可以无限地提高和改善。但是德行高尚的人不管经济情况多么优越,对于饮食也不会过分要求,只是满足于吃饱而已;对于居所也不要求过分舒适奢华,只要安全就知足了。常言道:“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常常喜乐,他们不求生活的安逸奢华,但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可见,知足是一种大智慧。

“慎言则自安”,这又是另外一个处世的大智慧。一个人的言行不能太草率,一国之君如果言行轻率一定会失去辅佐他的忠臣,一介平民如果言行轻率一定会失去可靠的朋友。没有了常伴左右的忠臣,国家必将灾祸不断直至灭亡;没有了可靠的朋友,我们必然会陷入艰难困苦的境地。

经济发达、言论自由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知足常乐,慎言自安”。做个有涵养的人,就应该做到:生活上少些物质上的追求,多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工作中勤勤恳恳,多做事少说话,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谄:音chan,意为巴结、奉承。②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③贫而乐:又作“贫而乐道”。④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指过去的事情;来,指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从学过的知识里你能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名家注释

朱熹注:“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骜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张居正注:“好礼,是喜好礼节,自然循理的意思。”又注:“夫子答子贡之问如此,善许其所己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解读

世界万物各有不同,道路有平坦崎岖之分,物体有高低大小之别。人虽然没有贵贱的区别,但是也存在着贫富的差距。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是难能可贵的。只有真正的圣贤之人,才能不受物质匮乏的影响,悠然自得地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宁。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安于清贫,不对人低三下四谄媚求人,他就是彬彬有礼的君子;如果一个人能不因富贵而变得骄奢,还能谦虚好礼,这样的人也是彬彬有礼的君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因为贫穷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也有很多人一‘夜暴富开始做些“为富不仁”的勾当。这是可悲的。我们不应受这些人的影响,即使处在困苦之中,也要建立自信,绝不沉沦;即使十分富有,也绝不骄傲无视礼节。不论人生成功与否,生活富足与否,只要我们自己感觉快乐就足够了。当我们经过了命运和苦难的磨砺,我们就能开创高贵的新生活。所以,又何必在乎贫富贵贱,在乎别人如何礼遇呢?

7.子曰:“不息①之不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意为忧虑、怕。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人才固未易知,知人最为难事,必居敬穷理,使此心至公至明,然后如镜之照物,好丑毕呈,如称之称物,低昂自定,欲知人者,尤当以清心为本也。”

解读

名利和地位,是每个人所追求的。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个普通人,不被人知道也很正常。但是对于那些有名气有威望的人,能做到这点实在很难得。“隔行如隔山”,你可能在自己的行业里很出名,大家都知道你敬重你。但是在其他行业里,别人就不见得都认识你了。遇到这种情况,也没必要生气动怒。

因为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仍然是你,对你来说也并没有什么损失。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你不了解别人,就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进而不知道该亲近谁又该远离谁,这才是最值得担心的。

现代人特别喜欢出名,为了出名可谓不惜任何代价。

如果别人不认识他,就会在心里嘀咕: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你怎么连我都不认识。

这又何必呢?一个人如果真有才能,早晚会脱颖而出,而怕的就是自己没有能力。

把精力浪费在推销自己上,倒不如多多看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