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
2594200000018

第18章 西夏王陵之谜

中国西部贺兰山下荒漠中,矗立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辉煌的西夏王陵建筑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充满谜团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探研,希望能破译它的秘密,谋求找到消失的西夏文明。

西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党项族在11世纪初建立的王朝,前后共历10主190多年。西夏定都于兴庆,即今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强盛时期疆域东至黄河,西到玉门关,南达萧关,北控大漠,是“延袤万里”的大国,包括今宁夏、甘肃、内蒙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广大地区,与宋朝和辽朝三足鼎立。

西夏祖先为拓跋氏,内附于唐朝,赐李姓。五代时期,中原混乱,而李氏在夏州保境自守。宋初,对北宋不断侵扰,依附于契丹,其始祖李继迁曾被辽封为夏国王。李继迁三传至李元昊时,于1038年称帝建国,仿效唐宋模样,建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在帝王陵寝和丧葬礼俗方面,西夏将汉族的传统规制和党项族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西夏王陵自己的风格。元昊称帝后,宋夏之间战争不断。

西夏帝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夏国传》,但仅记九个陵号,却没有具体方位。明朝《嘉靖宁夏新志》卷二也谈到了帝陵:“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史书中有简单的西夏王陵记载,但没有具体位置,王陵前的碑刻早已被毁,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道西夏王陵到底在哪里。传说西夏开朝皇帝李元昊为人凶残、猜忌,他担心死后有人报复,盗掘他的陵墓,临死前就让人给他修造坟墓。一年360天,每天修一座墓,共修建了360座墓。随后他将参与修墓的人统统杀掉。李元昊死后,便悄悄埋进了这360座中的一座。后来果然盗墓不断,可是挖遍了山下陵墓,结果谁也无法知道李元昊究竟埋在哪一座。此说若真,更给西夏王陵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西夏王陵的发现纯属偶然。1972年6月,兰州军区一支部队在贺兰山泉齐沟一带施工建造一个小型军用机场时,意外地发现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当时部队首长推测,可能其中部分是西夏时期的文物。得到消息,宁夏博物馆迅速派人前去调查。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这里其实就是西夏皇帝陵园所在地。十几天后,一个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武士像,同时还出土了一些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考古人员仔细研究后认为,这是一座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

考古人员立即在这片荒漠中跋涉,以求新的发现,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因为在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的高大黄土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雄伟。事后有专家回忆说,当时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座座巨大的圆锥形陵墓,状如金字塔,气势十分壮观。这些陵墓都是由黄土堆成,每个有10米高。每个黄土堆周围的建筑早已是残墙断垣,但一看就知当年这里是一个个完整庞大的陵园,处处显示着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在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布列着9座西夏帝王陵和207座西夏王公贵戚的陪葬墓。这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明代有首《古冢谣》说:“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千,云是昔时王与侯。”讲的就是西夏王陵的景色。

西夏王陵的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西夏王陵不仅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党项民族的传统习俗,形成了自身一套较为完整的陵寝制度。

一些专家认为,在陵区的东南角,有两座规模最大的陵墓,很有可能是西夏开国前尚未称帝的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的裕陵和嘉陵。二陵上下左右连贯,从陵区的总体布局看,这二陵当是首陵,其余诸陵依次营建于其北面。

西夏王陵的每座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10多万平方米。从南至北,在陵园神道两侧,耸立着左右对峙的阙台、碑亭、月城,月城内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人石马。再往北是宫城,城门四面正中辟有门阙,四角建有阙楼,城内有献殿,殿后是高大突兀的陵塔。献殿与陵塔之间,是通往墓室的甬道封土。从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筑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建筑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与宋陵相比,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夏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中也得到反映。如仁宗李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陵园内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有陪葬的皇后墓。历朝高高的墓冢封土在这里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楼阁式的灵台,而灵台下并非是墓室,墓室反而在灵台前十余米处,所以灵台不具封土的性质。那么,西夏陵的灵台是派什么用的?

西夏陵的灵台是一个高达20余米,形似七级佛塔的塔式楼阁建筑,逐层夯筑收成,犹如浮屠。有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宋陵的灵台一般在墓室封土上面,形状是上下方形作覆斗状,陵墓的北边建筑有下宫和佛寺。下宫是奉安圣容的,以便“朝暮上食,四明祭享”。佛寺是为前代帝王追福用的,但不是每座帝陵都有。西夏王陵没有这样两种建筑,但从灵台的形状、位置看,它形似佛塔,应该是与宋陵佛寺为同一性质的建筑,它的位置在墓室西北,又带有木构建筑楼阁式的特征,则又像宋陵的下宫。灵台前原有雕龙栏柱和石人头、石人身,表明灵台有下宫的属性。很多刻有菩萨名的石经幢的发现,说明灵台可能就是佛寺,而且石经幢底座的下层是八边形的,而灵台基部的平面也呈八边形,因此西夏王陵的灵台,应是宋陵灵台、下宫、佛寺的结合体。灵台夯土而成,里面是夯实的,实际上不能使用,只能起象征作用而已。

西夏王陵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许多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格,除灵台外,还有如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特别紧凑;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方形,西夏陵墓室上面覆土隆起高一两米,形如鱼脊,在中国历代陵园中是少见的;西夏陵的碑亭在鹊台后、月城前,无论从数目上、建筑面积和形式上都是不对称,与西夏陵园总体对称的布局不同,等等。

西夏王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陵区北部还有陵邑遗址,陵邑是西夏帝王举行祭奠祖先的神圣场所,也是守卫陵园的文官武将和御用僧侣们的住所。陵邑四周为夯土城墙,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中间有两座宏大的殿堂和许多封闭式的庭院,虽然早已受到严重破坏,但今日仍遗存大量精美的建筑装饰物。陵区东部边缘发现了数十座西夏砖瓦和石灰窑遗址,说明许多建陵材料都是就地烧制的。

西夏王国从乾顺朝开始渐渐重文轻武,务虚废实的策略使西夏王国逐步走向衰落。此后为向蒙古示好,西夏与金国不断交战,双方战争长达十余年。1205年,成吉思汗认为西夏收纳了蒙古仇人,亲率大军攻破西夏力吉里寨。1226年,他又亲自率兵10万攻打西夏,西夏末主李投降,蒙古人在西夏全境进行了大肆烧掠,所有西夏王陵和陪葬墓的地上部分均化为灰烬,碑刻、砖雕都成了碎片,而地下部分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盗墓人的破坏。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查,基本上搞清了西夏陵的数量和位置以及陪葬墓的大体分布。他们先后发掘过一座帝王陵和四座陪葬墓,清理了碑亭14座,出土了一大批西夏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建筑残料。由于年代久远,除已发掘的这座帝陵和李元昊的泰陵大体能确定外,余下的七座帝陵是谁的,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成为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