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
2594200000050

第50章 咸丰定陵选定之谜

定陵的选定是十分复杂的。咸丰帝上台伊始,就派人在东、西陵陵区选择陵址,之后确定了东陵三个地方作为重点。咸丰九年,在多次反复后终于决定将灵光凝聚的平安峪作为陵址。咸丰帝前后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才把陵址确定下来,时间之长在历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定陵是一座既遵祖宗成宪,又有自己创新的陵墓,建筑布局十分独特。

定陵是咸丰的陵墓,位于裕陵之西的平安峪。

定陵的位置是咸丰钦定的。刚继位不久,咸丰就开始在东西陵区为自己选择陵址。早在咸丰元年(1851)九月二十八日,他就派遣定郡王载铨、工部右侍郎彭蕴章、内务府大臣基溥相度万年吉地。当时有个江西巡抚叫陆应谷,自称对地理之学十分精通,所以咸丰命他协同办理选择陵地,并且还让他带江西百姓精通堪舆者一至二人一起进京,以便互相有个商量。经过他们几人的详细勘察,先后在东陵和西陵初步选出吉壤数处,供咸丰挑选。咸丰二年(1852)二月,他又派出载铨及文华殿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总管内务府大臣陆应谷等人,各带了精通堪舆者重新察看这几个地方,并且绘好图呈给咸丰过目。二月二十五日,咸丰到西陵为他的父亲道光皇帝进行大葬礼,顺便到大臣们为他选定的魏家沟亲自进行勘察。

经过反复比较,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最终咸丰在东陵陵区选出了最中意的平安峪、成子峪和辅君山三个地方。这年九月十五和十六日,咸丰拜谒东陵,他又乘机对三处山势进行了认真的阅视。两天后,他降谕说:“朕于十五、十六日,亲自到平安峪阅看。陆应谷所立标记在上,奕湘另立标记在其南十五丈平坦之处,而堪舆甘熙等六人又说穴在中间,北距陆应谷标记九丈余,南距奕湘标记五丈余。我亲自加以诘问,下令三人与奕湘所带的堪舆郑锡申等人,各抒己见,呈递说帖,各执一词。”三人大地方是一致的,但具体穴位有差异,而且各有道理,咸丰不知所从,只得命令陆应谷平心体察。他说平安峪真龙真穴究在何处,一定要考核精详,“勿涉游移两可之见”。此后,他又数次派官员到平安峪、成子峪等三个地方互相比较,还对平安峪和成子峪两个地方刨看土色,但最后并没有决定下哪个地方。

咸丰四年,文宗又派出陆应谷等人到平安峪重新进行勘察。陆应谷把这次勘察的过程写成说帖呈奏给了咸丰,他的结论是平安峪“洵属上上吉地”。这样经过了数年反复,到咸丰八年,平安峪终于被选为万年吉地。这年,咸丰派出怡亲王载垣等人前去勘查平安峪,回来后他们把具体情况向咸丰做了详细的报告。但咸丰还不放心,让载垣派人复勘。八月初四、初五日,守护陵寝贝子载华、公端秀等人,遵旨率内务府司员等赴平安峪吉穴打桩之处,再行详细察看。结果发现距吉穴后山二十五六丈之处以及吉穴东西山各约十三四丈外之处,露出石砌墙根痕迹,上面覆盖苔藓,因恐怕伤害风水,不敢刨开验看。又发现正对吉穴的后山一里处山顶,有一条随山石叠月牙泊岸,东西长约10丈,高约5尺。起初大家怀疑是庙宇遗址,又疑是长城墙基。经过调查守陵旗人,答曰当地人称后山为高庙子,经详细询问并查验之后,终于确定自东陵开始建陵后200多年间,这里从未建过庙宇。八月九日,载华等回来后,自然都异口同声地吹嘘平安峪风水如何好,说什么这里从来未被人挖动过,“本土毫无挑挖堆砌情形,可见天生大地实属有待,不许常人伤损也。”咸丰这才下旨:“承修吉地工程王大臣覆勘具奏。”

咸丰九年四月十三日,平安峪万年吉地正式破土兴建。七月十七日,咸丰降谕旨,指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彭蕴章等人具体负责。其时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清政府财政困难,工程就只能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开工。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死,慈禧发动政变,载垣等人获罪。从此,定陵事宜又由大学士周祖培等人办理,直到同治四年(1865)工程才大体完成,咸丰的梓宫方葬入定陵。此后又经过一年多的零星整修,到同治五年十二月,定陵终于全部完工,前后历时长达七年半之久,耗银313万余两。

定陵的规制对清后期的帝陵影响极大。咸丰死后,定陵工程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了,工部侍郎宋晋就定陵陵寝的规制问题,向皇太后和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主张按慕陵规制建造定陵,但由于大臣中意见不统一未能实行。所以一般认为,定陵主要是仿照了祖陵的规制,但在许多建筑物中,也有许多地方采用了慕陵的做法。如定陵隆恩殿只在殿前月台设置栏板,而不像昌陵以前那种以栏板、栏柱全包围形式;延用慕陵的做法,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撤去了陵寝门内的二柱门。定陵根据平安峪地势,将宝城平面建成长圆式,从而改变了自景陵以来将宝城建成圆式的格局。定陵在规制上的这些变化,为以后诸帝陵所采用,成为承前启后的新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