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19

第19章 从垄作法到代田法

中国是农业大国,耕作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从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到汉代的代田法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是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早在西周时期垄作法就开始出现了。垄是田地中高出地面的畦畴,也就是亩。实行垄作,可以加深耕土层,提高地温,便于条播,增加通风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增加抗旱防涝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备的“畎亩法”。畎是沟,亩是垄,即将田地耕翻成一条条沟垄,根据土地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耕种。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它是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一般高地都比较旱,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圳”。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的缦田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到了汉代,农学家赵过又将垄作法发展为更加先进的“代田法”。“代田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亩三,岁代处”,“”就是“畎”。也就是说,将一亩田按每一步分为三畎,三畎之间有两垄,再加上步边上的一条垄,就有三条垄和三畎对应(汉朝的田制,一亩田如果按直测,就是横一步,纵二百四十步;如果按方测,横十五步,纵十六步;这两种算法得到的数字,都是每亩合二百四十平方步。每一步的长度是六尺)。“代田法”规定每一畎的宽度是一尺,按一步六尺计算,每条垄恰好也是宽一尺;畎的深度则是一尺。

由于北方黄河流域是旱作区,雨水较少,而且春天常有大风,因此播种的时候种子撒在畎里,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有利于禾苗生长;垄则处于休息状态,任其自生野草培养肥力。到了中耕除草的时候,谷苗已生出三片以上的叶片,这时稍稍把垄上的杂草锄除一次,把垄上养过杂草带有肥力的土壤铲下培到畎里谷苗的覆土之上,一方面既可以以肥沃的垄土壮苗,又可使谷苗的根基附着在厚土之上更加牢固,能抵御北方春夏季节常见的大风。以后每除一次草就把垄土铲下培苗一次,到了盛夏时节,垄土已经铲平,而畎里的谷苗因为不断地培土,已经变得根深苗壮,能抵抗大风和干旱了。到了收获的季节,因为垄土不断被铲下堆积到畎里,因而畎变为垄,而垄则变成了畎,到了下一年的时候就可以在原来是垄的畎里下种,而已经耕作过的畎在这一年则作为垄休息长草养肥。每亩田的三畎三垄就这样按照耕种和休养依次进行的顺序每年换位,每三年循环一轮;因为是每年畎和垄的位置互相代换,所以名为“代田法”。

实践证明,这些新的耕作方法有很好的抗旱效果,又提高了土地耕作效率,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延伸阅读

畎田法与代田法

田法也叫 亩法,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法,据说周朝王室的祖先后在夏朝做农官的时候就已经实行 田了。“ ”就是指田间较低的可耕种部分,“亩”就是分隔的田间高地,也叫做“垄”。田法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它没有田亩轮种轮休的概念,因此田地的肥力用尽以后,就要休耕一段时期,让农田休息以任其长满野草,或者种植五谷杂蔬,以调节地力。肥沃的上等田需要一年,中等田需两年,贫的下等田则要三年才能恢复肥力。这样的耕作方法使得土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处于不适合耕作粮食的状态,无疑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就在这种情况下,赵过吸取了前辈老农的经验发明了“代田法”,并在逐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