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很清楚,在腓尼基颜语有一句叫作“赶骆驼离不开鞭子”。罗马本身在初期并不是一个文明中心,在希腊人眼中不过是一群野蛮人,这在当时的确名副其实,但罗马人非常善于学习,在早期者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罗马军队的武器制造技术几乎都来源自其它民族——罗马兵器的锻造技术,最初是向伊达拉里亚人学习的;罗马短剑最初出自西班牙,因此也称“西班牙短剑”;投枪来自西亚;甚至连罗马军团制也是模仿伊达拉里亚人,而攻城技术则从希腊人那里受益良多。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三场海战中,由于罗马是一个陆地民族,并不善于海战,这导致罗马在战争初期的海战中接连失利,但罗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发明了一种被称为“乌鸦嘴”的接舷战技术,即在罗马战船的舰首加装了一个特别的装置,就是接舷吊桥,在这个吊桥的前端有一个金属钩子,吊桥的两侧带有护栏,当罗马战舰与敌船接近后,罗马战舰就立即突然放下吊桥,在强劲的冲击力下,吊桥前端的金属“乌鸦嘴”就会牢牢地嵌住对方甲板,此时罗马重装步兵就会迅速冲过吊桥实施接舷战,而迦太基战舰往往并没有足够的士兵,突然出现的罗马重装步兵往往能迅速俘虏一艘战舰。在西西里海战中,正是这种“乌鸦嘴”接舷战打得迦太基措手不及。在这场海战中罗马共计击沉迦太基30多艘,但俘获的却高达64艘,这表明罗马“乌鸦嘴”接舷战运用的相当成功。
罗马人的“乌鸦嘴”接舷战不仅仅是打赢了一场海战,而且是改写了海战战术,在以往的海战中多是沿用撞角战,而罗马却扬长避短,从此这种接舷战在地中海成为一种主要海战战术。
这也说明,罗马为什么能成功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部落小国崛起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经常能以少胜多,并保持了数百年这种状态,我想,如果用一个词赋予罗马这种战争智慧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罗马优势”,即罗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表现的并不卓越,但罗马能够平衡运用它所有优点、缺点,也就是利用自身的条件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最后总能找到一条克敌制胜的最佳途径。这应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优势选择效应。在人类进化理论中,讲述人类取代尼安德特人时,有这样一种理论:如果一个部落人群拥有比另一个部落人群具有2%的生存优势,就可以在1000年内完全排挤后者。罗马也是如此,他们在与对手交战的时候,他们在许多方面不占优势,或者是出于劣势,但罗马在对阵的时候,往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一点点优势,有时候这种优势就是地域广阔一点、有时候就是士兵补充快速一些、有时候就是外交结盟多赢得了一个伙伴、有时候就是看谁能更坚忍,而多数时候,敌人就是失败在这“2%”的优势上。
2.善于利用矛盾。古今中外对阵的双方几乎都会出现错误,对手的内部也总是存在各种矛盾,而这就是鸡蛋上的裂缝,谁利用的好谁就能首先敲碎对方的蛋壳。在罗马早期它就多次成功分化对手,在对抗迦太基的时候更是数词利用对手大量使用雇佣兵问题,而雇佣兵往往是不稳定的,他们经常会反戈一击;后来罗马在征服高卢、日耳曼联盟等很多战役中都是如此。
3.善于利用地利。地中海是欧洲文明最得天独厚的一个地理条件,而罗马在数百年的征战中良好地利用了这个条件,因为在罗马时代,步兵是罗马主要的作战力量,但步兵需要大量的给养,而罗马人发现,同样的运输量,使用海路运输要比陆路运输快捷、安全,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成本上海运的成本仅及同等距离陆上畜力运输的1/30.这就使得罗马军队远征时能够得到充分的补给,而不至于窘迫。
4.善于利用征战资源。对罗马来说,他们自己实在没什么资源可言,而外族土地则总意味着富饶,因此罗马总是要征服那些对战争来说至关重要的资源产地,如亚平宁半岛农业条件优越,农作物资源丰厚,西班牙盛产锡、银;还有高卢地区至今是农业发达的好地方、中亚的良种马匹、北非的粮仓、地中海东岸的海运贸易港口、雅典和西西里的海上贸易中转站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