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长大一些,即10~l8岁,上中学时,则应改变方法。这时候的孩子对外交往多,花费越来越大。因此,用使用储蓄卡的方式更有效。如果给孩子一个储蓄卡,让他们直接跟银行、取款机这样的器械接触,肯定能使他们有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孩子会很愿意接受。首先,家长每月应给他存入一定数量的钱,例如50元,要求他必须在月底保证储蓄卡平衡,如果他不顾一切用光钱,那将取消他使用储蓄卡的权利;其次,告诉孩子强行超支的后果。
适时的开家庭财务会议
当孩子上小学后,父母可以试着在孩子面前讨论家庭的财务规划,不一定要强迫孩子参加,但可以关掉电视,全家人聚在客厅试着让孩子软性地参与家庭的财务讨论,此时,父母可以把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算一算,列出资产负债表,用软性引导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理财观念。
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逐步的成长,社交的范围也逐步展开,孩子在社会上会慢慢地学会独立生存。生存就必然要与钱打交道,所以当孩子手里有了钱,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如何使用这些钱,教孩子学会用钱,理智消费。
肯尼迪总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他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小就没收到过多少零用钱。他的父亲约瑟夫,是美国最大的5位企业家之一,曾先后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他的一生为培养子女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约瑟夫有3个儿子:长子叫乔治,二子叫肯尼迪,小儿子叫罗伯特。约瑟夫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家之一,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事故,他给每个孩子存了1000万美元的委托金。他虽然家里富有,但从不因此布让孩子随意花钱,他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严格控制他们的零用钱,肯尼迪做了总统后,报纸上公布他在10岁时,向父亲递交的一张申请书,请求像样将他每月的零用钱由40角提到6角,但他的父亲约瑟夫没有同意这一请求。
和肯尼迪相比,我们现在的孩子是相当的幸福,要什么有什么。并且,在消费上显得很“大度”。五六元一个的面包咬了一口就扔掉,上百元一个的玩具玩了一天就摔坏了,还没穿过的新衣服,只要认为“过时”就不再穿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过生日互相攀比……
有一个叫芹芹的小学生过生日,家里亲朋好友聚集一堂举行“生日典礼”。第二天,芹芹又向她妈妈要了300元钱,为了要请班上要好的同学在快餐店庆贺生日。芹芹说,同学的生日都很讲排场,自己也不能太寒酸。芹芹的母亲听后埋怨她太过于讲阔气,不知道珍惜钱,但还是给了芹芹300元。
如今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都有乱花钱的通病,不懂得计划,不懂得节制。身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用钱。比如,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并和孩子一起制定预算,自觉执行;家庭消费时可以带上孩子,教会孩子了解商品的质量、真伪,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讨价还价。
如何指导孩子进行理智消费,父母是不能避免的,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正视现实,以主动的姿态告诉孩子金钱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养成正当消费的好习惯,成为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小主人。对于孩子理智消费的指导:
一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认识钱
父母们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来源、开支、储蓄等经济情况,并通过带孩子上街购物等机会,做一些物品价格的比较。比如:
迪比的妈妈带她上街,迪比要买3元钱一个的冰激凌,妈妈告诉她3元钱可以买1斤黄瓜(0.6元)、1斤西红柿(1元)、半斤豌豆(0.8元)、三斤小白菜(0.6元),这些菜一家3口两顿也吃不完。从这样的比较中,迪比恍然大悟:“原来3元钱可以买这么多的菜呀。”迪比主动对妈妈说:“那我还是别买冰激凌了吧。”妈妈知道孩子这时候又渴又热,对她说:“买根便宜的冰棍吧。”迪比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结果仅花了0.5元钱。
这位妈妈没有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利用上街的情境,用很简单的方式说服了孩子,让孩子懂得了如何理智消费。
二是和孩子一起制订消费计划
往往孩子在花钱的时候,没有计划,也没有节制,父母给多少花多少,花完了就跟父母要。所以,父母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出一个消费计划。在父母给孩子钱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支出原则,让孩子自己去订计划,父母不必直接干预,但要对孩子的计划进行监督、检查。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养成好习惯,懂得预算,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
有一位父母,用钱刺激孩子学习,孩子考了高分,就掏10元钱上街吃羊肉串,孩子吃上了瘾,考试便采取作弊手段,以图得到奖赏。久而久之就这10元钱也不解馋了,于是便结伙入室偷盗,被关进了劳教所。
因此,当用金钱给孩子激励的时候,也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和正确的教育方式,要注重教育孩子怎样用这些钱。养成一个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这本书中,讲到了储蓄的原则。书中提出:孩子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3个罐子里。第一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场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为了鼓励孩子存钱,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父母应该激发孩子对储蓄活动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应设法通过各种形式,诱发孩子对储蓄活动的举动。如:和孩子一起挑存钱罐,在孩子的重要日子中,和孩子一起去挑选他们喜欢的存钱罐,当作礼物送给他们,让孩子更重视自己选择的礼物;和孩子一起存钱,与孩子一起收集家中的硬币放进存钱罐,教育孩子把零花钱、压岁钱存起来;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玩硬币换成纸币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每个硬币都很重要;还可以准备一些硬币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收集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储存目标,待孩子达到目标后,可为孩子买一件所喜爱的物品作为纪念。父母也可以采取与幼儿园、学校老师联系的办法,让老师对孩子的这一行为予以表扬,提高孩子的储蓄兴趣。
其次,教给孩子有关储蓄的知识。孩子稍大一点后,父母在激发孩子储蓄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孩子一些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当前各种储蓄的机构,现行的储蓄种类——零存整取、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等,各种储蓄的特点、利率、存款、取款的手续,以及选择储蓄的方法等。父母还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带孩子到储蓄所看一看,了解一下人们储蓄的具体情况,甚至可以让孩子做一次尝试性的存款,使孩子在直接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储蓄知识,增强储蓄兴趣,为独立储蓄奠定基础。
第三,为特定的目标设定期限。如果孩子要存钱买一组电视游戏器配件,建议他找张那组配件的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希望购买的日期。用磁铁把照片钉在他易看到的地方,让他能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
第四,为孩子树立积极储蓄的榜样。父母的榜样行为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教育作用,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最直接、最富有吸引力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勤俭持家外,还应把每月节余的钱及时储存进来(最好带孩子一起去),养成积极储蓄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利用童话、故事、电视、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有关形象,感染、吸引孩子,使孩子在榜样的作用下,主动地投入储蓄活动。
孩子开始最初的储蓄活动后,家长还应坚持教育,及时提醒与指导孩子把压岁钱与剩余的零花钱存入银行,使孩子在反复实践,长期坚持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
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
根据教育心理专家表示,儿童适当有点攀比的心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表现的欲望,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攀比,则会发展成虚荣心。
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时,要正确引导,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但也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家庭,用通俗的话来说,他们家里比较有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民办学校读书,而在这所学校里,这些孩子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有一次,孩子的爸爸准备去接儿子回家,但不巧的是,他们家的小汽车坏了,送进了修理店。迫不得已,他只好借一辆面包车去接孩子。当他在学校操场停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于是,他满脸微笑走上前去接他。可想不到的是,儿子竟然对他的小朋友这样说:“他不是我的爸爸,而是我家的工人!”当时,孩子的爸爸顿时语塞,心里像打烂了五味瓶子一样,气得半死。
相信无论这是谁家的孩子,都会感到心酸。连自己的爸爸都不相认,可见,学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攀比习气。
有一位姓谢的妈妈,她的女儿叫敏敏,9岁,上小学二年级。有段时间,敏敏上学前总有些郁郁寡欢。一天早上,谢妈妈吃完早餐后,像往常一样让女儿快点收拾书包准备上学。可是叫了还几遍,还是不见敏敏有什么反应,谢妈妈便训斥了女儿敏敏几句。可不曾想到的是,敏敏突然满脸泪水地哭着表示不想回学校了。在谢妈妈的再三追问下,敏敏才委屈地说出了原因——她同班同学的手机都是新式彩屏的,而她的手机却是单色的,也不能发中文短信,形状像块大砖头,同学们在一起就经常拿出各自的手机炫耀,还不停笑话她。
出现攀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因为周围的同学比较追求物质享受,而孩子很从众;或是因为孩子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来弥补;或是性格敏感,太在意自己的形象;或者是因为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从而产生不服气的心理等等。正常的攀比可以接受,但一味的攀比,则会形成不良的习性。身为父母,先要了解攀比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不能一味地打压。那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克服孩子的盲目攀比的心理。
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的行为,以身立教。孩子对美的认识往往受父母的影响,甚至将父母的穿着打扮作为效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说:“女儿穿这件红色衣服真漂亮!”那么孩子就认为穿这件衣服很美,天天穿着不肯换。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无师自通,上行下效了。也有些父母,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买高档衣服,甚至买金项链、金手镯,这是应该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不掉价”。其实,这些想法和行为对孩子是一种误导。
其次,父母要改变孩子攀比的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
其三、父母要让孩子把攀比变成动力。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四驱车的数量和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四驱车,或者进一步引导孩子查找资料、购买四驱车零件进行组装,从而形成节约的意识,养成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四,父母应教育孩子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