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帮助女孩学习如何与异性建立健康的、良好的交往关系,让她在交往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异性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与异性正常交往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父母发现女儿与异性交往怀着胆怯、害羞心理时,要鼓励她勇敢地迈出交往的第一步。
有一位初一女孩晓梦给一位心理咨询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上了初中后很希望和男生交往,希望自己能像那些活泼开朗的女孩子们一样,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异性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起谈论理想追求、一起嬉笑玩闹。但是由于自己性格内向自卑,胆小怕事,越是渴望与异性交往,越是不敢与异性交往,总担心别人说自己“不正经”、“不是个好女孩”,总担心男生不喜欢自己。
看到那些与男生很快乐地交往的女孩子,晓梦很是苦恼,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大方地和异性交往。可是自己怎么就是做不到大大方方地和男生交往呢?为这件事,晓梦晚上常常会失眠,而白天却昏昏沉沉,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她担心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等。无奈之下,她给心理咨询师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内心苦恼。
在中学时期,像晓梦这样恐惧与异性交往的女孩子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女孩内向敏感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青春期孩子性意识的发展有关。
在青春期,女孩开始关注异性,开始渴望接近异性,这是青春期女孩性心理开始萌动的表现。有的女孩对这种性心理萌动很敏感,对异性交往很敏感,因而可能会在异性交往中产生一些情绪、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比如紧张、害羞、兴奋等,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对于女孩这种害怕与异性交往的现象,父母要给予理解,不可斥责她胆小、窝囊等。更重要的是,父母要鼓励女孩大大方方地和异性交往,具体来说,父母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让女孩认识到异性交往的好处
青春期异性交往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消除性别的神秘感,有助于女孩更好地了解异性;有利于女孩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她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女孩个性的丰富健全发展;可以与异性互相取长补短,从异性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长处比如豁达、刚强等;学习男性好的思维方式,比如男性一般擅长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做事效率,这是由于“异性效应”可以促进双方潜能的发挥;等等。
第二,引导女孩广泛地与异性交往
在对异性关系非常敏感的青春期,女孩长期与某个异性进行过于频繁地交往往往是不好的,这容易使男孩女孩过早地陷入青春期恋情。但父母要鼓励女孩广泛地与异性交往,也就是让他与不同的异性交往,特别是经常参加一些有异性参加的集体活动,这对于女孩了解异性、提高交往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三,在与异性交往时不可过分扭捏,也不可过分随便
父母要教育女孩在与异性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做作,不可过分扭捏,也不可过分随便。表现得过分扭捏、不自然或过分随便都容易让异性产生误解,影响双方的正常交际。女孩要懂得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异性,学会自爱,让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指导自己的交往实践。
总之,异性交往并不可怕,父母只要鼓励青春期的女孩大胆地与异性交往,就会建立起正常的异性交往关系,甚至建立起深厚的异性友谊,为她的生活增添很多色彩。只有当女孩能够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的时候,才表明她的性心理是健康的。
专家建议:
生活中有部分女孩对与异性交往总是感到焦虑、羞怯等,这就需要父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女儿正常的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以下细节:
1.青春期女孩对异性交往有非常敏感的心理是正常的现象,父母不要斥责打骂,也不要羞辱排斥,而是要尊重和理解她的这种心理。
2.让女孩认识到异性交往的好处,让她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的意识和观念。
3.鼓励女孩大大方方地与异性进行广泛的交往,在与异性的集体交往中不断加深自己对异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异性交往能力。
55.恋师情结,易结不宜解
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恋师情结”时,要用温和的、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开心结。与此同时,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和性道德教育,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减少困惑。
一般情况下,女孩要比男孩早1~2年进入青春期,因此其性爱心理的出现也早于男孩,这就容易造成两性身心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当一个女孩开始爱慕异性并想接近他时,与她同龄的大部分男孩却正处于对异性疏远期。由于得不到期望中的反应,有些女孩便会把感情转移到年长的男性身上,老师便是其中之一。女孩的恋师情结往往比恋父情结要出现得晚,但是更危险,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女身心日渐成熟,如果恋情受挫,压抑的情感容易导致女孩因解不开“心结”而心理失调,从而诱发出各种精神障碍。
李梦涵的妈妈发现,上初三的女儿每次放学回家后都没精打采的。问她原因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是不耐烦地说“别管我”。更让妈妈担心的是,在一次考试中,女儿除了语文成绩特别好外,其余的几门功课都由原先的中上等变为勉强及格。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女儿无论是从性格上还是从学习上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只有李梦涵自己知道。
原来,李梦涵渐渐地喜欢上了自己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两年,人长得英俊、洒脱,谈吐幽默风趣,能把一堂枯燥的文言文课讲得生动活泼,因此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李梦涵也不例外。原本不喜欢语文的李梦涵,竟然渐渐地喜欢上这门曾让她头疼的课。
李梦涵在语文课上总是积极地举手发言,而且她的目光常常随着老师在黑板前的走动而转移,有时老师和她无意中的对视,也会让她激动不已。下课时,她的目光随着老师的离去而变得惆怅,心情也变得沮丧起来。李梦涵甚至在上其他课时,眼前晃动的也是语文老师的身影。其他同学自习时,李梦涵则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画着自己与老师牵手散步的景象,并在日记里写下想对老师表达的火辣辣的话语。
慢慢地,语文老师也感觉到了李梦涵看自己的眼神与别的同学不一样,为了不使李梦涵误解自己,更为了让李梦涵早日走出“恋师”误区,语文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回避着她。李梦涵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切,但她控制不住自己,仍然“一往情深”地“爱”着语文老师。
很显然,像李梦涵这样在“恋师情结”中迷惑的孩子,需要父母加强心理辅导,而老师的楷模作用、教育方法和对学生的理解,是预防和解决他们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和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恋师情结”时,要用温和的、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开心结。与此同时,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和性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减少困惑。
专家建议:
帮助孩子解开“恋师情结”,父母还可以这样做:
1.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对有“恋师情结”的孩子,父母不应视这种表现为“性变态”或大逆不道。其实,“恋师”是孩子性意识和性行为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及时加以教育和疏导,就能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切忌对孩子体罚或“关禁闭”。老师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先效仿的楷模,是孩子心目中最有地位的人之一。因此,孩子对老师的感情往往会由尊敬、爱戴进而转向爱恋,但是爱上老师的学生同时又是惶恐不安的、焦虑的,甚至有一种罪恶感,此时如果得不到外界的理解和及时的疏导,孩子便会走向极端,从而对学习、人际交往、良好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自身的成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孩子有了恋师倾向时,父母不要故意把事情扩大化,而要“静悄悄”地在最小范围内解决。
3.告诉孩子“恋师”不是她这个年龄做的事情时,父母的语气要温和,不要故意贬低老师,把老师说得一无是处,也不要过分指责孩子,他的行为是多么可笑和幼稚,否则,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有可能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