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与员工之间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所以,服从和合作同为上下级关系的准则,员工在工作中的任何行为,都应该是这两个准则互相结合的延伸。有一个与老板融洽相处的绝招,那就是自下而上地主动沟通。
1.不能有效说服老板
刘表在受到曹操南下的威胁之后,召刘备和诸葛亮议事。
刘表说:“我现在年老体虚,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希望贤弟助我一臂之力。在我去世之后,你就做荆州之主吧!”
刘备推托道:“兄长且不要这么说,抗曹之事,容我们慢慢计议。”
回到驿馆后,诸葛亮急不可待地问刘备:“刘表将荆州托付主公,您为何拒绝呢?”
刘备回答道:“刘表待我恩重如山,礼遇备至,我怎么忍心乘人之危,夺取荆州呢?”
诸葛亮不再奉劝,只是赞道:“您真是仁慈的人啊!”
后来,曹军危及新野,刘备向诸葛亮寻求拒敌之计。
诸葛亮说道:“新野只是弹丸之地,不是长久占据的地方。听说刘表近来病危,何不乘此机会,夺取荆州作为安身之地,凭此抗拒曹操呢?”
刘备说道:“你说得虽然有道理,可是我深受刘表礼遇,又怎么忍心有此企图呢?”
诸葛亮劝道:“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恐怕以后想取荆州就晚了,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刘备坚定地说:“我宁可死,也不忍心做这种有背信义的事。”
诸葛亮只好说:“那以后慢慢再说吧。”
等到刘表死后,曹军大军压境之时,新任荆州牧刘琮投降,并将荆襄九郡献于曹操,诸葛亮又劝刘备以吊丧之名,乘机夺取襄阳,刘备念于刘表之情,不忍夺取他儿子的土地。诸葛亮又劝说无效,只得作罢。而刘备集团却被曹操大军逐出新野、走樊城,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若不是“赵云单骑救主,张飞怒声退敌”,恐怕早就大事不妙了。
如果诸葛亮能劝动刘备放弃“妇人之仁”,趁早夺取荆州,也不会发生以后向东吴“借荆州”的故事了。即使东吴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那也不至于留下“借而不还”的把柄,被孙权“名正言顺”地夺了荆州,又杀了关羽,从而导致“遗恨失吞吴”的结果。
夺取荆州是刘备和诸葛亮拟定的长远战略方针,刘备并非不想占有,而只是念于“备受景升之恩”。诸葛亮当然深知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是多么重要,对于实现他的“三分天下”,乃至“光复汉室”的长远目标是多么重要。而当时占据荆州不仅机会很多,把握很大,而且代价极小,尤其是刘琮已降曹,已与曹操同为“汉贼”,取之有何不可?再说,刘备真的不可说服吗?未必!后来庞统说服刘备进取西川时,刘备也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颇有疑虑,但最终还不是被庞统的一席话说得茅塞顿开,并称之为“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舍义而取生”了吗?当初诸葛亮若能有庞统的那一番“肺腑之言”,而不是左一句“真仁慈之主也”,右一句“且再作商议”,刘备岂不是早就继承荆州事业了!不但说服不了老板,反而拍了老板的马屁,唉!诸葛孔明也真能做得出来!假设让他去劝刘备夺取西川,再上演这么一出,恐怕西川早就被曹操趁势南下夺取,那么,蜀汉政权将何以立足,“三分天下”不就成了纸上谈兵,一堆废话了吗?当然,这种假设只为了证明一下诸葛亮的说服力。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难免在观点上有与上司冲突的地方。实际上,许多职场中人都已经开始明白,公司其实是所有员工共享的公共性组织,而不是某个老板或某些股东的私人财产。同时,从根本上讲,老板和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使表面上老板利用员工赚取利润或者直接从员工身上赚钱,但都是出于相同的利益,当老板和员工在观点上出现冲突时,员工有责任而且有必要说服老板。当然,说服需要用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否则,如果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要么老板无动于衷,要么惹得老板火冒三丈,最终,你整理自己的办公桌,炒了老板的鱿鱼。
一般来说,要想有效说服老板,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博取老板的信任。
只有让上司明白你是值得信赖的,他才不会怀疑你据理力争是否别有企图。而且,即使是技能优秀的人,或精明强干的员工,如果没有信用,其成功的希望还是很渺茫的。一个员工,只有博得了上司的信任,才可能被重用,你的意见当然才可能被采纳。这需要从平时做起,包括敬业、勤奋、勤于汇报等。
(2)领会老板的真正意图。
这就是所谓的“做上司肚子里的蛔虫”,虽然看似有些难以接受,但在职场中屡试不爽,甚至成了好下属的重要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员工从以下方面着手,用心去理解、体会,有时还要向老板当面询问、请教。
①彻底领会和理解上司的行动方针。
②认识上司的人格和行为。
③理解上司对下属的期待。
④掌握上司的工作方法及特点。
⑤摸清上司的好恶及对问题的真实看法。
⑥理解上司的处境,体会上司的心情。
⑦理解上司的难处。
(3)仔细斟酌自己的建议。
你的建议只有真正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并且优于老板的方法,可以为公司带来切实的利润或好处,才可能被老板采纳;否则,如果拿着一个连自己也不敢保证的建议去说服老板,只能碰一鼻子灰。即使建议被通过了,那么因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出现之时,也就是你面临“考验”之日。所以说,必须先慎重分析、斟酌自己的建议。
(4)把握说服的时机。
在准备说服上司之前,首先要明白他的心情如何。如果他正为自己的观点而情绪高亢,你最好别急着反驳,让他产生一种被泼了冷水的感觉。总之,说服之前,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最有利于被上司接受的时候展开你的说服工作。
(5)考虑后果。
如果你的口才很佳,那么即使说服不了上司,也不至于将局面弄僵。可是,不管怎么说,你有必要预先考虑一下说服的后果,包括能否成功、对你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对老板的影响等等。
(6)情绪冷静。
说服肯定需要辩论,但绝不是拍案跺脚,这不是一个员工应有的表现。同时,急躁也会影响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不但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会导致问题难以解决,并给上司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7)表达方式要委婉。
学会先说“yes”,然后再说“but”,这种先肯定后否定的表达方式,让上司看来是一种深思熟虑、谨慎的态度,对缓和他的抵触情绪有显著作用。
(8)千万别做“事后诸葛亮”。
假如你的意见未被采纳,而上司的方针又带来了不利后果,你可能会私下里或在上司面前准备说:“我早就说过……”打住!如果你还想保住自己的饭碗,最好别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因为你的上司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决策失误,更不想看到自己的员工事后指手画脚。
总之,说服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让老板心服口服,你的职业生涯也就一片光明了。
2.不能及时指出老板的错误
关于诸葛亮没有阻止刘备东征之事,还应从关羽大意失荆州说起。
由于荆州对东吴至关重要,所以,当驻守荆州的关羽攻打襄阳之际,吕蒙发动奇袭,使关羽的大本营江陵落入东吴手中,关羽被迫由襄樊战场紧急撤退,途中遭东吴军队袭击,北征军团溃散,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兵败被杀。孙权将其首级献于曹操。
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众所周知。他们三人情同手足,关羽被杀之后,性格暴躁的张飞勃然大怒,向刘备表示关羽之仇不报,富贵毫无意义,并表示愿亲自讨伐孙权。刘备便下令,让张飞先行一步,待他由蜀中御驾亲征,一同讨伐东吴。不料临行前,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伤心哀痛之余,将这笔账也记在孙权头上。仓皇之中,勉强编组四万余兵马,开始东征。不料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军士死伤万余,所带舟船、器械、水陆军资,几乎完全损失殆尽。刘备也因此一厥不振,不久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东征之前,很多大臣都上表劝阻。老将赵云仗义执言,苦谏道:“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如果先灭曹魏,孙权自然会屈服。把伐魏的大计放置一旁,先和原是盟友的东吴作战,是很不利的,何况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绝对不是智士应有的策略啊!”赵云之言可谓切中要害,但没有被刘备采纳。在这危急存亡关头,一向主张孙刘联盟的诸葛亮却一言不发。刘备兵败的消息传入成都后,只是说了一句:“孝直(法正)若在,必能阻止主上东征,就算主上坚持东征,有他陪伴策划,也不会导致今天的惨败。”当时,诸葛亮身为群臣之首,众人都强烈反对东征,他却未曾开腔,真不知道他一手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还有什么意义?或许,他对刘备东征没有极力劝阻,是对此举有相当信心吧!因为当时刘备称帝,蜀国力量已成,刘备又有数度大胜利的经验,尤其是和曹操对阵汉中之时能逼退曹操,更显示了他指挥大战役上的成熟。加之东吴方面周瑜、鲁肃、程普、吕蒙等超级大将又先后病逝,对刘备而言,应无太大危机才对。可是,想不到东吴却出现了陆逊这样一位书生型的军事天才,诸葛亮应是始料未及吧。
可是,不管有无陆逊其人,刘备东征,无疑是走了一步不明智的棋。它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并最终导致蜀军遭到比关羽荆州军团溃败更严重的打击,也使蜀汉政权爆发成功之后的危机,并且急速恶化。身为丞相,掌握企划工作的诸葛亮,实在难辞其咎,用一句说得好听一点的话,是在其位而不善尽其职。
“管理老板”听起来似乎有些冒犯,然而,作为公司里的一分子,只有学会并具备了将公司利益视为根本利益的眼光,有“管理老板”的勇气、力量、操守、责任与使命感,才能真正达到员工与老板相辅相成,从而促成团队合作的良性互动。作为员工,在面临老板做出损害整个公司利益的错误决定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逃避问题,要么勇敢地面对问题。虽然保持沉默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这样只能形成员工与老板间的障碍,进而造成两败俱伤。
为人部属,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成员,对公司有所贡献,并由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明白为人部属的职业信条:
(1)每一位员工都应分担公司的成败责任。
(2)应以团队精神与老板互相支持、彼此勉励。
(3)以同情心来对待老板。
(4)帮助老板善用权力。
(5)协助老板改正错误。
或许,大多数员工都陷入“老板绝对不会错”的沼泽中,甘愿做老板的应声虫,或者干脆做一个“好好先生”,凡事都来个闷声大发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只能最终损害整个公司的利益,进而损害员工的个人利益。任何人都会犯错,老板当然也不例外。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下属的大都能看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态度势必会为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上司对错误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当他最终完全清醒的时候,也会完全明白挽救他的是千方百计指出和帮助他认识错误的人,而害他的正是那些“应声虫”和“好好先生”。
指出并帮助老板认识错误,当然得讲究方式和方法,因为老板当时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不认为发展下去会犯错和损害公司的利益,所以他不会轻易地接受员工的指正,搞不好还会产生反感,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使彼此间的关系僵硬。帮助老板改正错误要掌握以下几条: