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经济学是基础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向产业经济领域的延伸。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科中,产业组织经济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于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是最重要的主干学科和专业基础课。而且,产业组织经济学本身也成为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经济学专业学科。
一、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经济学(Economics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或称产业组织(Industrial O rganization),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各产业内厂商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厂商、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现有的一定形式组织起来,这样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产业组织经济学不仅对厂商的行为和产业竞争(垄断)及市场结构等进行描述和分析,而且要为政府的产业管制政策和有关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部分和经验研究部分。前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T 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或理论产业组织学(Theoret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后者则主要是有关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案例和政策研究。
产业组织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同一产业内的厂商(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研究中,“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的生产者(厂商)的集合。所谓“同一类产品(或服务)”,是指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
产业组织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厂商和产业,所以,所谓某一“产业”是指某类产品的市场或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市场关系。
产业组织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最热门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或专业之一。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目前,它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都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
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中心概念是“有效竞争”(E ffective com peti-tion)。实现有效竞争的基本要求是:有足够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相互间存在很强的压力。没有任何厂商处于支配地位,新的竞争者也很容易进入。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标准,就不会存在有效竞争。产业组织经济学认为,对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的进步,竞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产业组织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般认为,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发端于2Q世纪3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在此以前,经济学研究和大学的经济学课程中也有一些涉及了股份公司、企业营销、公用事业、金融组织及反托拉斯等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如果再往前追溯,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AMarshall)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名著《经济学原理》-书中,就提出了生产要素不仅有劳动、资本和土地,还有第四种生产要素“组织”。但是,直到2Q世纪30年代之前,产业组织经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意义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而最多只是在一般经济学中对产业组织的一些问题有所涉及,而且这些内容也没有同经济学的主体框架有机结合起来。
一般认为,对产业组织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有:
伯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于1932年出版的《观代股份公司和私人财产》。该书推动了用经济学理论来理解企业制度的研究,可以说这是对作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的厂商理论所进行的早期系统论述。
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E.H.Chamberlin)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Robinson)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The Theoryof Monopo listic CompetitionPI《不完全竞争经济学》(The Economicsof Imperfect Competition)。经济学界高度评价这两本书的出版,萨缪尔森称之为“垄断竞争的革命”。
在《垄断竞争理论》中,张伯仑对竞争和垄断的概念以及竞争与垄断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和论证。他认为,在现实经济中,竞争和垄断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纯粹竞争的,也不是纯粹垄断的,而是竞争和垄断的混合。竞争和垄断的混合,根源在于产品差别。从理论上说,纯粹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假定产品的完全同一性,而后者认为,即使是同类产品之间也存在差别性,产品差别可以是物质上的(如产品的质量、式样、规格、颜色、包装等),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如广告所造成的消费者主观上认为的差别)。从产品差别性这一重要概念出发,张伯仑论证了:一方面,由于产品差别性使得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者(或卖者)都可能拥有对自己产品的垄断性,因此每一个生产者(或卖者)都可能成为垄断者;另一方面,每一种产品又都会受到替代产品的竞争,因此每一个生产者(或卖者)也都是竞争者。总之,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垄断的竞争者”和各种“垄断竞争”的现象。在这种根源于产品差别性的垄断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决定生产、企业的营销策略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需求曲线和生产成本曲线、销售成本曲线等,都发生了不同于纯粹竞争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琼·罗宾逊受斯拉法在1926年提出的关于垄断的观点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论证说:由于在现实经济中,竞争本身就使得市场成为不完全的,而不完全的市场又导致不完全竞争。琼·罗宾逊列举的造成竞争的不完全性的因素,基本上就是张伯仑所指出的造成产品差别性的那些因素。琼·罗宾逊指出,传统的经济学总是首先分析完全竞争,而把垄断竞争当作一个特例。她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则要反过来,先分析垄断,而把完全竞争当作一个特例。
30年代,在哈佛大学,张伯仑和梅森(EdwardS.Masan)教授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1938年,以梅森为中心,由贝恩(JoeS.Bain)、凯尔森(C.Kaysen)、麦克尔(W.Mckie)、麦克海姆(J.Markham)和艾德曼(M.Addman)等人组成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若干行业的市场结构。1939年,出版了第一批有关产业的集中度资料。195年,梅森出版了他自1936年以来的论文集《经济集中和垄断问题》(Economic Concentrationand Monopoly Problem)。
1959年,梅森教授当年的博士生,贝恩教授出版了《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书。这本书被推崇为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由于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是从市场结构推断市场绩效,通常被称为结构主义的产业组织理论。
后来,谢勒(Frederic M.Scherer)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1910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一书,对产业组织经济学作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论述了“基本情况一市场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哈佛学派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范式,对后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谢勒强调了行为的作用,所以,他自称为行为主义者。此间,1978年,尼科尔森(W.Nichalsan)在他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第二版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观念和分析方法,介绍了寡头市场问题,产业组织理论被接纳进基础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尽管哈佛学派建立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范式奠定了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基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但是,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在这一分析范式下进行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的性质,所揭示的经济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相关关系,而未必揭示了内在的因果关系。而且,从这一时期的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量成果和文献来看,以回归分析为基本方法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也表明了以哈佛学派的分析范式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只能支持经验主义的研究(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而不足以进行更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除了哈佛学派之外,芝加哥学派也对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的有效性,即强调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对于产业组织的研究,则更加强调严格的理论分析和对各种理论(假说)进行经验证明,把产业组织理论视为价格理论的逻辑扩展。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科斯(RQnaldH.Coase)关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厂商理论的基础,交易费用成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后来,威廉姆森(0.E.Williamscn)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进一步推进了厂商和市场行为理论。
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蒂勒尔(又译为泰勒尔,jeanTirole)的说法,2Q世纪7Q年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称之为“第二次高潮”),即深入进行理论性研究,使产业组织经济学向形式化方向发展的时期。他认为,出现这一新的发展高潮的原因有三个:(1)经验主义的分析越来越不能满足对产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咖年代以前,理论经济学家(除少数例外)很不重视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经济学也没有形成精致的和一般的分析方法;而70年代以来,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对产业组织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加入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之中。(3)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从1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产业组织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产业组织经济学成为经济学和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8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经济学逐渐为我国的经济学界所了解,并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对产业组织经济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有了越来越强的需求。例如,在研究产业政策问题时,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经济学应该怎样分析产业组织及产业组织政策问题;在建立市场秩序的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怎样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在产业发展中,特别是当民族工业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挑战时,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怎样的产业竞争性和集中度才最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政府越来越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时,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应该如何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管制等等。
2随着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和经济学教学与训练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仅仅满足于对一般经济理论的了解,而是希望向更接近现实经济的应用经济学深入,产业组织经济学就成为一批经济学者特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3.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工业经济学》受到挑战,原来那种反映计划经济中工业生产部门内的经济关系的“部门经济学”,已经失去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工业经济学必须进行重大的专业内容调整。产业组织经济学是建立新的工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和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受到工业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起先,产业组织理论是作为工业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来介绍和研究的,工业经济学专业的一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将产业组织经济学的有关问题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逐渐地,产业组织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成为工业经济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实际上,在一些大学的理论经济学专业中,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产业组织经济学也被列为主要的必修课程之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一些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译著和介绍性的论著(包括教科书)。在介绍西方经济学说或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教科书或文集中,一般都有介绍垄断竞争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1980年,我国翻译出版了美国经济学家谢佩德(WilliamG.ShepherdMJ《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1985年,杨治编写出版了《产业经济学导论》,其中,专有一章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后来,陆续有一些译著出版,1988年出版了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产业组织论》,1989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同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W·克拉可森和罗杰-勒鲁瓦·米勒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1992年出版了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微观规制经济学》,1991年出版了法国经济学家蒂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三、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范式
(一)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产业组织可以有两种方法:
1逻辑的方法,即研究有关的概念、理论结构、对市场进行分类和分析的方法等。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推理的严格性和较高的技巧性,但往往缺乏丰富的思想,与现实相距较远。
2研究有关的事实及案例。这涉及反映现实市场的各种数据、真实的厂商行为等。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对有关事实的“度”(如垄断的程度、市场集中度等)进行分析,从对大量复杂现象的分析中作出合理的判断。这种研究方法面对活生生的和不断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实际,理论分析由统计数据所支持,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但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意见,特别是一般性理论推论,往往难以获得学术界公认一致的结论,留下许多争论。
(二)产业组织经济学分析范式
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传统分析范式是“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按照传统的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是单向的,即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厂商行为决定市场绩效。而产业组织经济学后来的发展则越来越注重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双向关系和动态变化。例如,如果厂商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就会改变行为和结构;市场绩效也会导致结构和行为的变化。
市场结构,是指影响竞争和垄断的性质和程度的市场性质。它包括厂商规模、产业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产品差异性、政府管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