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26069400000022

第22章 古代的坐次礼仪

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非常重视座次礼仪,这些规范在繁杂之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礼”的特点,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的饮食活动,都普遍遵循着礼的规范。同时,这些规范都体现着尊卑等级的差别。《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已经把食礼当成了家庭启蒙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宴席上的坐次之礼,即“安席”,就是中国古代食礼的中心环节。

在宴席坐次的安排上,中国自先秦就有以东为尊的传统,在《仪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郑玄在《志》中记载:天子祭祖活动是在太祖庙的太室中举行的,神主的位次是太祖,东向,最尊;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北,即左前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南,即右前方,北向;主人在东边面向西跪拜。由此可以这反映出室中尊卑位次的排序。

明末清初的著名大儒顾炎武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这是指室内设宴的坐席安排。清代的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讲道:“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在堂中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堂是中国古代宫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于举行典礼、接见宾客和饮食宴会等,但不用于寝卧。堂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的前部或者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有两根楹柱一般没有门,东西两壁墙称为序,在堂内靠近序的地方分别被命名为东序和西序。堂的后面有墙,把堂与室、房隔开,室、房有门和堂相通。堂的东西两侧是东堂、东夹和西堂、西夹。《仪礼乡饮酒礼》中记载,在堂上宴饮席位的设置次序是:主宾席在门窗之间,南向而坐;主人在东序前,西向而座;介则在西序前,东向而坐。

在一些普通的房子或者军帐里,都是以东向为尊的。家庭中最尊贵的首席位置一般都由家中的长者来坐,但有时也有例外,在《史记武安侯列传》中记载:田

“尝召客饮,坐其史盖侯南向,自坐东向”。田在家中坐首席,原因是他官居丞相,虽然在家哥哥比他年龄长,但哥哥官位却没有弟弟高,因此他也只能东向坐,用以符合他的丞相身份,这是符合礼制要求的。

隋唐以后,由于家具的发展,起居方式也由坐床向垂足高坐方向转变,矩形、方形等多种形制的餐桌都出现并且普遍风行了,坐次礼仪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的饮食方桌,以八仙桌为代表,贵客专门使用一个桌子,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共餐。除了专桌以外,其余桌子有两人以上者,一般都按1比1主陪客制安排。宴席中一席人数并非定数,自明代流行八仙桌后,一席一般坐八人。但不论人数多少,均按尊卑顺序设席位,席上最重要的是首席,必须待首席者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入席落座。随着聚宴人数的增多和席面规模扩大,圆桌也就出现在合餐场合中了。袁枚在《圆几》诗所说:“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圆桌替代方桌,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不适应的感觉。

通过上述古代宴饮坐次的描述,我们会发现,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宴饮的坐次礼仪,不仅是中国崇尚“礼”的外在表现,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延伸阅读

鸿门宴中的饮食坐次安排

汉代的饮食坐次安排规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描绘鸿门宴的场景时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东向坐,是自居尊位而当仁不让,项伯是他叔父,不能低于他,只有与他并坐,范增是项羽的最主要谋士和重臣,所以他的坐次虽然低于项羽,却高于刘邦。刘邦势单力薄则只能屈居于亚父之下。张良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在五人当中的地位最低,所以只能敬陪末座,也就是“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