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2576000000006

第6章 为政篇第二(2)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难:色,指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②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就是服侍的意思。③馔:音zhua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朱熹注:“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

张居正注:“盖子游、子夏都是圣门高弟,其于服劳供奉之礼,不患其不尽,但恐其敬爱之心未能真切恳至耳,故皆言此以警之。使知事亲之道不在于文,而在于实,不当求之于外,而当求之于心也。凡为人子者,宜深思焉。”

解读

孔子提倡的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孝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心意在内,态度在外。无论你是否替父母分担了事情,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让父母享用,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没做到孝道的根本。孝敬应该是表里如一的,对父母要由内而外地爱与尊敬。爱是表现在态度上的,我们应做到内心孝顺,态度恭敬,对父母要有耐心。

古人有云“发乎内心,见之于辞色”,言辞温婉,面色和顺,父母才能身心愉快。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心存敬意胜过美酒佳肴。父母吃的即使是粗茶淡饭,能看到儿女发自肺腑的笑容也会备感幸福。真正孝顺的儿女,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话里都有爱意,每个动作都带敬意,让父母在爱的氛围里颐养天年。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①,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②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讨论学问,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不同见解,像个愚钝的人。等他回去自己研究,却常常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钝。”

名家注释

朱熹注:“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

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张居正注:“颜子既是上智,又能好学,故其悟道之妙,至于如此。若未及颜子者,必须能疑而知问;然后可以讲明义理,开发聪明,而进于圣贤之域也。”

解读

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正如苏东坡所说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我修养贵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理论,在独处的时候能深入思考,默默去理解并能从中举一反三,这样的人便是聪明人。但是这还达不到大智若愚的境界。求知就必然会遇到难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难免要向他人请教。在请教别人的时候能心存敬意,态度谦虚,不过度表现自己的意见以免令人难堪,这样的人便是大智若愚之人了。

尊敬师长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言行。提问时要找好时机,切不能自以为是。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小聪明,不认真思考就开始发问;有的人心存不敬,故意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想难倒老师;这样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智慧。

学习知识贵在创新,但是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并不是要以反对的极端姿态出现。

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既尊重前人的创造,又能有新的创意,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用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甚至粗俗地对别人进行攻击,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慧。这样的人不但不是君子,还会遭人耻笑。

2.10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度④哉?人焉度哉?”

注释

①所以:所做的事情。②所由:所经过的道路。③所安:所安的心境。④度:

音s。u,隐藏、藏匿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过的事,观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朱熹注:“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

‘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张居正注:“虽是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然能饰所以而逃吾之视,必不能饰所由而逃吾之观,能饰所由而逃吾之观,必不能饰所安而逃吾之察。人何得而藏匿之哉?人何得而藏匿之哉?重言之者,以见其必不能隐也。”

解读

人心难测,所以想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论是交朋友,还是选拔人才,都要先对这个人考察一番。关于“察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方法,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地纯正,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浑浊。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这个人的眼睛,他所有的善恶都会从眼睛里流露出来。

了解别人方法有很多,观察一个人是善是恶,既要看他的现实表现,又要查看他以前的履历档案。从档案里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人以前有没有做过什么不光彩或者值得学习的事情。同时,还要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是安于平淡还是热衷于追名逐利?这些方面都了解了,他还能隐瞒什么呢?

这三点“察人”的方法,对今天人才的选拔十分受用。选拨人才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而任用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仅耽误事业发展还会影响他人情绪。而知人的关键就是深入观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这个人安心于什么。一个人若能安于平淡,他就不会为了物质动摇,不会被纷杂的外界干扰,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和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名家注释

朱熹注:“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张居正注:“君子之学,不以记诵为工,而在于能明乎理,不以闻见为博,而在于善反诸心,学者不可以不勉也。”

解读

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个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社会拥有极大的价值,在今天看来也有着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仍然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学习最重要的是能从已经学习到的知识里获取新的感悟,逐惭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这样就可以给别人当老师了。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温故”是学习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要不断地复习巩固;“知新”

是学习的目的,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在旧知识里举。反三从中发现新思想。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学习要做到博闻强识和融会贯通。只有能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人才有资格为人师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温故知新也在明示我们要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是一种智慧,研究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新学问。这样我们就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应对。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师法历史,以此来判断未来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12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

①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识。”

名家注释

朱熹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解读

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不是凡夫俗子,他应该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他才能够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有可取之处。

器具通常只有一种用途,打油的不能用来打醋,装醋的不能用来盛酒。但是君子修德养性,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事政治活动,都不能像器具一样用途单一,而应该博学多识,能博古通今。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做一个通才,样样精通,事事明白。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是以几何级数更新增长。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通才几乎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某一领域内做一个专才。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做到触类旁通,那么我们也可以算作是通才了。换句话说,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全面发展,做一个开拓型的全才。

2.7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①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①行:做,实践。②言:这里指所说的话。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名家注释

张居正注:“孔子因子贡多言,故警之以此,其实躬行君子常少,言不顾行者常多。学者之省身固当敏于行而慎于言,人君之用人,亦当听其言观其行也。”

解读

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且博学多识的君子,是孔门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标理想。

“行”与“言”的关系有多种,但是孔子历来主张先行后言,也就是常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圣人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会嘴上说而不去行动,应该先做后说。

只有先去做了再说出来,才能够取信于人。

德才兼备的人,能力超群,却从来不去大肆张扬或一味地标榜、炫耀,而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身作则去做事,用不着还没开始行动就逢人便说,“先行其劳,再论其功”才是君子的行为。而那些未行先言,说的多却做的少的人,一定会被别人厌恶。

“先行后言”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喜欢吹牛、夸夸其谈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往往说的比做的多,很少将自己说过的话付诸行动。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人处世,重视行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别人带动别人向积极的方向前进。说话的时候慎重思考,勇于实践,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做,这是我们成功的必备要素。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②比:音b,勾结的意思。③小人:指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普遍地团结人而不与人相互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名家注释

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

张居正注:“周与比其迹相似,而其实不同,只在此心公私之间而已,欲辨君子、小人者,可不慎察于此哉。”

解读

小人善于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交友要有原则,不能与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不能与损公利私的人交朋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从一个人身边的朋友来推知他的为人,他的朋友什么样他也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样。这也是从“周”派生出来的一种了解人的方法,只有与人为善团结别人的人,才能被称作君子。不合群的人大部分是小人,因为他们往往因为某个利害关系而暂时勾结在一起,图谋私利。这些人往往排除异己,阿党同谋,危害社会风气。

君子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以普通大众的共同利益为利益,没有专门利己的私心,胸怀天下而不依附于任何集团,不去做结党营私的勾当。现实生活中,尔虞我诈的行为是君子们所深恶痛绝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心胸狭窄,背信弃义;而要以道义为重,为人忠信,办事讲原则。这也正是小入与君子的区别所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意为迷惑、糊涂。②殆:是疑惑、危险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朱熹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张居正注:“罔,是昏而无得。殆,是危而不安。”又注:“可见学必要思,学了又能思,则所学的方才透彻;思必要学,思了又能学,则所思的方才着实。二者偏废,则各有其弊矣。求道者可不知所务哉。”

解读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两者不能偏废其一。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表明了思而不学的弊端。所以,圣人一向主张学与思相结合,甚至把学思结合看作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可见,只有将学与思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君子。

学习贵在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人云亦云。只懂得读书而不去深入思考的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的则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呆滞迂腐、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胡思乱想。所以,我们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学与思不结合,就会不辨真伪,学非所学,以至于心存疑惑,心如茅塞。学习是思考的源泉,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思考的过程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过程;但是没有知识的日积月累,思考便只是毫无根据的空想。简言之,学是人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所以,学习知识贵在学与思相结合。‘同样的道理,我们做人处事也是既要学会适应环境,更要开放思想学会思考。

我们步人社会就要认识社会、学习人生经验,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不同于他人,只会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别人的思想成果,就会重蹈覆辙,浪费自己的宝贵年华。

276子曰:“攻乎异端①,斯②害也已。”

注释

①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②斯:代词,这。

译文

孔子说:“强烈抨击那些异端邪说,这些祸害就可以停止了。”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驳驳然入于其中矣。”

张居正注:“当时杨墨之道,犹未盛行,然孔子深恶而预绝之如此。至于后世道家之说,全似杨朱;佛家之说,全似墨翟。尤足以眩惑人心,而伤害世道。深信而笃好,如宋徽宗、梁武帝者,不免丧身亡国,为后世之所非笑。则异端之为害,岂非万世之所当深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