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27

第27章 商代雕花漆器与战国夹纻漆器

商代中期出现的雕花漆器,其中镶嵌有玉石一类装饰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是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

中国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一件腹部瓜棱形的木碗。木碗的外部有朱色涂料的生漆,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到商、周、春秋时期,镶嵌、螺钿、彩绘漆器已达到了高度水平。许多出土的商代雕花漆器,技艺复杂,制作考究,装饰华美。到战国、秦汉时期,是漆器繁盛时期,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优,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商代的雕花漆器

根据考古发现的事实,商代已普遍出现了雕花漆器。这时的漆器还是以木胎制作,木质易朽,不容易保存,所以完整器发现很少,大多仅存漆皮的痕迹。

1963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前期遗址奴隶主贵族的墓葬里就发现有雕花漆木椁板遗迹,椁板外壁上阴刻有饕餮纹和云雷纹,纹饰用朱色漆绘,整个椁板涂成黑色。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发现几十件商代前期的厚木胎漆器残片,器形有盒、盘等,均为朱红地,黑漆花,构成饕餮纹、蕉叶纹、云雷纹和夔纹等,花纹比例均匀,清晰明朗,漆层较厚,近似木雕,有的还镶嵌着磨制成圆形、三角形的绿松石片,更有的贴着不到0.1厘米厚的金箔,装饰颇为富丽堂皇。

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中,发现的雕花朱红木器遗迹更多。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大墓中发现有朱红“雕花木器印痕”。南京博物馆保存有解放前安阳西北岗商墓出土的一批雕花朱红漆痕标本,当时共有240多小块,现存仅24块。这些花纹印痕深约0.4厘米,清晰可辨,多为云雷纹、饕餮纹、龙虎纹和夔纹等几种,虎纹与武官村大墓所出虎纹石磬上的纹饰大体相同,其余则与青铜器上的图案无异。部分花纹中镶嵌有刻旋涡纹的圆形蚌泡和长方形小石块,使纹样的构图和色彩更加丰富。从印痕形状观察,可分辨出簋、豆、敦等器。殷墟妇好墓的木椁上也有红、黑相间的漆皮,并有明显的层次,像是多次髹漆形成,椁内有放装饰品的红漆木匣遗迹。殷墟1001号王陵也发现有雕花红漆木椁板,并镶有野猪牙片。此外,殷墟并发现有漆绘木鼓和木盾牌。

商代漆器的使用已很广泛,不仅商王,连中小奴隶主贵族也都使用。漆器上不仅雕花,还镶嵌蚌饰、玉片,甚至金箔,使漆器更显高贵豪华,表现出商代髹漆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战国夹纻漆器

战国时期是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漆色丰富,有红、白、橙、黄、绿、灰、褐、金、白等色,彩绘鲜丽。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

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夹纻胎工艺就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在以麻织品成型的胎体上反复多次涂抹漆灰,然后表面磨光,再髹漆彩绘。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后世的“脱胎”即源于此。这种成型技术可制作较复杂的器形,产品轻便耐用,光洁美观。

战国时期漆器髹饰技法也很多,有彩绘、描金、针刻、镶嵌、镶加扣箍等。在漆器上镶加扣箍,即在口部边沿镶以铜、银或鎏金的宽边,除保护和加固器物外,还使金属和漆器的色泽相互辉映,取得富丽的艺术效果。

战国时期出现的夹纻胎漆器胎薄体轻,美观实用,漆液渗透性能好,粘附力强,随气候变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和膨胀,很少变形,更不易开裂。夹纻胎漆器开拓了漆器胎体用料的新途径,是漆器工艺的巨大进步,也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延伸阅读

沈绍安创脱胎漆器

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州一名普通的油漆匠沈绍安在双抛桥附近开了间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主,兼营漆器、漆碗、神主木牌之类的小商品。由于店中生意十分清淡,沈绍安常常去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做些漆器活。有一次,他在一座古寺做工时,发现寺庙大门的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即麻布)的底胚却仍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便先取粘土捏塑成人物、花鸟或器皿的模型,然后用夏布或绸布分层敷漆上,待布漆干透后,凿底浸水溶去泥胎,再将坚硬的布质外壳磋磨加工,以彩漆,便成了“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从此,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陶瓷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