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13

第13章 元朝大运河及运河经济

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元灭南宋后,仍依靠旧运河进行水陆转运,但这条隋唐以来的运河旧道,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因历经变迁,久不通畅,漕运诸多不便。加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

济州河始凿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一月。至元十八至二十年,由奥鲁赤主持引汶水、泗水,从济州(今山东济宁)西北到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西南)开凿一条150里的济州河。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运河),经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河(即今黄河下游),经东阿(在今山东东阿南)、利津入海,然后由海运入直沽(今天津大沽口)达大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250多里,建闸门31道,计役人工二百五十多万工。会通河开成后,济州河也通称会通河。至此南北航运已全线沟通。而黄河在宋、金之际夺淮入海后,北面的一条故道久已减弱,会通河开凿后,黄河的一部分水流便可由此流入御河,北流入海,御河因此有“北黄河”之称。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就是全长164里的新的人工河道,置坝闸21座,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

元代大运河可分为下列各部分: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运粮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的御河(即卫河);从临清至东平路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的会通河;从须城的安山到济州,接泗水入黄河的济州河;从黄河到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从镇江经苏州、嘉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元代修凿完成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

大运河之兴建,主要为运粮,也就是“南粮北运”,将江南富饶的粮产运到缺粮的北方,也就是“贡赋通漕”。这不仅解决了中国北方的民食问题,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也巩固了中国北方的边防,“粮储充裕,所向克捷”,所以大运河的功能除航运灌溉外,还具有国防上的重大意义。

元代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和现代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元朝修建的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也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东方世界对外交通路线中稳定的一环,是古代“丝绸之路”向东方的延伸,使我们与邻邦朝鲜和日本的联系更为紧密。

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延伸阅读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