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又称成为千里眼,是20世纪人类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他的本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的原理工作的,它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部分,它通过将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利用接收装置返回的办法,雷达就可以测定目标方向、距离、高度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上世纪初,马可尼、波波夫在研究电磁波的发送与接收的过程中,就初步有了雷达的概念,但直至1935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设计出的可以探询60多千米范围内飞机的无限电探测和测距装置,就是现在的雷达概念才正式产生。1937年美军最先为军舰配备了雷达,1938年,雷达开始服务于防空体系。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军在珍珠港已经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千里眼、顺风耳雷达设施,而那时日本还不具备如此先进的雷达设备。当时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金梅尔还对此颇为自信、并津津乐道。他曾经对官兵说:““一定要好好地使用和保养好这些雷达,让它们发挥作用,一定就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这说明这些雷达在他心理占有的重要地位。试想想在茫茫大海环绕的孤岛之上,仅仅靠肉眼或其他侦察设备,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很难及时发现存在于远处的空中、海上的敌军。而雷达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美国在珍珠港的上的雷达配备主要有装备在航母和战列舰上的由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CXAM雷达,数量较少;其次是控制岸炮和高炮的由美国陆军通信部队实验室和四方电气公司联合生产的SCR一268型雷达;再者就是西屋公司生产的警戒SCR一270和SCR一27l两种雷达。而这也让金梅尔司令形成了骄傲自大的心理,他认为在自己先进的雷达设备支撑下,可以提前防备一切来敌的各种舰队,而美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和空军力量,足可以消灭一切敌军,这也促使美军降低了防御心理。
事实上,在袭击珍珠港的当天早上七时左右,位于瓦胡岛上的雷达站的两名雷达兵通过雷达系统发现有大批飞机从西北方向飞近珍珠港,也许由于日方之前的谈判等工作及海军部署的迷惑方案确实起了作用,军方认为这不过是从旧金山飞来的B-17机群,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防御反击机会,否则,历史将因为雷达的发现而改写。
同样一手策划了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五十六最终则死于雷达的监控之下,1943年,山本五十六在他的专用座机上秘密地在所罗门群岛的上空航行时,美国军从无线电波中获取了这一秘密的情报。美军战斗机火采取中途拦截的策略击落了山本的座机,山本五十六身葬大海之中。
二战之后,雷达技术发展迅速,雷达的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辩能力大大的提高,雷达被装备在飞机、导弹、卫星、舰艇、火炮等设施上面。随着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战争,无论是空中、海上,还是陆地,都将是一场无形的电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