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02

第2章 商周时的农作物种植

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作物品种繁多,出现了最早种植的“五谷”,即粟(稷)、豆、黍、麦、稻,大量农具出现和使用,开始出现先进的铁质农具,农业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畜牧业也相当繁荣。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商周时期奴隶社会的繁荣和向新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的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最早种植的“五谷”出现于中国商周时期,五谷即粟(稷)、豆、黍、麦、稻。豆类有菽、藿等,麻类有麻、苜等。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井田制”实行集体劳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统,人们开始使用粪肥、绿肥以及草木灰。这些条件使得商周时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产量也有提高,《诗经》描绘了奴隶主贵族的粮仓里粮食堆积如山的情境。

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都有大量多种农具出现。有收割农具陶刀、谷物加工农具石碾,农具种类多,数量也多,而且很有特色,例如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三角犁形器”、“耘田器”。粟的种植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稻的种植起于中国长江流域。早在3000年前,散居南方各地的百越各支系就已有一个比较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水稻就是百越民族主要的农业作物,自史前时期以来,越人先民在南方各地就有比较广泛的原始种植活动。商周秦汉时期,南方越人的水稻栽培种植在先民们长期耕种的基础上有了较好的发展。早在商代,南海等地即有优良的稻谷作物。《周礼 职方氏》、《史记》、《汉书》等史籍,对南方各地越人的水稻种植活动都有记载,如“饭稻羹鱼”、“民食鱼稻”,“男子耕农,种禾稻芋麻”等等。除了水稻之外,南方各地越人的农业粮食作物大致还有麦、粟、稷、甘薯、大豆等。

商周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商人已懂得排水和灌溉,由于技术提高,产量较高,商代酿酒业发达,贵族嗜酒成风,从侧面反映了粮食比较丰富,另外在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储存粮食的窖穴。周朝时期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实行三田制,即休耕制。这种制度,三种田轮流休闲,周而复始,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变了过去成片抛荒的现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西周的农业经济较商代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工具上,西周的农具主要用木、石、骨、蚌制成,但也有青铜农具。但在当时青铜农具数量很少,主要还是木器和石器。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史前畜牧业是作为种植农业的附属生产部门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畜牧业已相当繁荣。后来中国人说的“六畜”,这时除马是否驯养还不能确定外,狗、猪、羊、牛、鸡都已驯养成家畜。证明当时种植农业已能提供足够的饲料,也是种植农业繁荣的证据。

延伸阅读

关于“五谷”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后来成为了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谷子)、黍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 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麦、、稻;一说是黍、、麦、、麻。这两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只有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当时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