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念情人的女郎。春风将池水吹起了波纹。她闲来无事,就倚在栏杆上,与水面上的鸳鸯为戏,揉搓树上的红杏花瓣。她耐心地等呀,等呀,可是总是盼不来心上的人儿。
由于这首词写得特别细腻、生动,人们都喜欢读,且读完仍在体会其中的情味。中主李璟也很喜欢这首词,经常在嘴上念叨着。有一次,中主碰见冯延巳,就和他开起了玩笑:“哈哈,‘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啊?”
冯延已知道天子也喜欢他的词,心中自然高兴,于是陪着小心地说:“我的词虽然人人传诵,却比不上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见词坛妙手也恭维自己,心中颇为受用。原来中主也写过一首《摊破浣溪沙》词,他写道: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天无二日
◎成语释义
一个国家不能同时有两个君王。
◎成语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
◎成语故事
刘邦统一天下后,被群臣拥为皇帝。有一次,他到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刘邦见了父亲非常孝顺,五天向父亲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觉得天子这样对待父亲,是礼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对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啊,地上怎会有两个君王。虽然皇帝是你的亲生儿子,可他是一位君主,你是一位臣子,你俩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让君王向你下拜呢?这岂不是乱了礼法吗?”
听家令这么一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可吓着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让儿子跪他了。每次刘邦来朝拜,太公总是拿着扫帚在门旁站立,见到儿子就往后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儿子一下。
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刘邦感到十分惊讶。等到听说这是家令劝导太公所致,他倒觉得这凸显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赏给家令黄金五百两。紧接着,刘邦下了一道诏书,说:“人的至亲,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了。所以父亲得到了天下,就传给儿子,儿子得了天下,就把归劳归于父亲。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为了解民倒悬,不敢脱下甲衣,连年打仗,终于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的教训。如今众位将军尊我为皇帝,我的父亲却连一个尊号都没有。今天我宣布,尊我父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礼!”
■不可救药
◎成语释义
病重到没有药能够治疗。现在多用来比喻人或事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程度。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板》:“天之方谑,天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汎汎。匪我言,尔用忧谑。多将皦皦,不可救药。”
◎成语故事
周武王为了解民倒悬,率领众诸侯灭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期,奴隶制经济得有较大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众百姓一提到武王、周公的恩德,一个个激动不已,泪流满面。
可是到了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变得非常腐朽,他们穷兵黩武,无缘无故地发动战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百姓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周厉王登基后,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朝廷大事,国家越来越衰落。厉王十分贪婪,将山林川泽都霸占了,不许百姓去打猎、砍柴、捕鱼。他为了避免人们议论他,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行,如果发现有人对他不满,就毫不留情地将这人杀死。人民个个都愤恨厉王。
眼看国家摇摇欲坠,许多忠臣痛心不已。有一位名叫凡伯的老臣,不断向厉王进言,要求他改变政治手段,以美德教化万民,挽救国家的颓势。可是周厉王不肯听他的正确意见,朝中的小人趁机嘲笑凡伯,说他是昏聩无能、不识时务的庸碌之臣。
凡伯眼见昏君佞臣如此糊涂,气得不得了,作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首诗后来被选入《诗经》,就是千古传诵的《板》。《板》是这样写的:
老天正在行暴虐,不要这样来喜乐。
老夫谆谆将你劝,小子骄傲意轻薄。
说话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来戏谑。
你的气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药。
凡伯的意思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不要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现趁忧患还没到来的时候,对它尽力防止,如果忧患越积越多,就没有回天之术了。
到了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平民和奴隶拿起武器,进攻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自此以后,西周一天天衰落下去了,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周平王只得把都城迁到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东周君王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局势,于是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打仗,天下变成了一座座战场。
■不违农时
◎成语释义
按照最适宜的农事节气进行农业生产,不要因为其他事情,使农业劳动受到干扰,以免耽误、错过最好的时间。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梁惠王曾向孟子请教说:“怎样才能使我的国家富强起来呢?”
孟子直接回答道:“不要整天忙于打仗。要鼓励人民种地,这样才能让百姓富裕起来、国家强大起来。如果在农人播种、锄地、收割的季节里,国君不去征兵打仗、增派徭役,让他们把心思全用在田地里,您的国家就会收获数不清的粮食,还愁什么灾年呢?
“当然还有植树、打鱼的办法,您也应该做出法令进行规定。太小的鱼不能捕捞,没长高的树木不能滥伐。这样湖塘里就会有丰富的鱼类,森林里就会有用不尽的木材,老百姓生活富足,日子过得快乐,他们能不拥护你吗?如果这样做,国家就兴旺、富强起来了!”
“先生的意见很合我的心意!”梁惠王听到这些真知灼见,非常高兴,从此更加佩服孟子了。
■车载斗量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物件非常多。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对官员赵咨非常赏识。这位赵咨有广博的学问,办事能力很强,与人交谈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有一次,孙权想探探魏国的虚实,就派他出使魏国,了解那里的情况。
到了魏国京城建业,魏文帝曹丕想难为他,也好了解吴国人才到底怎样,便直接问他道:“你们的主公孙权到底有没有学问?”
赵咨当场作出了明确答复:“我家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选用贤明有才之人,志存经略,每当有了空闲,就博览群书,采撷奇异的知识,只是不会像书生那样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想以大国之威压服这个能言之人:“吴国能被征服吗?”
赵咨爽朗地答道:“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
“吴国对魏国可有畏惧之心?”
“我国带甲百万,江汉为池,对贵国有何畏惧?”
赵咨不但没被曹丕吓倒,反而对答如流,有理有节。曹丕心中暗暗称奇:此人之才实属难得。于是,曹丕语气缓和地问赵咨:“刚才听了您的话,使我深受启发。那么,吴国像您这样的人才,还有几人?”
赵咨不卑不亢地答说:“我国有大智慧的人有八、九十,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是车载斗量,数也数不过来呀!”
赵咨一出此言,不但曹丕点头佩服,就是魏国群臣也个个惊讶,对他表示出应有的敬重。
■日薄西山
◎成语释义
比喻人年老体弱,接近死亡。
◎成语出处
晋朝李密《陈情表》。
◎成语故事
晋朝初朝,论孝子,第一名就是李密。
这位李密是四川人,曾在蜀国担任过尚书郎的官职,晋朝灭蜀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他颇有才能,几次召他去京城做官,他都以祖母需人照顾为理由,婉言谢绝。后来武帝又给他下了一道征召的诏书,郡县官吏也逼他赴任,他无可奈何,只好写了一道表,将自己的苦衷向朝廷直接倾诉。
李密写道:“我的命运不强,刚降生六个月,父亲就仙逝了。在我四岁刚满的时候,强悍的舅舅为了母亲能有一个好的归宿,逼迫她改嫁。我的祖母看到我无人照管,就亲自来抚养我。
“现在祖母已经老迈,体弱多病,卧床不起,只有我侍奉在他身边,为她送汤喂药。她老人家如同太阳迫近西山,喘气都很微弱,生命已经垂危,早晨难于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也无法度过晚年光景。拍着自己的良心,我实在不忍心置祖母于不顾,只顾做官求富贵啊……”
晋武帝读罢这道奏表,心中十分沉重,不但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赐给他两个奴婢照顾老人,又让郡县拿出一笔钱,帮助老人度过残生。
■分庭抗礼
◎成语释义
原意是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两侧,相对行礼,相互以平等地位对待。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彼此各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成语出处
《庄子·渔父》:“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治国之术。但各国国君觉得他说得过于迂腐,与当前时势不合,都不肯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路经一处树林,就决定在林中休息一阵。弟子们读书,孔子则弹琴相伴。而林外河里却有一条小船驶来,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父在船上撑起竹篙,左划一下,右划一下,非常悠闲。
一曲未终,船已靠岸,老渔父走上河岸,在树林的另一头端端正正地坐下,竖起耳朵细听孔子演奏的铮铮之声。
孔子刚把这支曲子弹完,渔父就冲孔门弟子子贡、子路招手,把他们叫到身边,问道:“这位弹琴的先生究竟是谁呀?怎么弹得这等高妙?”
子路见荒郊野外居然也有老师的知音,心里非常高兴,便自豪地说道:“那是我们的夫子,鲁国的道德君子孔子呀!”
子贡又予以补充:“我的这位夫子,就是性服忠信、身行仁义,以贤者之名享誉天下的孔圣人啊!”
“哦!原来如此。”渔父笑道,“这位孔子,圣则圣矣,只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说完,他头也不回地向河岸走去。
子贡觉得这老人不是凡人,于是忙将他的话向孔子转述了一番。孔子听罢,猛然把琴放下,站起来说道:“这必定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圣人,快去追他,不要错过了!”
孔子等人追到河边,只见渔父正要划动船只离岸,孔子恭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赔着笑脸说道:“我从小读书求学,一心上进,如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聆听过高深的教导,怎敢不向您虚心求教呢?”
渔父见孔子求教之心甚是诚恳,便对孔子宣讲起大道理来:“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怎能使人感动。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把这些道理运用于人际相处,事亲就慈孝,事君就忠贞,饮酒就快乐,处丧就悲哀……”
这一番话,孔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劲地点头。渔父发表完宏论后,孔子谦卑地说:“我与先生相遇真是三生有幸,我愿意把您当作老师,以便经常得到您的教诲。您能把住址告诉我吗?这样我才好经常拜访您。”
渔父听罢此话,不置一词,跳上小船,独自划离河岸。只见他划呀划呀,渐渐离开了孔子的视线。
这时颜渊将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可孔子却丝毫不知,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河水发愣。过了一会儿,孔子才满怀惆怅地登上车子。
子路很不明白孔子的举动,他本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就站在车旁向孔子问道:“夫子,我跟随您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父这样的傲慢之辈。想这天下之人,就连天子、诸侯、大夫同您见面,也都是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的,您接待他们时还表现得非常自尊呢!可是到了今天,那个渔父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您却不顾一切地弯起腰,先拜后说话,这未免对他太过尊敬了吧?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的举动感到惊奇,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渔父呢?”
孔子听罢,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伏着车木连连叹息道:“哎呀,子路,你真是难以教人呀,你的鄙拙之心到现在也没有改正!你靠近一点,我对你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遇见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就会产生祸端。今天这位渔父,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不尊敬他岂不是于理有亏?”
众弟子们细心聆听夫子的教导,个个心悦诚服,连大气都不敢出。
■凤毛麟角
◎成语释义
比喻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凤毛与麟角这两样东西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人们常用它们比喻稀有、难得。
◎成语出处
《南史·谢灵运列传》。
◎成语故事
南朝宋时期,出现了一个善写山水诗的名手谢灵运。谢灵运的诗名盛极一时,天下人都对他钦羡不已。他的孙子名叫谢超宗,非常喜欢学习,写起文章来文采飞扬,因此也有一定的名气。
谢超宗曾在新安王刘子鸾手下担任常侍之职,写过很多文告函件,为新安王增色不少。一次,王爷的母亲殷淑仪不幸逝世,谢超宗奉命写了—篇悼念死者的诔词,文章之精彩令人称绝,孝武帝读过以后心服口服,对左右说:“谢超宗真是有凤毛呀,我朝岂是一个谢灵运!”
当时,将军刘道降也在座。他只听到孝武帝夸谢超宗有什么凤毛,竟认为谢超宗真有这宗宝贝呢!于是,这位不通文墨的将军就跑到谢家,苦苦哀求道:“你们家肯定有什么稀奇物件,快让我看看,也好长长见识!”
谢超宗知道家中无宝,对那不解事的将军一口回绝:“我们家实在贫寒!怎会有什么宝贝!”
刘道降想了一想,皇上的话千真万确,谢超宗的父亲名字又叫谢凤,这“凤毛”必定是他家不肯出示的绝世珍宝,于是索性强硬起来,进府四处搜寻。他把谢府搜了一个底朝天,也没见到什么稀罕东西。
此时天色已晚,他才自言自语地说:“早上陛下说凤毛在你府上啊,怎么如今竟然踪影全无!”尽管他不甘心,但无计可施,只好没精打采地回去了。
这件事传到朝廷里,文武百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乌合之众
◎成语释义
原意是像乌鸦一样仓促集合的群众,现在用它比喻无组织、无纪律。
◎成语出处
《后汉书·耿弇列传》。
◎成语故事
东汉光武帝手下有云台二十八将,耿弇就是其中之一。
耿弇自幼喜欢读书,又对骑射产生浓厚兴趣,整天向往着带兵打仗,建立功勋。
新朝灭亡时,他才二十一岁。当时天下群雄纷纷起兵,都想征服天下。耿弇决定寻找明主,于是向父亲耿况告别,带领一支小部队出去闯荡。一天,他与王郎的部队相遇。王郎是个骗子,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子舆,起兵平定天下,收拾残局。耿弇于是和部下们商议。
部下孙仓说:“既然这位刘子舆是汉成帝的儿子,那他自然是汉家正统,咱们只有归顺他才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如果把这个机会白白失掉,我们以后肯定会会悔。更何况,面对这个好机会,我们再到处乱跑就显得多么的没有价值呀!”
属将卫包也说:“咱们还是跟刘子舆一块造反吧,看样子他的势力不算小,跟着他跑绝对没有亏吃!”
耿弇是要寻找真命之主的,听了他们的话不以为然,大声吼道:“这个刘子舆算是个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个贼!我料他早晚被人所擒,难道我们要跟他作降虏吗?我只要领来渔阳、上谷兵马,在太原、代郡一带进兵,不消几十日就能安定那里,回来再对付刘子舆,就如同摧毁朽烂的木头—样顺利。你们俩不知好歹,将来必然会遭遇灭族之祸,那时后悔也晚了!”
谁知孙仓、卫包已经打定了主意,他们向王郎投降,一心想通过侥幸窃取功名富贵。耿弇见他二人如此愚笨,就继续行军,终于找到了可以为之效力的明主刘秀,并得到刘秀的信任。后来,他辅助刘秀消灭王郎,接着又荡平天下,真的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