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对错都是为了爱
25996700000011

第11章 爱他·欠他·打他·认他(2)

看我一副不解的样子,妻子继续说:“原来那女人跟老师死去的妈妈长得很像,连说话的声音都相似。钢琴老师看第一眼时,吓了一跳,嘴上虽没说,心里却懂了,她老爸根本是找了一个替代的人,他不爱那女人,只是透过那女人来怀念以前的老婆。”

果然,接着听说有一天老先生打电话给女儿,在电话里哭:“她不像你死去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一点儿也不像!”

那老先生还是结婚了,他说见了这个女人,才知道以前的妻子有多好。他欠了那个妻子的,就用耐心、爱心,在这个“外形相似”的女人身上还吧!

女儿的娃娃脏了。

那是我从日本买回来的,黑头发、黑眼珠,穿着一身和服的娃娃。

“头发很脏,我要帮她洗头!”女儿说。

“你会洗吗?”我问她。

“我不会。”

“我帮你。”我把娃娃拿过来看看,“既然洗头,难免弄湿了衣服,就把衣服脱下来,一起洗吧!”

和服的结构很特殊,两根细腰带,从袖子里面穿来穿去,我研究了半天,才脱下。

“她怎么没穿内裤?”女儿说。

“日本女孩穿和服,里面是不穿内裤的。”我说。

“爸爸怎么知道?”

我怔了一下,说:“爸爸听说的,而且,你不是看到了吗?”

女儿拿来它的洗发精,我们就在厨房的水槽里为娃娃洗头。先由她抓着娃娃,我倒洗发精。然后我抓着娃娃,她拿着喷头冲水。

头发是一绺绺植在塑胶头壳的,居然既不脱色也不掉毛。

两个人合作吹干之后,再一左一右,各为娃娃编了一条小辫子,后面则绑了一个大“马尾巴”。

过去也为她洗过娃娃,都是金发碧眼的。这次洗“东方娃娃”,感觉竟然大不相同。

我一边洗,一边吹风,一边想:“啊!现在我懂了,我岳父那时从台湾飞来美国,帮着我老婆为我女儿洗头,大概也是一样的感觉吧!”

那不单是疼爱外孙女,其实也是重温一种旧梦,重拾一种感觉。

相信,妻子小时候,我的岳父一定忙得要命,难得为她洗头。也可能在那个时代,男人是不被允许做这些事的。

而今,七十了,退休了。弯着老腰,蹲在盆边,跟已是四十岁的女儿,一起为外孙女打水、擦洗发精。不就像我现在,跟女儿一起洗娃娃吗?

想起儿子小时候,我不曾为他洗头洗澡,觉得失去了许多,也觉得欠他的。

改天,儿子结婚,我会对他说:“如果你们忙,我可以帮孙子洗头洗澡。”

当他犯案、当他失败、当他病重、当他在大家都不肯定他的时候……认他,是多么伟大的爱!

认他,是多么伟大的爱

少年时读《史记》,最爱看《刺客列传》里“聂政刺韩相”的故事。

聂政刺杀了宰相之后,怕连累姐姐,而用刀剥下自己的脸皮,挖出眼睛,再切腹而死。

韩王认不出刺客是谁,把聂政的尸体放到大街上,悬赏千金给说出刺客名字的人。

聂政的姐姐聂荣,居然跑去认尸,说:“我怎么能因为怕死,而埋没了弟弟的英名?”接着在哀号中自杀在弟弟的身边。

这段故事,我读了许多遍,每次都想:多么笨的姐姐,你弟弟为保护你,死得那么惨,你居然还去送死。

但是三十多年过来,今天我重读“聂政”,却有了另一种感触——

认一个人,是多么深情的表现!

去年冬天,陪女儿去参加溜冰赛。说“比赛”,实际只是“表演”。每个孩子由老师选曲、编舞,再轮流上场演出。

场面的观众也不多,全是小孩的家长,掌声从哪里响起,就知道表演者的亲人在何方。

我旁边站了一位老先生,看我为女儿鼓掌,也便摘下手套,捧个场,一边说:“下一个就是我孙子了,他溜得好极了,你一定要看。”

果然,我女儿才下场,就上来一个又瘦又小的男生。投桃报李,我也狠狠地鼓掌。

“他看起来瘦,但是很结实。”老先生说,“瘦,特别适合溜冰。”

才说着,小男孩就摔了一跤。老先生惊叫了一声。

接着又摔了一跤,而且是个“元宝翻身”。

“看!他爬起来多快。”老先生说。

音乐转为快节拍,小男孩拼命追拍子,愈追愈糟,又连摔两跤。

终于结束了,小男孩远远地看了看祖父,再低着头,由另一边退场。

老先生像触电似的站起来,弯身抱起一堆厚厚的衣服,一边往外走,一边对我点了点头,“他很棒,不是吗?他是我的孙子。”

上个星期,在图书馆录像带的架子上,看到一部叫《第八天》的法国影片。

由于好奇,借了回来。

片子里演的是个患有蒙古症的孩子,从收容中心跑出来,阴错阳差地遇上一个商场男人的故事。

男人带孩子去找他的家,但是早没了。当初就是因为孩子的母亲死亡,才把孩子送进收容中心的。

男人又带孩子去找他姐姐,但姐夫不高兴,“请”他们离开了。

最后,孩子趁那男人不注意,跑到楼顶,跳了下去……画面映出孩子母亲在世时,搂着他,说圣经里《创世纪》的故事:“第一天,神创造了光;第二天,神创造了空气和日夜;第三天……”那母亲露出慈祥的微笑,“第八天,神又造了一样可爱的东西,就是蒙古症患者,就是你,你是上帝最完美的创造,你是我的儿子。”

读尚·多明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的《潜水钟与蝴蝶》。

本来意气风发的ELLE杂志总编辑,从他新女友的身边醒来,先去试他的新军服,再准备到前妻子那儿接孩子度周末,但是就在孩子要上车的时候,突然中风了。

二十个星期当中,鲍比瘦了三十公斤;他的右耳听不到,右眼因为坏死而被缝起来。他唯一能转动的是颈子,唯一能沟通的方法是眨左眼。他靠人喂食、清洗、翻身、包尿布,蜷缩在轮椅上,如同一个怪物。

但是,当他前妻推着他,带着两个孩子到“海滩俱乐部”的时候。十岁的儿子拿着纸巾,一边走,一边帮他擦嘴里流出的口水;八岁的女儿,则只要大家一放慢脚步,就过来,把父亲的头抱在她臂弯里,滋滋亲吻着说:“这是我爹地,这是我爹地。”

近两天,由台北传来一个花边新闻。

一位英挺的男士,困在才女与美女之间。

满版的新闻,载了满版的“小道消息”。才女和美女都说了话,四周相关的人也各自表态。有人猜有利益输送,有人猜是政治阴谋,有人说“他”应该下台。

男士简单地发表谈话之后,便避不见面;他的前妻子也没说什么;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却在这“乱世”写了封公开信给她的父亲——

爸爸加油!我永远爱你。

认一个人,是多么深的情!

当他犯案、当他失败、当他病重、当他跌倒,当大家都不肯定他的时候……

认他,是多么伟大的爱!

两个人颤抖着、惊喜地打开信,看到他,就是他,就是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爱他一生!

让我们爱他一生

许多年前,看过一部叫作《收养(Adoption)》的匈牙利电影。

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请求情夫在分手之前,让她生个孩子。

情夫没说话,只是把那女人带回家。情夫的妻子客气地招呼,并唤出两个孩子。

女人匆匆地告别了,也告别了过去的一段情。

一个总向这女人借房子,跟男朋友约会的小女生,看到女人沮丧的样子,便抽空带她出去喝咖啡、看风景、聊聊天。

小女生走了,女人又陷入落寞与孤独之中。突然,她站起身,出门,到弃婴中心,登记收养了一个孩子。

影片的最后,是那女人抱着一个胖娃娃,从弃婴中心出来,用细碎而匆匆的步子,走上大街,拦住正好驶来的巴士,上了车……从头到尾,影片都冷冷的,没做任何解说。但是,演完,大家都懂了:她寂寞,所以收养了一个娃娃。

那孩子是她的伴儿。

一九九八年冬季奥运会,关颖珊和陈露分别得到女子花式溜冰的银牌和铜牌。

消息传到我住的小镇。最兴奋的大概是常去溜冰场的一对美国老夫妇。

关颖珊和陈露跟他们没关系,但是他们有一对儿女,都是从亚洲收养来的孩子。

过去看这对白发双亲,紧盯着场上的儿女叫好,那两个孩子也确实溜得不错,大家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现在不同了,事实证明亚洲人有溜冰的天赋。大家嘴里虽不说,却用眼神说了:“看样子,将来这一对儿女,也能成为溜冰的名将。”

那对老夫妇显然也更带劲了,从他们脸上似乎可以见到一种得意神色:“瞧!我们多棒!我们领养了一对越南的孩子。看!我们的孩子多棒!他们比白种人溜得好多了!”

多么复杂的情怀呀!从这对白人老夫妇脸上透出来——

白种人有了“黄种人更优越”的骄傲。

想起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布莱恩。

他是英国人,有一口浓重的伦敦腔。尤其当他道“晚上好”(Good evening)的时候,好像把声音先拉到山头,再跌入深谷,又一下子拉上山头。

除了学国画,他也喜欢问我中国古诗,还写笔记。遇到糊涂的地方了,再拿着笔记来问。

“不能错啊!”他说,“我得回去转述。”

“给你太太听?”

“不!给我女儿。”

有一天,他掏出女儿的照片,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那是他在新加坡领养的孩子。

“已经要上大学了。”他得意地说,“她的父母是中国人,她应该多知道一些中国,我也应该多知道些中国。”

我突然了解,他为什么来学国画。

因为他经由领养的孩子,而扩大了心灵的版图。中国既然是他孩子出生的地方,他爱孩子,也就爱中国。

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去。

原以为应该冷冷清清的飞机,居然客满,其中包括二十多位美国人。

“你们是去南宁观光吗?”我好奇地问他们,“南宁有什么特别的风景?”

他们笑着摇摇头。

“噢!我知道了。”我说,“你们是要转去桂林或海南岛。”

他们又摇头:“我们直接飞回美国。”

我不问了,看他们只有大人、没小孩,想必是投资考察团。

到南宁的第二天,我去了偏远的隆安,回来已经是傍晚。走进旅馆大厅,看见一群老外,不正是他们吗?

他们的手上,居然都多了个娃娃。

“好可爱的娃娃,”我说,“中国朋友的?”

“不!是我们自己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待在南宁的几天,我每天都见到他们亲着、搂着、推着——他们领养的娃娃。

“为什么还留在南宁?”有一天我不解地问,“不早早把孩子带回美国?”

“我们要多看看、多学学这里的一切。”一个男人回答,“因为有一天,得跟孩子说,他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大家愈来愈熟了。有一天,都在餐厅吃饭,我又凑过去,试着问一个犹豫多日没敢问的问题:“请问,你们来之前,知不知道孩子的样子、背景?还是来了之后再看?”

“我们知道。”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女士说,“他们会先寄资料照片给我们,不喜欢,可以换。”

“挑个孩子,可真不容易。”我笑道。

“不!”他们居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人挑,收到哪个就是哪个。挑,不公平,也会是一种遗憾。”

看他们搂着孩子亲,孩子哭,亲得一脸鼻涕。看他们贴着孩子,呈现“东西方”两种画面,让我有一种特殊的感动。

多幸运啊!一个被中国父母遗弃的孩子,就这样被领养、被疼爱、被抚育,改变了一生。

我可以想象,千多年后,一个个在美国生龙活虎的亚洲孩子用最地道的英语说话,用美国的方式思考,而且从小就被白人社会接受。

他们不会像“新移民”,遭受种族歧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他们有着百分之百支持他们的白人父母。

那父母会对他们说往事,说他们的故乡,也可能有一天带他们去寻根。

我尤其不会忘记,在南宁旅馆听到的那段话——

自己生孩子,是不能挑的,生什么是什么。所以领养孩子,我们也不挑,接到中国寄来的资料,两个人颤抖着、欢喜地打开信封,看到他,就是他,就是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爱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