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31

第31章 古代煮盐业的发展

以海水煮盐,又叫煎盐、烧盐、熬盐、煮海和熬波。煮盐从有铁器开始,延续几千年。经过历代的发展,煮盐的流程越来越多,盐业的生产也越来越扩大。

盐在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奠定了它在古代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令人为之震惊,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盐的起源与食盐官营制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叫夙沙,他聪明能干,机智过人,善于打猎,每次外出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陶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原始社会中的夙沙氏是海水煮盐的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早在夏商之前,自然盐已被发现和使用,商周之际人工煮海水为盐已经推行。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海盐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度。管仲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却大利于国,“为富国之大大计”,是以各朝统治者无不重视,管仲亦被尊之为三大“盐宗”之一。

古代盐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发现过一种“水晶盐”,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之功效。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那时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这是封建社会对盐的垄断经营政策的开端。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专卖。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的地方,分设盐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东汉时,取消了盐专卖,实行征税制。三国、两晋注重专买,南北朝时征税制复起。隋至唐前期,取消盐的专税,和其他商品一样收市税。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不再与盐同例看待。盐专卖使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宋代权归太尉府。元代的盐政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央政府中书省。明、清两代,则均类属于尚书省的户部衙门。

各个朝代地方盐政管理官员,均按产区设置,汉代叫盐官。唐代前期,与中央主管名称基本一致,叫盐铁转运使,后期改称盐铁使。元、明、清三代大体都叫“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盐运司”。盐城盐务在元、明、清三代类均属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管辖。各朝代基层盐官,汉即称为盐官,唐为盐池盐井监,宋为盐仓监,元、明、清三代在各大盐场设盐课司。

延伸阅读

天井娘娘

在中国四川省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的神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据说此庙从前香火旺盛,无论那个民族煮盐和贩盐的人都要来到这里供奉祭。这位发现盐泉的少数民族妇女,清代又称为“开山姥姥”、“天井娘娘”。相传,她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所放的羊也喜欢饮用此池之水,就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她回去后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在此掘井,提水煎煮,得到了许多盐,这口井就是现在的白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