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73

第73章 后代货币的范式唐初开元通宝

唐初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不再以重量单位为铭,实现了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中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

唐朝承隋之后,又重新恢复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审慎地调整了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国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在城市中,商业兴旺,交通发达,商品交换活跃、钱币收支频繁。唐代冶炼技术取得新成就,全国有168个银、铜、铁、锡冶炼所,金属器物以捶击与浇铸制为主,运用切削、刻凿、焊接等技术,这是铸造货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汉五铢钱在隋以前已流通了700多年,其间历经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样式,至隋末战乱,社会上薄小劣钱大量出现。再加上前代周、齐、梁旧钱的流通,则通货之状况极度混乱。唐建国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开始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

唐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每十文重一两,又读作开通元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唐初时铸的钱内外郭齐整,背面平坦光洁,书法及做工为时人所重视,不仅有使用价值,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唐代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有的说是唐高祖李渊时,下边进呈开元钱蜡样时,文德皇后不留意掐有一个指甲痕,人们认为是圣上的旨意,就依样鼓铸了。还有更荒谬地认为是明皇宠妃杨玉环的指甲痕,因为唐明皇用过开元年号,而杨贵妃又是深得宠信甚至代阅奏折,自然会过问铸币事,就断定指甲痕为杨妃所为。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钱上的“指甲痕”有粗有细,应是不同铸钱炉的标记,而浮云应是祥云的意思,代表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除此之外,开元通宝还有“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之分。

开元通宝钱,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中国古代的重量计数,多以面文标出重量,均将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丝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甾、铢计量,而以两、钱、分、厘十进位法计量。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延伸阅读

关于“开元通宝”四个字

“开元通宝”这四个字出自唐初,欧阳询的手笔。欧阳询的书法居唐代四大家之首,他的楷体“于平正中见险绝”,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开元通宝”却含八分和隶书,写得方圆兼备,浑厚大度,颇能显示初唐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特点。所谓“开元”,正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而“通宝”则指在统一之国度内的通用宝货。从这个钱名里,我们也不难领略到唐王朝开疆拓土的气派和昌盛繁荣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