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自古以来就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的色彩、造型、盛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要遵循一定的美的规律。食品色、形的外观美与营养、味道等质地美的统一,这也是客观的需要。我国菜品讲究美感,表现在多方面,厨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艺术修养,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配制多种多样的色调。中国的象形菜独树一帜,“刀下生花”别具一格;食品雕刻栩栩如生,拼摆堆砌,各显其姿;色彩鲜明,主次分明,构图别致,味美可口,达到了“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性”的美妙的艺术境地。厨师的作品,不但使菜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统一,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六)注重情趣
我国饮食自古以来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质量、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空的选择、进餐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方面都有一定雅致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有千变万化、避免雷同、雅俗共赏的特点。菜肴名称除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外,还有大量的根据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着意渲染和引人入胜的寓意命名。诸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贵妃鸡、松鼠鳜鱼、金鸡报晓等,立意新颖,风趣盎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雅、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宫廷中宴筵的词曲。历代诗、词、歌层出不穷,而很大一部分是与烹饪有很大关系的。
我国是极早讲究饮食情趣的国家,讲究美食与美器的结合,美食与良辰美景的结合,宴饮与赏心乐事的结合。《兰亭集序》中饮宴的场面,文人雅集于兰亭,在清凉激湍之处,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体现了一种清雅之美;《滕王阁序》中宴会的盛况,“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前赤壁赋》中的泛舟小饮,风月肴核,育诗作歌;明清时盛行的船宴,人们身处船中,一边饱览沿途风光,谈笑风生,一边行令猜枚,品尝佳味;《红楼梦》中更有许多宴会场面,都可体现中华民族的饮食情趣。我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把饮食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艺术欣赏相结合,既是一种美好的物质享受,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七)食医结合
我国的饮食有同医疗保健紧密联系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制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明确指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配膳的原则。这里提到的主食、副食,养、助、益、充于体者,功用不同,都有益于健康,但必须“气味合而服之”。它从医学角度概括了我国民族的饮食特色和饮食原则。以后不断发展,宫廷中专门设立饮食营养治疗的“食医”,研究饮食与医疗的辩证关系,寻找滋补有益的食品,并提出了许多合乎科学的道理。
由古及今,我国广大人民常利用现有的食物原料防病治病,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药食兼用的动植物,它们的根、茎、叶、花、果、皮、肉、骨、脂、脏按一定比例组合,在烹调中稍加利用,既可满足食欲、滋补身体,又能疗疾强身、颐养天年。结合许多常见病和慢性病,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性味特点,民间常采用饮食疗法的习惯。唐代的名医孙思邈说过:“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闻不愈,然后命药。”以后历代的名医都有论述。这说明我国古代很早就重视饮食的治疗,有关食疗结合的内容极其丰富,我国早有记载可以借鉴,而且近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中国菜分类
(一)宫廷菜
各朝历代君王深知健康长寿的重要,“食饮必稽于本草”;从夏至清,各朝都设有食官和御膳,专门调配帝后饮食。御厨利用王室的优越条件,取精用宏,精烹细做。这就使宫廷菜(含今日之仿膳菜)能够世代相续,成为中菜的骄子。宫廷菜用料考究,调理精细,造型艳美,定名规范,几乎全系精品或异品,筵宴规格高,掌故传闻多,在食坛上倍享殊荣。
(二)官府菜
历代官宦为享乐和应酬,也重视食饮;还有人以珍馐作敲门砖,谋求升迁,故而官府肴馔十分精细。官府菜亦称“公馆菜”,多以乡土风味为旗帜,注重摄生,讲求精洁,工艺上常有独到之处,不少家传美馔遐迩闻名。山东孔府菜,北京谭(宗俊)家菜,河南梁(启超)家菜,湖北东坡(苏轼)菜,川黔宫保(丁宝桢)菜,安徽李公(鸿章)菜,湖南组庵(谭延恺)菜,东北帅府(张作霖)菜,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仍有魅力。
(三)市肆菜
此乃商品菜,系中菜的正宗和主体,植根于广阔的饮馔市场,由创造精神最强的肆厨制作。它广取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民族菜、寺观菜、民间菜、食疗菜、祭祀菜和外来菜之精华,腾挪变化,锐意创新,故而流派众多,特色鲜明,很有生气。市肆菜还注意分档划类,因时而变,名食玉点多,节令美馔多,颇受食客欢迎。此外,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它很强调吐故纳新,努力迎合时代的饮食潮流。
(四)民族菜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均有独特的饮食风尚和知名食品。其中,有的在本民族聚居区内流传,有的被其他民族移植借鉴。民族菜风味浓郁,选料、调制自成一格,菜品奇异丰满,宴客质朴真诚。像维吾尔族抓饭,朝鲜族冷面,傣族虫菜,苗族酸鱼全席,都不同凡响。
(五)寺观菜
又名素菜、斋菜或香食,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系中菜的特异分支。我国的膳食结构自古便以谷蔬为主;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后,善男信女甚多,大多数桑门弟子不嗜荤腥,饮食崇奉清素,久之便酝酿而成斋食。素菜有寺观素菜、民间素菜、宫廷素菜和市肆素菜,其用料多系三菇、六耳、果蔬和谷豆制品,调味清淡,素净香滑,具有保健特色,在国内外评价甚高。
(六)民间菜
这是中菜的基础。产生于平民家庭,数量很大,档次偏低,多由主妇操持。民间菜又分两种:一是三餐必备的家常菜,注意实惠;二是逢年过节的宴享菜,讲求丰盛。它们都重视原料的综合利用和饭菜的营养调配,制作简易,味美适口,并且不同人家有不同的祖传菜品,宗族气息浓烈。其中的精品在餐馆供应,也以家常风味取胜。
(七)外来菜
这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中菜的新鲜血液。外来菜(主要是以日本、印度、韩国为代表的东洋菜和以法国、苏俄、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洋菜,以及土耳其清真菜)在中华落户,大都需要经过改造,在工艺与成品方面与纯粹的外来菜不尽相同。鸦片战争以来,引进的外来菜至少也有数百种;从目前发展趋来看,还会继续扩充,特别是经济特区和大中城市。引入外来菜要注意洋为中用,可采用西菜中做,中菜西做等方法。
此外,食疗菜、方便(快餐)菜等,在中菜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二节)四大菜系
一、四川菜系
(一)四川菜概述
四川菜简称川菜。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负有盛名。川菜成了一种影响很大的风味菜系,如今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近年来,四川菜已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享有“吃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名。
(二)烹饪原料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烹饪原料多而广。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蕹四季常青,淡水鱼有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宜宾、万县、涪陵、达川等地出产的香菇以及魔芋等,均为佼佼者。石耳、地耳、绿菜、侧耳根、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菜之品,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药的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四川人饮食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量的调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等,都是品质优异者。与烹饪和筵宴有密切关系的川茶川酒,其优质品种亦为世人公认。
(三)历史
川菜十分古老,秦汉已经发端。公元前三世纪末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量中原移民将烹饪技艺带入巴蜀,原有的巴蜀民间佳肴和饮食习俗精华与之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川菜烹饪技术。到唐宋,川菜已发展为中国的一大菜系。清代,辣椒传入中国,川菜味型增加,菜品愈加丰富,烹调技艺日趋完善。抗战“陪都”时期,各大菜系名厨大师云集重庆,更使川菜得以博采众家,兼收并蓄,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川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底蕴十分深厚。历代名人及名作,在涉及巴蜀风土人情时,往往离不了饮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将巴蜀饮食加以归结,为“尚滋味”,“好辛香”。唐代杜甫则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诗句高度概括、赞美巴蜀的美酒佳肴。抗战时期,著名人士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戈宝权、凤子等常聚于餐馆,品尝“五香牛肉”、“清炖牛肉”、“油炸牛肉”、“水晶包子”等川菜川点,郭沫若还乘兴为餐馆题写“星临轩”招牌,留下一段名人与川菜的佳话。
(四)菜系组成
四川菜主要由成都地方风味菜和重庆地方风味菜构成。
1.成都菜
成都菜包括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风味菜。成都菜就像竹林小院门前潺溪似的,有一种小家碧玉之美。成都人生活喜欢雅致,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小资文化在里面。吃菜也讲究正宗,菜品从选料、切片、配料、火候都无比讲究。成都菜是越做越雅致,越做越讲究。成都菜的口味特点是味重。无论哪道菜,均偏咸或偏辣。
2.重庆菜
重庆菜就像重庆的地理一样,大山大河似的,有一种气吞万象之势。重庆人喜欢刺激,有一种直爽文化在里面。吃客不墨守成规,当厨的就不爱去照菜谱做菜,因此常常风行各种新式菜。而这些新式菜一般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江湖厨师创造出来的,俗称“江湖菜”。
(五)风味特点
四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称誉,其基本味有麻、辣、甜、咸、酸五味,其中麻与其他菜系不一样,其他菜是以苦代麻。
四川菜很重视味的变化,既有浓淡之分,又有轻重之别。四川菜离不了辣椒、花椒和胡椒这三椒。就以辣椒来说,对辣椒的使用方法多,用得灵活,有时用作主料,有时用作配料,而大多数用作调料。常用的原料有油辣椒、泡辣椒、干辣椒等,据此调出的辣味就有香辣、微辣、糊辣、鲜辣等十多种辣型。鱼香味、家常味、怪味是四川厨师独创的三大味。鱼香味要选用泡过的红辣椒,味中咸、甜、酸、辣兼而有之;家常味要选用郫县豆瓣酱与辣椒粉,基本味型是咸、鲜、微辣,浓淡不一;怪味是用姜米、蒜、葱、花椒面、红油、醋、糖等十余种调味品调制而成的,其味集甜、麻、辣、香、鲜于一体,不能只突出某一种味,要求味中有味,重叠和谐。
四川菜中“味”的变化很多,常因用餐对象不同,因人而异;也可根据季节,因时而异。如冬、春季气候寒冷,味要十分;在夏、秋季节,气候燥热,味要降三分,称为“降调”。但有些四川菜为保证菜品的传统特色,从不降调,如重庆的毛肚火锅,够烫够辣,吃了会“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水”,尽管如此,夏天供应如常,不变味,不走宗,人们称之为“以热攻热”。还有驰名中外的“麻婆豆腐”,又麻又辣又烫,一年四季从不降调,常常是顾客盈门,供不应求。为了发挥食品原料的固有鲜味,如蔬菜的清香、脆嫩,鸡蛋、鸭肉类和鱼虾的细嫩、鲜滑,烹饪方法要因物而异,才能保持吃口好,这些有赖于厨师的高明烹调技艺。在准备宴会时,要求组织安排好适当的菜单,做到一桌菜中几个味型厚薄兼备,一高一低,起伏变化。四川菜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调味中的辩证法,口味浓淡有致,该浓则浓,该谈则淡,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因此,四川菜一方面以味多、味厚、味浓而著称;另一方面,又以清鲜淡雅见长,使吃过四川菜的人,久久不能忘怀,赞美不绝。
四川菜的主要味别有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糖醋、糊辣、椒麻、荔枝、甜香等。
(六)代表菜
1.历史名菜
(1)宫保鸡丁
历史:“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是四川的传统名菜之一,现已流传全国。相传,因为受到清代一位四川总督丁“宫保”(官名)所喜食,故名。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清咸丰年进士,同治六年任山东巡抚,曾以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得海有名于时,后调任四川总督。丁宝桢讲究烹调,在山东任内,曾调用名厨数十名之多。到四川任总督之后,随带家厨多人。丁府请客时经常有“爆鸡丁”一菜,鲜香味美,受到客人的赞美,但客人回家后如法烹制,总不成功。这个菜被吃过的人传颂为宫保鸡丁。
丁府烹制宫保鸡丁的秘诀,不久被家厨们泄露出来,随后又被餐馆采纳经营,于是宫保鸡丁闻名全国,名噪一时,号称“国菜”。
原料:嫩鸡肉丁、油氽花生米、白糖、醋、酱油、味精、肉汤、湿淀粉、花椒、姜、蒜、葱末、盐、酱油、料酒。
制法:丁府家厨传出的做好宫保鸡丁的秘诀有三:一是油多;二是火旺;三是鸡丁外裹一层淀粉。加旺火而用热油炒,则能快熟而内嫩,这种方法名为爆炒,是中国菜的重要烹调方法之一。
取嫩仔鸡脯肉,将肉拍松,剞上3毫米见方的十字花纹,再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加盐、酱油、湿淀粉拌匀。花生米炒熟晾凉后去皮,将去籽干红辣椒切成2厘米长的段。把白糖、醋、酱油、味精、肉汤、湿淀粉一同放在碗中调成芡汁。净锅加底油烧热,先下入花椒,炸出香味后捞去花椒,下入干红辣椒段迅速炒成棕红色,放入鸡丁炒散,烹入料酒炒一下,再加入姜、蒜、葱末炒出香味,速倒入调味芡汁,汁沸加入花生米,颠翻炒匀即成。
特点:鸡肉鲜嫩,花生脆香,辣而爽口。
(2)麻婆豆腐
历史:“麻婆豆腐”是四川著名的特色菜。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四川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一家小饭店,女店主陈氏善于烹制菜肴,她用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的豆腐,麻辣鲜香,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当时此菜没有正式名称,因陈氏脸上有麻子,人们便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一百多年来,随着川菜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川菜馆,乃至海外一些华侨开设的中国餐馆,都经营此菜,日本商人还模仿四川的“麻婆豆腐”制成“麻婆豆腐”罐头食品,销往世界各地。
原料:豆腐、牛肉、青蒜、郫县豆瓣、辣椒面、花椒面、豆豉、酱油、料酒、精盐、味精、姜末、水豆粉、清油、清汤。
制法:豆腐切成1.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锅内,加盐氽透。不要用沸水煮,保持温度即可。牛肉切末。青蒜洗净,切成1厘米长的短节。豆瓣、豆豉剁细。锅内油烧至六成热,下牛肉末,煸干水分,等酥时烹入料酒,下豆瓣炒出红色,下辣椒面、姜末、豆豉炒香,加汤,放豆腐、酱油、精盐,用微火将豆腐烧透入味,待汤略干即下味精、青蒜、水豆粉,轻慢收汗至浓亮油,轻轻装入碗内,撒上花椒面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